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康德曾经说过: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强调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应成为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人自身的尊严和价值更彰显生而为人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强调我们的学习需要以掌握知识为目的,但更要将掌握知识本身作为不断以旧知去获取新知的手段,儿童应在知识的梯子上不断攀登,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发现掌握知识的规律: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
本章开头,苏霍姆林斯基总结出一个教育现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甚至直接拿出来“比较”,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用旧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或者在实践当中加以应用。之所以造成这种状态的存在,往往跟教师或者父母对于知识的态度有一定关系: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能把他们知道的知识“倒出来”,或者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摘抄好词好句(未经过理解,咀嚼过的知识)……家长呢?总是很在意自己的面子,从小让孩子在亲友面前展示背诵一些死记硬背过的死的知识。事实上,知识假如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会变成学生的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
知识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只有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按一般学习规律来讲,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的知识越多,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会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尽量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到的是学生是活泼泼的人,关注人本身的自由的,精神丰满的状态,让学生成为幸福的学习者是很重要的学习前提。
我们怎样才能实际做到这一点呢?
在低年级,教学的最初起,教师要认识到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我们知道词是广义的概念,概念是狭义的词。词有助于概念的行成,有助于掌握新知识,进而发展思维,儿童通过词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经验丰富的教师实际工作中,教育和教学的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在应用中理解词本身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将课堂搬进大自然,在他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下,儿童进入对大自然的思考,体会和感觉到词和词组的意思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再让学生自己谈谈他们的见闻和感受,此时,儿童就试着用自己的认知去创造,教师能发现,儿童的创造充满了想象力和魔力,远远比大人固化的思维更具有感受性:路边来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儿童的语言还原了词语及景物的原味,有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好像此刻这些词是从他们内心自然而然长出来的,他们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他们的思想在活动,在丰富,儿童正在养成思考能力,他们体验到的是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这样的学习让知识活了起来!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我们也可以在课上开设晨诵课,学习儿童诗,在教室创造一个自由思考的场域,让儿童去说,去表达,他们的表达里就隐藏着他们的思考。例如: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有主题的,教材本身包含了主题,教师要做的就是不要把主题与知识割裂开,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生命。如果教师将知识当成了教学目的,知识本身反而变得枯燥,乏味,割裂了。儿童如果长期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儿童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慢慢的,学习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学习负担越来越重。让词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心灵,让他们拥有自己的,自由的思想,学习才会变得有趣,有吸引力,这正是我们需要在课堂上追求的,学习良性循环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