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插茱萸者何止少一人
文/洪门三少
每年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在中国文化中,九为阳之极,九月初九,双九相逢,视为重阳。
我第一次了解到重阳节是因为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人活得比较实在,情感也是饱满的,王维这哥们终年飘荡在外,到了重阳节这一天,看到别人的家人聚在一起登高望远祈求福运,于是便思念起了家人。于是他就给自己脑补了一下,家中的弟兄们大概也和眼前的这些人们一样,头上插枝茱萸有说有笑地爬山游玩,可是却少了他这位游子,所以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干脆将心中郁结的情感化作诗句,聊抒情怀。
重阳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好像在谈到重阳节的时候,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与之相关的词汇,比如菊花、茱萸、登高、重阳糕、以及思乡等。可这些好像又离我们很远,只存在于文章与书本之中,成了文人骚客的谈资罢了。
老实说,我是没有过过重阳节的。小时候住在农村,秋天倒是能看到黄艳艳的菊花,见惯了也就不以为奇,现在生活在城镇,很少能见到野生的菊花,好像这种花多出现在葬礼的花圈上。如今的秋天,只能见到遍地的桂花,但桂花是属于中秋节的。
说到菊花,我联想到了菊花牌味精,不过这好像跟菊花没有多大关系,也不知道为什么取用菊花牌这个名字。不过菊花与美食还是有着一些渊源的,比如我们常见的就是菊花茶,能够清热解毒,还有菊花酒,就是用菊花泡出来的酒,味道如何不得而知,但我记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其中写到了菊花酒。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最后一句“还来就菊花”说的应该就是菊花酒了。
在古代重阳节这一天,菊花应该能拔得头筹。品了菊花酒,再喝菊花茶,食得菊花糕,还要赏菊花。所以,如果说桂花属于中秋节的话,那菊花就应该当仁不让属于重阳节了。
再说说重阳糕吧,因为这是当前唯一一件能提醒我重阳节到来的物什。在来到江南无锡之前我是不知道有重阳糕存在的,即便在书本上也没有见过这种食物,或许是我眼界狭窄读书不多的缘故,但我确实不知此为何物。来到无锡以后,每年重阳节当天,一些老大爷老太太就会挑着自己做的重阳糕在菜市场门口售卖。
重阳糕看上去让人很有食欲,热气腾腾的糕点整整齐齐地码垛在蒸屉上,它是用发酵的米面蒸制出来的,上面着五彩斑斓的甜馅,通常有蜜枣、黑芝麻、葡萄干,还有我叫不出名字的甜馅。看上去很好吃,但是我吃过之后却是不大喜欢,买的人也是买的很少,貌似吃重阳糕只是为了纪念一下可有可无的重阳节。
重阳节不似春节般热闹,没有端午节的崇高,也少了中秋节的情调,但在古人那里重阳节应该飘逸的,是自由的,也正是因为没有任何形式的束缚,使得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重视。如今的人们更注重生活的形式、节日的仪式,活着或许更多地是为了活给别人看,而忘了自己真正所需要的。
如今,重阳节只是一个尚被人们记忆的民俗,终有一天会沉没在历史的河流之中。遗忘一个民俗节日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应该回归自己的生活,找回自己本该有的情感,让生命获得饱满而又清爽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