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利性逞强的社会里,名和利成为芸芸众生的趋之若鹜,出人头地也成了毕生梦寐已求。但是按照功利获取的几率来看,众人眼里所谓成功者,毕竟只是寥寥无几的少数,绝大多数扮演的无非是伴随者。在我们过往的价值认同里,所谓成功的定义也非常狭窄,读书以学习成绩优异者、能够考上北大清华或双一流大学,作为衡量的基本尺度。工作以后又以工作岗位的优越、挣钱的富足、职位的显赫,作为炫耀的资本。形成的效应是众多人的痛苦、焦虑,成就少数、个别人的高高在上。
这少数人真就获得想象中的快乐了吗?其实未必,因为功利性本身的预设,就决定了成功与不成功者的不得安生。道理很简单,想要获取成功,必定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即便侥幸领跑在前列,也总是惶恐被后来者超越。如此内卷的竞争机制,必定造成参与者人人自危。在这样一种恶性竞争状态下的人,成功者偶尔外显的快乐,往往是做给别人看的,内心里的纠结与无奈,却难为人知。而更多混迹其中的人,按照为天才设计的成功规则,受着各方面天然条件制约,即便付出了少见的勤奋努力,也很难脱颖而出成就奇迹。如果把成功的内涵、外延,定义得宽泛一点,不以绝对的考试成绩论高低,不以有钱有势为唯一标准,就会让更多的人获得成功的自信和快乐。也会让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人皆大欢喜”成为现实。
我们真能实现这样的愿景吗?我看有点难,但再难也好过人人自危不是。我比较赞同澳洲这边教育的分层,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前提条件下,为各路人马开辟各显神通的路径。衡量成功的标准,不以受过多高的教育、从事的什么职业、能挣到多少钱,作为唯一的价值判断。而是以是否满足自己内心需求、是否做的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最终获取快乐的满足感多少,作为毕生的人生价值导向。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库塔山林间随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