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学习本身,学习的能力和意愿更珍贵
新学期开学之际,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决定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剑指校外培训机构,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对于这一举措,孩子们应该是开心的,天底下喜欢上补习班的孩子应该还是极少的。被断了财路的培训机构以及在机构兼职的老师应该是郁闷不爽的。而作为家长,在拍手叫好之后是不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忧,没有了补习班,孩子怎么才能有出色的成绩?
变了味的课后补习
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各色的课后补习,对于常规的教育而言,课后补习也有其存在的必然和价值。传统课堂是一对多的形式,再提倡因材施教,老师也无法时刻顾及到每一个孩子,能力偏弱的孩子很可能跟不上平均的教学速度和强度,而这个年纪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又不足,加上家长不一定有精力或者合适的方法辅导,这个时候就需要课后补习跟进了,可以说补习应该是针对课堂教育的不足,针对能力偏弱孩子的补强。而在中国,课后补习变成了培优,越是成绩出色的孩子,越投入到频繁的补习中,似乎不这样,我们就会浪费孩子的天赋。而且和孩子成绩接近或者更出色的孩子都在补习,这无疑又给家长带来了焦虑和惶恐,怕孩子不进则退,落后于人。那些原本能力偏弱,成绩靠后的孩子更是无法逃脱,套用那句话: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凭什么不努力?!
除了课业相关的补习,花式繁多的才艺兴趣班也不甘落后,在我们那个年代,舞蹈,美术,钢琴,足球被称为特长,而现在这些则是每一个孩子的必备技能,虽然没有一个家长可以说明白会跳舞,会画画,会弹琴对将来的社会生存和竞争到底有没有用,有什么用,有多大用,但是本着技多不压身的理念,更被别人家的孩子啥都会的环境刺激着,还是一往无前地投入。多学一些,多会一些总是没错的,总是有好处的。
资本的参合
再没有什么比资本的嗅觉更为灵敏了,国家重视教育,家长重视教育,于是资本更加重视教育。据统计,2016年我国有中小学生1.8亿,中小学课外辅导学生超过1.37亿人次,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
这么大一块蛋糕,而且还是会越来越大的蛋糕,自然会引来资本的觊觎,各种名目的培训补习机构井喷,就是随意走入一个小区,你也一定能看到有某些阳台玻璃上贴着各种补习和课外班的信息,精致一些的是滚动的LED灯板,粗糙一些可能就是几张摆放不齐的A4字。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更多地资本涌入教育,尤其是早教,学前教育的领域。而作为学校的在编教师,很多也都悄悄在补习机构兼职,毕竟再崇高的职业也终究是个职业,教师也和你我一样,期望一份更高的收入,无可厚非。
中国人有个特点,哪里热闹去哪里,大家都在买房子,我也买,越涨越买;大家都在补习,我也补,越补越多......我们越是看重教育,资本就越兴奋,整个行业就越红火,而家长就越乐于投入,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从父母的角度,最实在的一点大概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将来独立生活的时候,有能力面对各种挑战和竞争,争取到更好的人生体验。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期望,也是无论哪个年代的父母最质朴的愿望。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样的愿望越发强烈,日子越过越好,但焦虑也越发严重,也许正是因为开始过上了好日子,怕失去,想更好的心理才让国人如此焦虑,并将这种焦虑放大后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竞争是肯定存在,而且会越发激烈,毕竟无论到哪个年代,优质的生活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我们常提及的阶层也是客观存在的,想要搏得上游,就必须有过硬的能力,并且还得有持续提升的能力。从这点上说,我们重视孩子从小的教育并没有过错,但是我们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
学习是终身的事情,竞争也是。父母能干预孩子学习至多也就是到大学之前,如果孩子一直都是对我们言听计从,乖巧地去各种我们为之挑选的补习班,当我们对他们的教育鞭长莫及的时候,他们是否能够自发地坚持学习,并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在我们的要求和安排下十年如一日埋头苦读的孩子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自主的学习能力。也许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只是出于习惯和对我们的顺从,当外力撤掉之后,也许他们也就停止了学习的步伐。当没有补习班,没有了教室,甚至没有了连续安逸的学习环境之后,是否还乐于学习,是否能在各种环境之下快速完成某项技能的掌握,这才是左右孩子未来在竞争中优胜的关键。
这个世界每一秒都在快速变化着,知识迭代的速度超乎想象,我们根据自己过往的经历和眼下的判断为孩子规划的未来,选择的技能,也许很快就过时了。可能现在风生水起,红红火火的行业,在几年之内就会陨落,目前让人艳羡的很多职业和岗位可能也会黯然消失,谁也无法预判未来,与其让孩子为了未知的变数堆积各种技能,还不如努力保持孩子一颗探究一切的心灵,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法被取代的,不要自作动情地为孩子规划未来,除非你能给予他超乎常人的资源和背景,否则还是尽早让他学会自我选择和自我负责。
不上补习班成绩如何保证
是的,只要有考核机制在,任何形式的减负都是妄谈,我相信即便没有了补习班,孩子们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大人们一定会找到新的形式和途径来“帮助”他们打发课后的时间。
学习真的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有人擅长,有人不擅长,我们总说有艺术天赋,有运动天赋,有语言天赋,但从来不承认学习这事也得靠天赋。现行教育大纲的安排,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正常的付出都应该是可以达成,但要做到名列前茅,往往靠的并不是所谓勤奋,勤能补拙,但也仅仅是补拙而已。正确地评价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并据此调整自己的预期,这对家长而言非常关键。如果孩子并没有学业上卓越的天赋,那么督促和帮助他达到力所能及的分数就是很大的成就了,再往后,投入和产出并不会成正比,与其将时间,精力,财力都投入在不擅长的领域,倒不如在学业达标的前提下,去挖掘和放大孩子擅长的事情,这里的达标依然指的是与孩子学习能力相称的结果,木桶原理早就过时了,有一技之长的人能走得更远,而我们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长,并使之更长。
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而是基于对孩子现实能力的评估,设计学业目标,并引导和辅助孩子努力达成。一个略高于孩子实际能力,但付出相应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会得到孩子自信心和自主性的支持,也许你会发现学习真的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因为合适的目标,他们不会因为没有挑战而无趣,也不会因为超越能力太多而连连挫败,最好吃的苹果不是掉在地上的,也不是树冠上够不到的,而是那些看得到,但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到的。
成绩,排名,考核,这些东西一定都会存在,我们无法改变体制,也无法忽视这些行为的影响,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努力把一些对孩子成长无益的影响过滤,至少不要再放大,如果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在用成绩,排名和考核鉴定我们的孩子,而他们的确努力了依旧不能名类前茅,那至少我们需要认可他们。结果很重要,但并不是什么事情靠勤奋和努力就能换取好的结果的,因材施教的起点是家长,我们最了解自己孩子是闪光点,请帮助他们变得更加明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