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虽然是自主的事,但习如果没有一定的压力,学习者也就会陷入一种闲散的状态。教学有时也需要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迫力,适当为难他们,促使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进而驱动他们积极而深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生成有效学习,获得学习成果。
但现阶段也有一部分学生压力过大,但这个压力与我们所提倡的学习不大相同,现大部分的原因是家庭父母期待过高或者教师在成绩、作业方面给学生的压力,但这样的压力对学生来说并无益处,只会让学生反感学习甚至厌学,这里的压力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改变教学现状,让学生自觉站到学习活动中央,最紧要的是让无味的东西变得够味,让寡味的形式变得新颖,此时的迫力或者压力则成了他们欣然迎接的海浪,应该没有学生不喜欢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只不过有一份能力所及也没有得到鼓励肯定,变成习得性无助而已。
为什么会存在一些死气沉沉的课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不是“为未知而教”,而是“为已知而教”。课堂教的都是极其简单无需挑战的知识,学生只要看书都能掌握的知识,这样学习又怎么会有心思或者感兴趣呢?
二是不敢也不愿也不善于给学生传导必要难度,学生无须踮脚就能轻而易举地摘得“学习成果”,甚至低头、俯首也能触及,教学远远落在学生发展的后面。特别是语文课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中,有时上完语文课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都是没有,或者是只问一些字词之类基础性知识,可见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挑战的欲望,也没有思考的习惯。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处于教师的教学上,什么都直接给学生,不用思考也就懒得思考了。
三是过多地给予学生指导,过早地给予学生援手,使原有的一点难度如雪落水中,消隐于无形。教师要忍住指导的欲望,有时需要多等等,课堂上看到学生回答不上来,很多老师忍不住直接告知答案,其实这样也是不信任学生的一种表现。教师可以适时引导,但不能直接给出前半句答案让学生接下半句,这样学生打完之后只会松一口气,并没有解惑之后的喜悦。
所以教师需要改造教学,让学习成为一项冲浪活动,我们要想办法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劝,给学生提供高水准学习的机会,高质量的挑战性问题或挑战机会需要教师用心设计,还要把握好读,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努力意志,主动去学。
课堂不应该是一潭死水的,如果一节课学生是轻压力、零思考、很安逸,这样的学习状态是谈不上什么学习追求的,听过那么多节课,很多名师会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障碍,用各种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服输的精神。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学古诗这一课,古诗读好也要分几步,第一是读准,第二是读好停顿,第三是读出情感,我们先从第一步开始,如果第一个同学是读错字音的,其他同学会非常积极想要起来朗读,他们觉得自己可以读得更好,所以一般这种朗读我会先请基础较弱的同学,他们一般预习不够充分,读准方面需要指导一下,其他同学很乐于指出错字错音,接着再一步一步加大难度,学生们都有一种挑战精神,有时我会特意先请女生们读,男生读会不服气想要读得更好,在这过程中适时指导朗读,既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也能提高孩子们的朗读能力。
为了活跃孩子们的思维,课堂上也可以放一些鲶鱼,我们都知道鲶鱼效应,可以让学生有压力有紧迫感,不得不改变,不得不活跃起来。如果加鲶鱼呢?作者分享了几点经验:
一是挑战让学习变得容易。学习生上设置一些挑战类任务,学生更容易参与进来。
二是教学应尽可能有较大一些的格局,不必为了所谓精致而让每一步都排布得那么严谨缜密,从而使课堂格局显得小而精。
三是教师可以,一般也应该为学生的进阶搭设必要的梯子,使她对高难度任务的攀登,与挑战性要求的对接便捷和自然一点。
更多的是教师应该要相信学生,“为难”学生,解放学生。课堂上敢于放开,敢于相信,有时孩子们真的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