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社会上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论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作为一个那场运动的亲历者,我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
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绝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是某伟人发动的,是为了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是把城市的矛盾转移到农村,而是一场自发的,广大青年积极参加的群众运动。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一些大城市的年轻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怀有巨大的热情。当时,苏联的一些反映集体农庄和年轻人美好爱情的的电影和小说,如《幸福的生活》、《拖拉机手》、《乡村女教师》、《磨刀石农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亚和舒拉的故事》等,对人们的思想影响也很大。为了向苏联的年轻人学习,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上海市的部分年轻人向市领导提出,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把青春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他们还具体提出,到黑龙江去,开发建设北大荒。
对年轻人的热情要求,当时上海市的主要领导陈毅同志不敢轻率同意,报到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说,娃娃们的热情是好的,但上海人对东北的气候不适应。别去黑龙江了,在江西找一个地方建设共青团农场吧。这就是江西共青城的来历。
在上海市的影响下,北京、天津等不少大中城市的年轻人都纷纷发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并且涌现出了邢燕子、侯隽等一大批典型人物。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文革”的特殊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演变成了一场全社会参与,并且带有某些强迫色彩的运动。这时,伟人又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进一步为此推波助澜。然而,即便是这样,我仍然认为,在那个火红的、特殊的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整体上说,无论是对于整个国家也好,对于我们个人也好,是利大于弊的。
现在有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是强迫的,没有谁自愿到农村去接受所谓的贫下中农再教育。说这种话的人,其实是极大低估了当时年轻人的思想觉悟。实际情况是,当时许多人是怀揣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壮志,决心把祖国建设好,把自己插队的地方建设好,在农村这片沃土上播种下自己的理想、事业和爱情。
如今,当年的小知青都变成了老知青,当年的满怀豪情也变成了平淡的记忆。然而,每当谈起当年的插队经历,除了云南、内蒙、黑龙江等少数边疆地区以外,多数知青都是怀念的,对曾经与自己同甘共苦的父老乡亲也是感恩的。
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上山下乡运动耽误了好多人的青春年花,使本该在大学课堂里享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却到了农村。其实,农村未必就不是课堂,广阔天地未必就没有用武之地。我们许多人在经历过上山下乡以后更加成熟了,再考入大学校园也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了。
记得,那会儿有一个电影叫《绝裂》,那位“共大”的校长指着一个学生手上的老茧说,“什么是资格?这就是资格”!当然,那种极左的表现不能要,但“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什么时候也不过时。
哦,知青,一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为国家,为社会作出特殊而巨大贡献的群体,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必然会记录下你和我平凡而璀璨的一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