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姑娘早上哭的稀里哗啦!
……
有两个礼拜没送他们早读,平时都是爸爸送,爸爸反应最近兄妹很棒,到大门口手拉手俩人一起去晨检、到教室。
我今天有空,收拾完毕,娘仨骑着小毛驴来到幼儿园门口。
俩人杵着,不进去。
我想,没事,下次再独立进去。我一手一个,我们欢快地上楼梯。
到了晨检,小禾圆开始嘟着嘴,脸上写满了不进去。
我示意她晚上妈妈早点来接,奖励小爱心,原本觉得她会像往常一样“受鼓励”有动力。
没想到转头往大门口方向走,这家伙想让妈妈带回去。
我大笑,一旁的苏老师笑着说说,“难得你能送啊,平时爸爸送,都很好……”
说着苏老师起身去抱她,要引导进去,没想到小家伙屁股一溜,老油条一样地躺地上,然后“哇哇哇”地哭起来,念叨着,“我要妈妈……”
听这哭声,我的心都软了。得了,改天爸爸送,粘人的家伙……
我拉着她手,一起去班级。进了教师,小家伙红着眼跟我再见。
看她转身去放书包,我麻利地道别,“宝贝,晚上见,要开心!”
我躲闪般地消失在小禾圆的视线里……
孩子的依赖,来源于怕失去,很多人觉得我性格温柔、平和,极度有耐心。
是,也不是。
问问他爸,就知道答案了 ,我们都是有很多不足的普通人,我接受这样的自己,同时清楚脚下的方向,就很好了。
今早送读,有两点感触:
①孩子的索求其实是有限度的,我们要耐心等待。
从大门口,她希望我送到晨检门口;从晨检入口,她希望我送到教室,其实她内心很清楚,分开的最后界限是教室,她内心明白上学的模式:妈妈不可能陪在教师,她要自己走向群体,交朋友,一起合作学习。
面对小小孩的“需要”,时间允许那就多一些等待和接受,满足她。
如果一开始大门口我坚持自己的立场,兄妹自己手拉手进去,小禾圆那会就会哭闹;如果到了门口,我执意不跟她进教室,我可以绝情走来,老师也会哄抱进去。
但是,明天呢?
平时爸爸送,一切都好,独立、平和。我送的时候,全变了,说明问题在于我,在于我这里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这份分离,他们害怕,害怕失去。
所以问题在于我,不在于孩子。
如果真坚持自我认为的“他们平时都可以,就应该行的。”
会怎么样?
她可能排斥幼儿园,连大门都不进。
事实证明,她的最后需求,只是陪她到教室门口而已。
我退了两步,孩子进了一大步。
②另一点,从性情培养上,父母要视情况做孩子的退路。
跌倒了,害怕了,无助了,转头都有父母张开手。
这份包容和拥抱,让孩子变得更加柔和、坚定,不骄不躁。
如果,回头,没有父母的影子,一双无行的手推着他们往前走,往更独立的方向行进。
ta会变得更独立、强大。但这个节奏不应该太快、太突然。突然的独立,不是好事,孩子会冲动、霸道、强势,我们知道,这是内在真正脆弱的自我掩饰。
真正的长大是经历、是引导,是慢慢地,我们大人恍惚下还惊讶“这么快就长大了”,怎么能让他们自己跳到那个“长大”的槛?
我的两个仔仔,这一路你们不是最优秀、最勇敢的,但没事,慢慢来。
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节奏,找到自己的快乐。
终会长大,我们慢点长大。
【齐帆齐微课第298篇,字数1234,共累积481145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