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我看到有人问:“遇到危险,伴侣却逃跑,该原谅ta吗?”
大多数答主的态度是:我能理解,也不会责怪,但从此往后,你我再无瓜葛。
《奇葩说》里有一期讨论的也是这个话题。
陈咏开说:这件事情发生了,对于两个人来说其实都是一场悲剧,我选择用“没关系”这三个字,给这个悲剧画上一个句号。
姜思达说:他为你挺身而出,这是加分项,不是底线,就是他做到了你要感谢他,而不是他没做到你就要仇恨他。
马东说:“不原谅”带着怨恨,也会使得自己更痛苦。
这就好像在告诉你: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人为自保而本能做出的逃跑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你不能因为人家丢下你跑了就道德绑架,他没有义务一定要救你,跑了也不该过分怪罪。
有人评论,“说的是义正言辞、冠冕堂皇,然而这碗鸡汤不够格,因为你们不是陌生人,不是那种路见不平我救或者不救也无所谓的关系,你们是伴侣啊,承诺过要一生一世的夫妻啊,如果这样都能在临危之时弃之不顾,那么当初要这个伴侣干什么?”
《奇葩大会》里的傅首尔说过一段话:
遇到危险就应该跑,不跑才傻,有没有道理?有。
但是我不想这么想,我宁愿觉得你就是一个怂货,你是一个混蛋,就是你一个人的错,我也不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跟你一样,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会做出如此冷漠的,理性的选择。
所以不原谅,是为了让我更好地往前走,我相信,离开这个怂货,我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超人,总会有那样一个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拉着我一起跑。
这让我想起一部电影
瑞典电影《游客》阿尔卑斯山滑雪佳地,一瑞典家庭在就餐时遇到了雪崩,丈夫托马斯只顾自己逃命不救妻孥,引发了家庭危机……
一个瑞典家庭来到了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区度假。当天风和日丽,景色无比养眼,然而当他们在山脚下的一个餐馆用餐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打破了这一切。游客们四处逃窜,母亲艾芭叫喊着她的丈夫托马斯的名字,试图保护他们的孩子。然而没想到的是,托马斯却在慌乱之下抛妻弃子,自顾着逃命去了……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但这一家人的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结尾处的寓意也很有意思,由女主角叫停汽车,说明女主角本身的特质是对危机十分敏感,她本质是个谨小慎微的,出现过度反应很常见。一车的人最后都下车了,除了那个荡妇。象征是女主角的特质其实在普罗大众中具有普遍性和传染性。那个司机是个新手,从他停车时开错雨刷一个细节反应出来。说明他不是一个精神状态有问题的司机,这也就是那个荡妇不下车的理由,因为只有她看出风险可控。汽车出现危险驾驶那一段,其实象征着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一段,过了那个坎后面就是坦途。而女主和她代表的普罗大众却选择了人生的艰难之路。因为这道坎还没有过,后面的几个镜头暗示了这点,大家冒着寒冷走在漫漫长途上,不抽烟的男主角也抽起了烟,表达了他内心的忧愁,女主角求助大胡子背她女儿而不是她丈夫,代表内心的裂痕。大胡子和他的年轻小女友也走的开开的,代表他们受雪崩故事的传染也平添烦恼,烦恼的是不敢去信任,从丈夫到司机,开始自我保护自我封闭...
这让我又想起了一部丹麦的电影。in a better world, 剧中有一幕让人记忆犹新,父亲一忍再忍恶人的趾高气扬,就是教孩子不要以牙还牙。他带着孩子去质问恶人为什么打他?却还是被打了,就像耶稣说他打你左脸,把右脸也给他,可他心理除了厌恶却没有恨,他说,他只有蛮力,我们不用在他身上浪费时间。成人心里的笃定,只为了减少孩子的心理阴影,但颜面尽失都同时,儿子却无法理解,想用自以为更好的办法展开对恶人的报复,最后得不偿失。这个世界需要公义,但获取公义的途径手段却不那么清晰,从校园欺凌到暴力犯罪,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应对。以恶报恶只是恶性循环的累加,放开胸怀才能去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换而言知孩子还是应该相信父亲这样做有他的理由,是教他遇事不能鲁莽,冲动不能解决问题,回归到不信任造成更大的隔合。
说了这么多,其实道理很简单, 灾后自保人知常情,也只有在自己生命有保证的前提下,才能救更多的人,但有婚约的人却陷入了道德绑架中,但婚姻本来就是两个人的事,很多人高谈女权及婚姻中的平等。但危难关头却想依靠身边的人而不是自救,除非是没有自救能力的人比如孩童产妇另当别论。
即使是自己的丈夫亲人却也不是上帝,所以他们救了你应该感激万分, 没救也不用心灰意冷,有所责怪,还是要给“信任”机会。生命的个体性本身就要求我们有自己担当的勇气,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快乐时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你的喜悦,痛苦时即便最亲的人也是束手无策的。所以欢笑且大智若愚的生活着比心中有伤痕的生命更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