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是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她的这个系列我读过三本:《断舍离》、《断舍离心灵篇》、和《断舍离自在力》。买的是纸质书,但书现在不在身边。看完这几本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时间有点久,所以只能凭着印象跟大家说。
在说之前,我想先说点别的。我认为在对物质的追求上,世界上的人大概分为两类,一种是追求精简,以少为美。另外一种,追求的则是繁复,以多为美。前者如果做到极致就是极简主义,后者做到极致就是囤积狂。假如你是属于追求多的那一类,那么本文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属于求简的一类的话,那么我推荐这套书。因为这套会是有用的书。为什么呢?请往下看——
首先,什么是“断舍离”?简单的说,就是减法。一般来说,“断舍离”是一种——在当下,你通过减少持有的物品(通过思考自己跟物品之间的关系)为手段,从而实现对人生减负的一种方法论。其实就是一种优化论——人生的优化论。
第一本,其实就是物品整理术。这本我并没看完。因为之前也看过其它的“断舍离”类书籍,内容跟这本差不多。所以直接跳过这本了。如果你是新接触“断舍离”的话,建议还是看一下。例如什么是3/5/7原则(做为装饰的空间里的物品不要超过3成,看的见的空间里的物品不要超过5成,藏起来的空间里的物品不要超过7成)等等,其实这些(原则的)东西怎么着都好,你只要把握一个东西,就是做减法。尽可能的把持有物品减到最少。
第二本是所谓的“心灵篇”。这里我先插一句,我觉得看书,把握你自己觉得有玩味或者你认为正确的、有用的地方就行了。那么,我在这本书里发现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呢?我想大概有三个。
第一个,它提出一个概念——俯瞰力,俯瞰力是什么呢?俯瞰力就是一种能客观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的这么一种能力。“断舍离”的核心能力之一,没有这个能力,“断舍离”会是空谈或者会误入歧途。
第二个,就是它对“空间”的解读。它认为“空间”,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要有余裕的一种“有”的状态,“满”则相悖。它认为空间本身就是美,换句话说,美(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空间。所以说到这里,它其实是在告诉你“断舍离”就是一种美学。
第三个,就是“活在当下”。这个其实前面也说过,“活在当下”其实是实施“断舍离”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断舍离”大概也不存在。因为断舍离告诉你,当下你不需要的物品说明你根本不需要它,既然不需要,就可以舍去。
在这里我做个引申——“断舍离”以及很多心灵鸡汤都告诉你,你要活在当下,只有活在当下才能获得幸福。你觉得这种说法对不对?(所以,你一定要去思考,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不完全对,我认为人不只是活在当下的动物,又是活在过去、活在未来的。但是这个比例你自己可以控制。因为怎么去控制,才是活出你自己,活得幸福的路径。
第三本,“自在力”。到了这本,就有点“玄乎”了,可能你看这本书会有种被忽悠的感觉吧?我反正这样觉得。所以我看完这本后,并没有什么记忆点。我先说一下什么是“自在力”,“自在力”其实就是一种状态。一种持续实践俯瞰力的“断舍离”从而达到游刃有余、自由自在的状态。所以其实它在告诉你“断舍离”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实践的过程。然后呢,我记得书的后面讲到佛教里的一些东西。其实这个也挺好玩的,你分析一下看看,“断舍离”其实就是佛教的引申,只不过断舍离,是把整理物品这块东西单独拿出来讲了。“断舍离”就是“不执”。你执你就会不快乐,也就不能得到解脱,等等等等。
我们回到一开始,我说的那两类人,两种人生。一种求简单,一种喜繁复。这两种人生并没有有谁对谁错。求简(或者说不执)的人生就一定会通往幸福之路吗?我认为也不一定。世事无绝对,总有例外。无常才是常态。
不妨再引申开去,为什么会有“断舍离”出现呢?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在我们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缺乏一种能力——“专注力”。提升“专注力”会增加幸福感,所以就需要对信息过滤。只有通过选择、挑选、过滤、舍弃信息,人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保留下来的信息里,才能提升幸福感。而且人的生命短暂,如果什么都想要,可能最终什么都抓不住。“断舍离”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此。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幸福之道。还是那个终极的哲学命题。
那么,你幸福吗?你的幸福之道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