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丨闭目经殿香雾中,转山转水有云来

作者: 踏歌 | 来源:发表于2015-10-08 20:20 被阅读564次

    七月的时候我有很多朋友到青海环湖游,拍了水天一线的照片放在朋友圈里,又换了油菜花地里裹着披肩的灿烂笑脸做头像,看起来让人忍不住怦然心动。再加上当时我在江南旅行,看惯了温婉亭台楼阁,难免想要换换口味,到辽阔的大西北看一看,于是忽悠了三只室友,详细规划了从西宁到青海湖、从张掖到敦煌、再从兰州回北京的行程,翘了两天的课,在国庆前一天出发。

    第一站到的是西宁,西宁人给我的第一感觉,大概是其率性。坐公交车投币时问师傅多少钱一个人,错听成了十块,我忍不住惊呼“竟然十块!”他马上怒了,扬高了嗓门吼,“谁说十块了!你自己想多给我九块啊?!爱上不上!”颇有几分爱存不存(ICBC)的傲气,我连忙唯唯诺诺道了歉,心惊胆战上了车。随后直奔之前按马蜂窝上的攻略订的西凉驿青旅,藏式风格的屋子,有些简陋,没有独立卫浴,洗漱都得下楼,但好在算得上干净,交通也比较方便。

    办好了入住,下午便从青旅门口坐班车到塔尔寺。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赶到时已经差不多是四点半,好在景色丝毫不令人失望——这是我见过的第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和寻常寺庙的小巧雅致不同,塔尔寺自有它的大气,入口处随风猎猎舞动的经幡、傲然耸立的白塔、殿内敦重的转经筒,都极具高原特色。

    塔尔寺 

     

    入了佛殿,正对面是各式各样的精致佛像,殿中是僧人们坐禅时用的软垫,围着佛堂顺时针绕上一圈,四周墙壁上都绘有各式壁画,我虽然分不清诸位佛陀菩萨,但也能看得出这壁画的华贵精致——绘制壁画颇有讲究,并不能用普通的颜料,而是将绿宝石、玛瑙等珍物磨成粉末,加以调制后再用来上色,由此壁画成色极佳,且方能显示出对佛祖的敬意。据说虔诚的藏民们会把家中最聪明的孩子送到寺里来,从七八岁开始一直学习绘画、佛经和藏医学,待到二十多岁方可出师。

     

    塔尔寺  塔尔寺 

    作为西宁最著名的景点,塔尔寺内游客自然不少,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僧人们的修行。殿内仍有身披红袍的僧人在坐经或是洒扫,导游扬高了声音讲解,他们也不抬头多看一眼。除非有素质低下的旅客举了手机相机在殿内随意拍照,才会有僧人过来礼貌制止。还有百十位僧人在院内围成圆圈席地而坐,像是在分食水果,但又见上首坐了位面容庄严祥和的喇嘛,似乎又是在讲经。

     

    塔尔寺 

    寺内除了游客和僧人,还有不少虔诚的信徒,从寺门口开始叩长头,每走一步,都会跪下身去将身子伏于地面叩首。又见到一个小小的萌娃,大概不过三四岁的年纪,穿了件看不出原本颜色的袍子,跟在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背后有模有样地学着叩首,被高原炽烈的太阳晒得通红的小脸上满是肃穆庄重。

    塔尔寺 

    有朋友问我,寺里900多位僧人,只有300多位修行为喇嘛,高原气候本就不比他处宜居,修行更是清苦,能受否?有抱怨无?我想起自己两年前在西双版纳旅行时,于夜晚路过闪闪发光的大金塔,曾质疑过是否会有人挖走塔身外的镀金,结果当地人的回答出奇地一致——绝不会,这是我们的信仰。我想,同样的回答适用于不同的问题,清修虽苦,但绝无抱怨,只因这是信仰。

    塔尔寺 

    晚上到西宁市区内著名的莫家街觅食,整一条街上几乎有一半的人都聚集在马忠食府前,我们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也就只抢到了一碗青海老酸奶和一份凉皮,羊肉汤还是到另一家不太有名的小店里买到的。

    莫家街  莫家街  草原 

    我从小都是生活在南方,气候始终温和湿润,城里到处是树,往郊外是林,再往更远的地方走,路旁山上郁郁葱葱连成一片,颇有“两山排闼送青来”之感(咦?这似乎说的是水路?)。所以到了大西北,完全无法想象路的两旁全是荒山沙山石头山,即便偶尔有绿植,也是低矮的泛黄的草,放眼不是宜人的绿,反倒是一种无法言说出的粗犷。偶尔看到星星点点的白,原来是羊群稳稳站在了陡峭的半山坡上,肥硕的身子搭配着纤细的羊腿,显得极不协调!不远处的牦牛倒是浑身上下都敦实得很,长着一副很好吃的样子……

    草原

    路过了一处天葬台,据说藏族人的葬礼按由尊到卑分为塔葬、天葬、水葬、土葬、火葬五种。藏民们通常将身份较尊贵的逝者的遗体置于天葬台,吹起号角,远处的秃鹫听到了声音,成群飞来啄食逝者遗体,其得以回归自然。最初的天葬台靠近公路,后来来往的车辆多了,才移到了远些的地方。

     

    草原

    路旁有藏民打马而过,举了彩色小旗招揽游客,凡见有人路过,便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扯了嗓子喊:“进来看一看!油菜花地和青海湖!”据说曾有游客到路边无人看守之地随手拍了几张照片,还未来得及离开,便有藏民骑了马疾驰过来,非说游客踩坏了他家地里的草,一定要把草扶回原状才行,否则就得赔钱。又据说有游客自驾环湖,不小心碾死了藏民家的狗,对方非说这是藏獒,要求游客大赔一笔。“我们希望游客越来越多,这样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才能富起来。可我们又希望游客不要太多,否则为了钱,搞得大家失了最初的淳朴本真。”司机师傅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但同时又还怀有希望,“不过我倒是相信,变了的只会是少部分人,最淳朴最纯真的藏民,他的善永远都不会变。”

    ——自然如此,青海湖绝不是赚钱的工具,而更像是一种信仰。据说前几年曾有旅游公司想在青海湖里建游轮,藏民认为会带来污染和破坏,在其强烈反对下这事只好中止。在环湖过程中我们也曾几次看到有藏民聚集在一起祭湖,将糌粑和酥油茶等食物倒入湖中,感谢青海湖的馈赠。还有环湖三步一叩首的藏民,任凭身侧疾驰过再多辆车,也只安安静静地完成着自己那一套虔诚的动作。

     

    青海湖

    我们到路边藏民自己的地里去看油菜花,本来油菜花七八月最盛,漫山遍野的金黄和湖水的湛蓝连成一片,自有一番风味。然而现在已是十月初,油菜花大多已经凋谢,只有我们去的这一家第二次播种,勉强还原了几分盛极时的美景。穿过了油菜花田往远处去,是蔚蓝一片的青海湖——国内最大的咸水湖,又有“措温布”(青色的海)之称,湖水有4000多平方公里,四周有巍巍高山环抱……光是这些简短的介绍便能知道它的美,但又无法写尽它的美。放眼望去是辽阔,是疏朗,使人也有了荡胸生层云的慨叹。

     

    青海湖

    若要评选中国最美的湖泊,西湖和青海湖一定是前两名。可是究竟哪一个更美呢?大概还是有不一样的心境的。去西湖时,见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景,去看夕阳,去赏风荷,去泛轻舟,去吟诗作对,心中自是江南的温婉可人。但在青海湖,要去体验吹得人脸颊生疼的冷风,要看湖畔随风猎猎的彩色经幡,就连听的歌也是应景的粗犷,在这里你没办法温婉,豪爽和奔放才是主题。

    青海湖是满眼的蓝,茶卡盐湖又是不一样的风格——入眼全是纯净的白色。火车栈道将盐湖一分为二,然而不管往哪边望去都是白茫茫一片,盐层上浮了一层薄薄的湖水,在阳光下竟然还能映衬出碧蓝的天,怪不得有天空之境一说。天气虽晴,但风却很大,吹在脸上觉得像一记又一记重重的耳光,到了后来实在受不了,眼睛被吹得止不住淌眼泪,再看向这白茫茫一片,更觉添了几分肃然之意。

     

    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

     

     

    只可惜湖畔明明插了禁止下湖的牌子,游客却还是十有八九租了雨靴进到湖中央游玩拍照,景区内竟然也没有工作人员阻止。据说茶卡盐湖七八月的时候盐都是比较大的块状,随后游人如织,盐块被踩来踩去,已变成了较细的颗粒状。等到了现如今,早已成粉末了。我觉得有些悲戚,既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见到茶卡的美,又希望知道它的人越来越少,才能使它免去被破坏被污染之灾。

    我们这天晚上住在藏民家里,虽然不是帐篷,但也好不到哪儿去,睡的是简陋的板房,而且没办法洗漱,六个人一间,只能挡风却不止寒,开了电热毯、披了军大衣和棉被,半夜也还是冷得哆嗦,屋子也不隔音,半睡半醒之间还能听到隔壁哥们儿惊天动地犹如打雷般的呼噜声。

    一整夜没睡好,第二天早上六点便起床,穿了羽绒服披了军大衣到湖边看日出,即便是这般行头,在青海初秋的清晨,也被冻得直不起腰,连伸出手拍照按快门都要鼓起莫大的勇气。日出大概是在七点,但六点半左右湖畔便站满了人,全都拿着手机相机准备拍照,只可惜这一天云太多了些,能感觉到天一点一点亮了起来,也看得到朝霞彩光,但太阳的影子却是迟迟不得见。我原本占了个观日出的好位子,哆哆嗦嗦搓着被冻得通红的手等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有些不耐烦,再加上没睡好,更觉得疲倦,转身便往回走了。然而等我才离开了湖滩,走上公路没多会儿,东方的云竟全部散开了,太阳一点一点升了起来,起初只有一点点暖暖的红光,随后上升的速度越来越快,颜色也越来越艳,朝霞一层层渲染开,东方一片暖人霞光。我激动得往回跑到湖边,端了相机想要拍下这难能可贵的景象,但是好位置全被人给占了,我才在湖边立了一会儿,后边便有大叔的责备声传来,“那个小姑娘,站远些,景色都被你一个人挡了!”我悻悻走回来,幸好带了长焦镜头,还能拍上几张勉强过得去的照片,同行的小伙伴带的是18-55的镜头,拍出来满屏幕都是人头,就不如我这样幸运了。但并不是非得用镜头记录下来的才是好风光,只要记在了心里,再旁若无人唱一曲《红日》,感觉也很棒。

    日出 日出

    回去后旅馆的主人备好了藏式早餐,我原本报了极大的期待,但是竟然只端上了一小碟糌粑,味道虽然还不错但只够塞牙缝,酥油茶更是完全可以用“食之无味”来形容,大概也不是十分正宗。我兴致缺缺地吃完,回房间收拾东西,还特地找了个借口到隔壁房间看了一眼,原来昨晚睡我隔壁鼾声如雷的竟是同来的车上一个长得极为清秀的小哥……果真人不可貌相,导致我接下来行程中越看越觉得他深不可测……

    前一天我们是沿环湖西路走,这一天变成了环湖东路,据说顺时针环湖也是一种对青海湖的尊敬。这天的第一站是高原上的尕日拉寺,恰逢丹增久美活佛到此讲经,寺院周围都扎上了各式各样的简易帐篷,供前来朝见活佛的藏民们居住,帐篷多得几乎布满了小小的山丘。藏民们围着主殿顺时针祷告,又转动经筒祈福,最后才能到主殿内接受活佛的“摸顶”,为赐福之意。他们还将自己带来的东西进献给活佛,我歪头看了,发现大多数是红牛、脉动或者尖叫一类的能量饮料——司机师傅说,藏民们都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献给活佛,何况活佛整日赐福祷告,自然疲倦,的确需要这些东西。

    尕日拉寺

    寺里有专门的转经房,四方屋内全是各异的转经筒,顺时针转上一圈大概需要十多二十分钟,木质的转经筒较为笨重,需要花上些力气才能转动,年岁也较为久远。看上去较新的大多数是后来用塑料材质或者硬纸板制成的,转起来容易些。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走在我们前面虔诚地转动每一个经筒,见我们走过来,又侧身站到一旁双手合十让我们先通过。

    我想起仓央嘉措那首诗——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间。

     

    尕日拉寺

    尕日拉寺位于山顶,往下望去便是一片蔚蓝的青海湖,再远些是连绵起伏的山,夏季大概全是青绿色的草,现在却都已经枯黄了。半山腰上几乎每隔一两米就会有一个小小的洞,是鼠兔的家。这种小家伙以草根为食,繁殖得很快,数量一多甚至会使草原沙化,制约牛羊的生长,但它个头小,又比较轻盈敏捷,藏民们并没有太好的方法来对付它。我们坐车从山路穿过,两侧半山腰上有零星几只鼠兔站在洞口,露出半个小身子望向我们,它个头大概比家里养的兔子小一些,长得有点像仓鼠,直棱着一双小耳朵,看上去就贼得很。

     

    尕日拉寺

    路上碰到有个地方再开赛马会,起初我们还以为是供游客下车骑马游玩的,但后来发现马背上并没有马鞍,骑马的也大多数是地道的藏民,动作特别潇洒。

    再往前走,能隐隐约约看到青海湖湖心的小岛,在水汽氤氲下只是个朦朦胧胧的轮廓,夏天有候鸟,别的时候似乎都有些荒凉(忍不住唱一首“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看候鸟飞回来~”),到了冬季,青海湖或许前一天还是一汪碧水,一夜寒风之后便全结起了冰,湖心的小岛和湖畔的陆地连成了一片。岛上清修的比丘尼踏冰而来,到陆地上采办来年所有要用的物资,又回到岛上继续几乎与世隔绝的清修——据说她们每一年便只出来这一次。

     

    青海湖

    环湖的最后一站是湖畔的沙山,登上去可以俯视整个青海湖,拍出来的照片大概也不错。只可惜我们坐了一整天的车有些劳累,再加上过几天到敦煌时还可以看更好的沙漠,所以便没再登山。但藏民们的生意明显不错,从公路上往两旁看去,沙山的山脊上密密麻麻全是人,就算一名游客只收20块钱,一整天下来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早些年藏民抽签分地,抽到大草原的藏民欢欣鼓舞,抽到沙山的则欲哭无泪,多年过去,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抽到沙山的藏民不知比其他只能靠放牧牛羊为生的富上多少倍——这也就是所谓的风水轮流转吧。

     

    沙山

    约莫五点的时候,又回到了西宁的西凉驿青旅,我们的环湖二日游至此便算是结束了。带我们环湖游的司机师傅又热情地介绍了西宁当地有名的小吃,并为我们接下来的行程提了很多建议。同行的有位刚工作不久的小哥,九月底便从江苏开车过来,一路自驾游到青海,第二天要开车六小时赶往张掖,听说我们也要到张掖去,便提出可以免费载我们一程。但我们早订好了火车票,又不好太过麻烦,便只能婉言谢绝了——旅游的过程中总能遇到很多很多有意思的人,草草相逢后大概永远也不会再见了,于是又心有戚戚舍不得。我以前在旅行途中不太好意思搭讪聊天,后来学了采访,遇人大概就有了职业病,看见谁都想聊两句,路上和司机聊,到了景点和导游聊,吃饭时和饭友聊,到了青旅和驴友聊,什么都想问个究竟,什么都想要了解,虽然聊得口干舌燥,但是这其中的乐趣却是之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当地风土人情,景区轶事传说,光靠看和玩是永远无法彻底了解的,只有与不同的人不停地聊,再自己去用心感受,大概才能勉强称得上真正的旅行吧。

    李欣频说,旅行最重要的收货是,用异乡客的眼光,回头看自己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

    (有人知道简书传图为什么总出错而且跳来跳去吗,我改了三次真是要疯了……)

    (建了个微信号,tage-js,欢迎关注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海丨闭目经殿香雾中,转山转水有云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sn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