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首页推荐社会热点
范雨素是爆红了,但范雨素们依然孤独,这是21世纪的中国孤独

范雨素是爆红了,但范雨素们依然孤独,这是21世纪的中国孤独

作者: 鲁吁视野 | 来源:发表于2017-04-28 23:11 被阅读301次

    文/鲁吁

    1

    近日,“正午故事”公众号推出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一天之内引发朋友圈海啸,并引起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还吸引来两家出版社连夜打电话找她出书。

    范雨素,44岁,离异,独力抚养两个女儿,来自湖北农村,初中肄业,现在北京做育儿嫂。

    在7000多字的长文里,她用颇具深度的文学笔触,波澜不惊地讲述了自己“被命运装订地极为拙劣的生命”。文章下方,是一片近乎一边倒的评价:写得真好。读者都说她的文字是一股清流,有评论称:“没有激烈言辞,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也是周围人人生的记录者。大社会,小人物,跃然纸上。”

    在遍读上世纪80年代在她在村子里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后,范雨素“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20岁那年范雨素来到北京打工,“看看大世界”。

    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火苗,两年后她草草和一东北男结婚,之后生了两个女儿,再之后因经常遭遇家暴离婚,她独力抚养两个女儿。

    现在,44岁的她在北京做育儿嫂,照顾雇主三个月大的婴儿,每周休息一天,和女儿住在东五环外皮村的出租屋内。

    受范雨素影响,她的大女儿也特别爱看书。范雨素说,陆陆续续给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现在还放在家里。范雨素说,20岁的大女儿已工作,成了年薪9万的白领。小女儿在河北衡水的一个私立学校上初中。“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后的结果就是去‘世界工厂’上班,很苦。”

    诚如有媒体所评价的那样,范雨素“爆红”的原因可能是这篇文章的写实程度和写作水准的相对高,与作者农村出身、初中毕业、在北京当育儿嫂的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的文章最显著的特征不是文学水平有多高,而是文章整体风格有超越作者本身学历和身份之上的文学感和格调。

    你若拿她的文章和一些有实力的作者(即使在工厂里也不乏这样有实力的作者)比,水平其实也不相下上,区别只是范雨素爆红了,而那些有实力的作者则仍籍籍无名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范雨素之所以爆红,一个原因是刚好她走到了诞生草根文学网红的风口,在自媒体时代,草根往往更有机会出头,但毕竟自古来成功的总是极少数,所以不管是在草根还是主流阶层,总有小部分人被称为塔尖式人物,而大部分人则处在中下游,自然没能引起关注。

    2

    网红的诞生就像是火山爆发,是需要时间聚集能量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喷薄而出的,而草根文学界的网红现象已经沉寂很久了,范雨素刚好就是这个“火山”聚集出来的又一波热量喷发!上一次的文学界网红当数余秀华,很巧的是,范雨素也是湖北人。

    大家关注余秀华首先是因为“脑瘫”这个标签,其次才是因为她的才华,因为反差强烈,所以才引发的广泛讨论和关注。现在对于范雨素也一样,大家首先关注的是她的“农民工”身份,其次才惊讶于她的才华与她的身份的强烈反差。

    范雨素自然没有北京户口,而她的户口虽然在湖北娘家,但按照襄阳农村的传统,成年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对于她离异后带着女儿回娘家生活这事,她大哥哥马上像躲瘟疫一样,让她赶紧走,说别给他添麻烦了。

    可想而知,现在的范素雨,其实就是一个没根的人,在北京她是过客,她也同样已沦为生她养她的湖北村庄的过客,她就是一朵无处可归依的水中浮萍!这也正是大家重点关注她的原因,因为在潜意识里大家都希望她好,如果她本身就过得很好,她绝对不会如此爆红。

    范雨素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的结果就是去“世界工厂”上班,很苦。可见范雨素的意愿是留在大都市的,大都市机会多,孩子接受的教育自然也比农村的教育质量高,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帮助。但尽管有着这样强烈的愿望,她的小女儿还是只得读私立学校,因为她没有北京户口,要读公立学校自然要花很多钱,可范雨素不是有钱人。

    这种强烈的愿望不单是范雨素身上有,其实也是大多数在大都市奋斗的人们的普遍愿望。大家从乡下农村跑到城市里来,也都是怀着一颗范雨素所谓的“看看大世界”的心。

    人是有归属感强的高级动物,人类所苦苦追求的最高目标,其实就是身体和灵魂都有个可归属的港湾,我们谓曰“精神上的故乡”,所谓的“落叶归根”,说的就是回归“精神上的故乡”,你的精神意愿在哪里,那里才是你真正的故乡。

    就像多年前有一些随国民党到台湾的老兵,或是一些流亡到海外的人士,尽管他们在那边有家庭和富足的生活,但他们还是愿意回到大陆安度晚年,或是要求将自己的骨灰带回大陆安葬,以便得以落叶归根。

    这就说明他们因各种无奈只得定居在异地他乡,但他们的精神归属还是之前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他们的一生都是没有归属的。

    但现在的情况是反过来了,背井离乡到大都市奋斗的人们,对于生养过自己的那片土地,那个故乡,大部分人已经回不去了,也不想再回去,城镇成了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更愿意留在城镇,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为地地道道的城市人。

    3

    无奈的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故乡回不去,但城市也留不住,最终何去何从,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大家都只有一天天一年年地集体漂浮,集体无告,集体被忽视,这是21世纪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21世纪的中国孤独!

    现全中国打工族有4亿之巨,火一两个范雨素,至多只能让所谓的主流窥见这个窘迫群体的冰山一角,但不会因此改变到这个群体的命运。在资本当道的时代,大家追求的是能催生资本力量的东西,苦难是没有人愿意为之买单的。

    此前由吴晓波总策划,秦晓宇、吴飞跃共同执导的反映打工诗人生活与梦想的非虚构电影《我的诗篇》就遭遇了上不了院线的尴尬,尽管这部纪录片斩获诸多电影大奖项,但因为没有商业元素的原因,拿不到院线排片,而在全国各地成功做了超1000场的众筹点映,大多数都是由蓝领和小白领阶层发起。

    也就是说,只有这个群体才会关心这个群体的命运,但弱水如何载动没有方向的行舟?这就直接诠释了没有人愿意为苦难买单这一魔咒,因为自古以来,苦难是不具备商业元素和催生资本的力量的。

    现在很媒体热衷于报道范雨素,无非就是想借助她的火势提升自家媒体的流量,这是可以催生资本的一点力量,但想必这股力量不会长久,假如后续范雨素的文学作品不高产,或是作品没有市场元素,她的风头一过,就不能再吸金,那么她再出书同样还是困难。可以看看很多纯文学作家的命运,就知道了,作品水平高,但出版了没人看,出版社自然不会再推。

    所幸范雨素现在很清醒,她不相信文学能改变命运,她不相信自己能写字谋生,所以面对突然的爆红,她没有膨胀,反而感到惊慌,担心因请假接受采访而丢了自己赖以生活的工作。我认为这一点她是对的。

    所以说,虽然范雨素爆红了,但和范雨素同阶层的范雨素们(包括我自己)也不可太兴奋,拿她当励志榜样而迷失自我。文学本身很难改变你的命运,让你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文学没有资本和市场运作,注定只能当业余爱好,至多是通过它间接地谋到一个好职位,但不能当全职。

    而范雨素们最缺的不是才华和实力,恰恰缺的就是市场运作这一环,这一环决定了你能不能靠写字为生。所幸范雨素们也都清楚这一点,没几个人会拿文学当全职来从事,尽管底层的工作很多非自己意愿,底层的生活也非自己想要,但生存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人会无条件为你那苍白的梦想买单。

    没错,范雨素是爆红了,但范雨素们依然孤独,这是21世纪的中国孤独!他们就像《百年孤独》一书里那些被堆在200节长的火车厢里的工人们一样,被扔进生活这片“大海”里,不是没有人知道,而是大家都默契地选择了对他们的忽视和遗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范雨素是爆红了,但范雨素们依然孤独,这是21世纪的中国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na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