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一八) 【原书卷十三·七六】
宛平袁明府增,字保侯,宰江宁时,与余通谱。有句云:“天远望穷飞去鸟,春寒误尽早开花。”咏《瓶》云:“饮水自知胸最冷,衔花应觉口常香。”
宛平县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辽代。宛平二字取自东汉刘熙所撰《释名》:燕,宛也,宛然以平之意。辽开泰元年(1012年),析幽都县为津县(金改名大兴县)和宛平县为京城附廓县,直至民初。京城东西各属二县。1928年,废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第二年,县署由市内迁至卢沟桥拱极城,即宛平县城,拱极城遂讹为“宛平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县治迁往长辛店。解放初期仍隶属河北省,县署移于大台村。1952年,划归北京市,撤销县的建置,其原辖地区先后分别划入丰台区、京西矿区(门头沟区)、房山县(区)、大兴县、海淀区,石景山区。到1952年宛平县撤销,宛平县建制在历史上共存在了940年之久。
袁增,字保侯,号碧花仙史。顺天府大兴县(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二年丁卯科举人,十三年戊辰科进士。乾隆十四年(1749)九月任吴江知县。十五年十月任江宁知县。素以儒吏自命。去官后,寓吴江县松陵镇无碍寺远僧房多年。喜扶乩,每当风月良宵,焚香煮茗,与乩仙倡和。
通谱,1、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即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所说的“同姓通谱”,是指在同姓者或同姓宗族间通过合作(认同共祖、连通世系、重排昭穆等)编撰出来的大家认同的谱牒。这是中国谱牒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谱种。2、异姓人相约结为兄弟。宋代朱熹《奉同都运直阁张文哭敬夫张兄》诗之二:“亦知游好曾通谱,却记登临唤卜隣。”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乩仙能够作诗,常见了各种野史记载。而袁增与乩仙互相唱和的事情,则是记载于正式的官修地方志。以袁增的诗作水平,还愿意与乩仙互相唱和,则乩仙的诗作水平也应与之相当。扶乩一事,记载颇为神奇。因未曾亲见,无法评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