语文很难,启蒙方法很简单
“在新高考后,高考区分度主要在语文”,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在第十六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上如是说。
2019年教育部推行“语文教改”引起社会热议:从2019年秋季起,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高考的改革趋势是降低数学难度,提高语文难度。随后6月高考的一道数学题登上热搜,人们惊呼:今后高考的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
对焦虑的家长来说,教改不可怕,可怕的是教改的内容无法快速补习。早已习惯“哪里不会补哪里,so easy”的家长,对这次的教改一筹莫展:原来理科补习是外科手术,哪里不对一目了然而且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次语文是内科杂症,哪里不会都会是一个系统疗养的问题,很难做手术而且还没有速效药。
语文教改的症结不在于临近考试思考如何补习提升成绩,而在于从娃娃抓起早做准备,提前做好语文启蒙。语文启蒙不是简单地背背诗、看看书那么简单,关于语文启蒙你需要认真理解这三句话。
一、语文启蒙是语言和思维的融合
语文启蒙需要注重语言和思维的融合,语言指语言的含义和结构,思维指了解文章作者的表达思路和布局,
小孩子进行头口语言的学习在6岁之前基本上就完成了,那么在6到12岁主要学习的是书面语的表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当适时地给孩子增加学习成语、古诗词、文言文等书面语言是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让孩子背诵别人的东西,那只是积累,这些积累如果不能和孩子的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那么就成了“读死书”。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逻辑和表达方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用别人的语言来描述我们的世界都是很好的链接世界的语言学习方法。
二、语文启蒙的目的是认知世界
拼音是识字的工具,识字是阅读的准备,阅读是认识世界的活动,我们教拼音和识字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内部和外部世界。认识内部世界需要孩子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认识外部世界需要孩子提高自己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这才是语文启蒙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语义学中有一个概念——语义三角,这个理论是指符号、意义和实物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语文启蒙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多认识几个字或多背几首诗只是让孩子记住了符号,如果没有建立对应的链接认识,背再多字词或诗都只是做徒劳的搬砖,只有建立了链接才能让孩子构建成自己的认识体系。
审美是一种超脱语文的人生境界,但语文学习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传诵的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不仅仅代表着优美怡人的语言,更代表着它所吟咏的或幽静、或欢快、或凄美的情绪和意境,这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审美,更是一个个存储在中国文化中的共同语言密码,这是中国人的必修课。
三、语文启蒙的关键在于在生活情景中快乐学习
学龄前孩子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都需要依赖具体场景去理解事物。家长在生活中的说话语境中进行语文启蒙更有利于孩子理解和接受。比如带孩子到花园里观赏月季花,和孩子一起观察茎、叶、花,看小蜜蜂采蜜,再给孩子讲讲植物小知识,因势利导地用更趋于书面语的规范表达,相比于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这才是真正高质量的语文启蒙。
如果家长希望对孩子进行知识方面的语文启蒙,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点多讲讲文化知识:汉字的来源、成语故事、文学典故等,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和理解能力,不仅可以讲出来,和孩子一起写出来甚至画出来都可以,只需要记住一点:快乐学习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至于工具类的拼音识字,如果孩子对此表现出兴趣和求知的需求,家长可以因势利导,否则没必要在这个阶段硬要孩子学习。机械记忆的东西总会慢慢忘去,如果没有让孩子认识自己、联系生活、产生共鸣,记住那么多字音由有什么用呢?孩子在生活中理解运用到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这才是他一生中受用无穷的语文启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