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特别之处在于它并不是像普通的收纳术那样告诉你什么东西应该放去哪里、怎么放,它的整理原则对于我来说便是一点,什么东西是真正适合“当下的我”。
我用了一个下午看完之后,晚上就立马对自己的衣柜进行了实验,三小时之后就清出了三大袋衣服。随后第二天再对宿舍自己位子做了一天的整理。
舍——舍弃
这里有两点是一直以来我所忽视的,第一就是“我”,第二就是“当下”。我在收拾衣柜的时候就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纠结,朋友送的一条裤子很好看可惜就是裤头小了点,自己减减肥也许还能穿;以前买的一条裙子款式穿上去有点幼稚,可是颜色好缤纷,也许找个大晴天还是可以穿穿看的……结果这些衣服一年后仍然没有穿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很难对东西下狠心告别而念念不舍。有些人是觉得不能浪费,"这件东西还好好的嘛,如果如果怎么样还是可以用"(比如衣服、朋友送的礼物);有些人觉得“我现在不用,将来有些场合应该会用得到的”(一大堆囤积的笔记本,纸巾)……
如果会产生“扔了就可惜,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则是把物品当成主角;如果觉得“这东西总派得上用场”,那便是“活在过去与未来,而不是当下”。
因此,“舍”的原则,就是只保留对当下自己合适且必需确实在用的东西。
一旦我们得到这个“整理”的原则后,事情就好办了,我的流程是如下:
为了得到“这东西与当下的我相称”这个判断→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当下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形象→不断筛选物品的一个训练→自我形象的呈现
于是我在整理衣柜时,
明确当下个人风格(简洁中性)→筛选(不合身,颜色太花俏,剪裁没有设计感)→打包
断——断绝
按山下英子的说法,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应该是第一步。不过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是跟在“舍”之后的。其实“断舍离”,尤其是“断舍”这两者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舍弃自己一些东西的时候你会慢慢明白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才可以断绝想要进入自己生活的不需要的东西。所以也没必要分得太细谁先谁后,先踏出行动的第一步便是在改变的路上。
在对自己的衣柜里的衣服筛选完之后,真正符合当下自己心境与风格的衣服真的不多,一下子为我的衣柜清出60%的空间。不适合的衣服按照新旧程度打包成三大袋,接下来要怎么处理呢。扔掉?卖掉?转手送人?
如何处理不需要的衣物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我在收拾衣柜的时候,找到了一件全新半透明的蕾丝蓝纱裙,是我一位朋友送给我的。当时我第一感觉是“这不是我的风格”,可是后来转念一想也许以后待我走淑女路线的时候可以穿穿?结果未等到我长发及腰,我已虎背熊腰。这两年一直都是中性风,也没机会尝试这条裙子。如果给一位身材纤细长发及腰的朋友也许会更能发挥这件衣服的美感。我犹豫了很久,因为这裙子的质地真的很棒,就算纯粹把它剪成布料,也是一段可以练习裁缝的好材料。我后来看到了上面引用的那句话,咬咬牙,把它打包好,送给我另一位身材和我差不多可是更加淑女的朋友。在把衣服转送给我朋友的时候,我说了一声“谢谢”。离开朋友宿舍的时候我感到一股轻松。这也许也是对物品断执念的一步吧。世间万物很多东西并不是说你买下了拥有了,就是要一辈子属于你,如果你跟物品真的不适合,那就应该放手让它到更能展现它美感的地方。这也是给自己一个放手的机会。(也许感情也是如此..)
这一步这是开始要对物品断执念,书中认为弃用的物品会产生怨念什么“你不用我,我好可怜啊”。这个我保留意见(日本人挺喜欢物品拟人化的= =),可是我挺赞同它说东西不舍弃会产生良心不安的聚集,我们自身会因为不能物尽其用而自责并且潜意识中一直挂念而耗费我们的能量。
与此同时,山下英子认为,“扔”并不是等于“断”。
我是这么理解的,扔了其实是没有意识到他物为何不适合自己,也就是说没有发现他物的闪光点。它只是被放错位子。如果没有“断”的想法,不适合自己的坚决不要,那么就算扔了东西还是会再买,买了还是会再扔。这也可以解释什么叫“衣柜里明明塞满了衣服,可是总是缺少那件我现在想要穿的。”
离——脱离
至于“离”这一步,山下英子论述这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我觉得自己还在这条路上慢慢修行着,还远远未达到“游刃有余”的状态。不过我会发现自己的购物欲控制下来了,很多时候出去逛街面对服务员各种劝说,还是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缺的是什么,什么是不需要的。我想要达到一种“离”的心态,则是要好好练习前两步,在前两步中达到可以与“自我”对话,明白自己喜欢的是什么。
而有一点比较有趣的是,我尝试将这套方法运用到个人知识管理里。本来想好好清理一下自己EVERNOTE里的笔记,把一些掌握了解的资料可以删除。可是我后来发现效果并不如整理衣柜那么明显。因为很多资料在收集的时候没有好好地学习归类入库,现在再重新捡起,耗时太大。这让我想起自己的pocket里也堆积了很多待处理的文章,想想就没有动力要把它们重新再看一次。所以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把事情拖到明天再做。
我想为何最近越来越多的书籍工作坊都在强调禅宗里“当下”这个概念,生命中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人能把握好的就是“此刻”,而你对当下的态度便是决定了你对生命的态度。
补充:
勇于尝试用比自己高级的东西——
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比现在自己定位要高级一点点的物品,比如把某某某牙膏送的马克杯换成英国蓝瓷杯。这很容易会跟恋物主义联系在一起,不过我觉得如果度把握得好的话,则是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品质,何乐而不为。与其把昂贵的茶杯供奉在储物柜里等着不知何年何月某大人物的拜访,还不如拿出来每个晴天的下午泡一壶好茶自娱自乐。
七五一原则——
这个就偏实用性一点的建议了。据说是这样的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满七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满五成,装饰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
之所以要留一定的空间,是因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有想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而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更多是保持一种美观。通过限制空间的大小从而限制物品的数量,要不就不要买,买了新的就要替换旧的。进而让物品处于一种流动而不是堆积的状态。
后记:
事实上“断舍离”更像是一套如何处理“自我”与“他物”之间关系的方法论。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关注当下,而我觉得这套方法还能运用到其他地方比如通信录(人脉圈),EVERNOTE(个人知识管理),存折(理财)...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