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①德,《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爲德。德字由雙人傍、十、四、一、心五部分組成,意爲一心爲罘人做到十種善行,遵守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行四項行爲準則。《黃帝內經·靈樞·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古人所說的“炁”用現代語言來解釋就是能量。這段話揭示了德的生命能量性。
①句义: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淳德尚未樸模散成德的五个子系統:仁、義、禮智、信,居一未散,所以有德。
②句义:下德状态,德已經樸散爲五,德的完整性已經丧失,爲防止繼續丢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
③樓(rang)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修真學之義的“上禮”属“心修無極”,此則爲“闹处炼心”,大隱隱於市而修心。乃通行本“扔”。語氣出口困難的樣子。
段义:上德是先天无爲的淳德状态,不需要後天意识的参與,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义則屬於後天意识行爲,需教化並自覺遵從才能恪守。上禮同樣屬於後天智識系統的教化,如果没有上仁上义的支撑和信德的基础,就很難维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難長期守住。
修真學理法中認爲,人體性命雙重结構两大系统中的“德一”,在肉體内是完全樸散開来分布於五脏之中,極爲容易流失。在性體系统中同样如此。掌握這種德性品格与能量的散失规律,是逆修复与德而归道的前提。
④泊:通薄。不厚也。有浅淡之义。
通行本作“始”。首,既含“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爲神脏,腦爲神腑。首含腦義、王義,司意识,用腦不用心則愚。心主禮德火明爲“内聖”,脑为“外王”,主持身國。礼德失則阴意擅主脑中意识。
⑤段義:人類在失道以後,必然按照失德、失仁、失义、失礼不同社會阶段下滑,隨着忠信的严重丧失,仁義禮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载,乱象频生。
⑥段义:仁義禮信智中,因失仁失羲失禮而信泊,無法承載和養育“智”,阴水独盛,阳水匮乏,故看似智却是愚智。人類在失道以後,順行下滑,也就必然進入最後的愚智時代。
⑦“彼”:表面淡薄,膚淺的原意。
段义:所以有志于身国德道复兴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实之土,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贵德,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阳水,弃阴水的愚,才有复兴德道的希望。
修真学释析本章内容,则涉及以五德纳入五行和阴阳,分析身國内道德品格和“德一”能量流失的辩证关系,以及复兴身国内道德的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