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甚至追溯到高中教育)可以分为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
所谓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通才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专业教育就是以教授专业知识,培养生存技能的教育。
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的第一个问题,相信就是“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哪个更重要?”对于未来的发展,要想做得比一般人更好,在大学阶段学习通才教育是有必要的,它给我们带来比常人多一些的思考方式。比如乔布斯在设计苹果手机的时候,他对于手机外型优美的弧形设计就来自于他的美学功底。接受过通才教育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看问题,想事情,会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格局更大。
这么看通才教育似乎更加重要,然而当今的许多技能都是需要较深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而且这些工作一般都是技术含量高待遇相对不错的工作。因此专业教育能够使得人们在出校门后就能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技能,相对更容易胜任这些专业性工作。
通才强调的是知识面广,而专才强调的是深。在美国很多的学校在本科阶段是不限定学生的专业,而是让他们自由选课,用几年的时间去学各种知识,同时发现他们最感兴趣的专业。而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做深入的专业学习。
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几乎都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甚至在高中阶段就是这样。以我的学习经历为例,说说中国教育的情况。在小学阶段,那时候课程种类比较多,而且作业也不繁重,甚至那时候还学了Basic语言,那时候可是小学,而我们的确接受了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到了初中之后,虽然课程还是小学课程的延伸,自然课分成了物理和化学,数学课分成了代数和几何,但已经能明显感觉出主副课的区别了。每当体育课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但一旦遇到下雨天,那些主课的老师就会毫不犹豫地走进来,不是给我们上课,就是拿来一堆的作业。初三的那一年,一切的课外活动都停止了,只剩下上课和做题,所有都是为中考服务。所幸我初中时候学习成绩还好,并没有太大的压力。等到高中了,“形势”就变得更加严峻了。高中第一天的课上,班主任就跟我们规划好了将来的三年高中学习,意思就是一切都是为了高考,希望我们暂时放弃一切其他的爱好,等考上大学还可以把爱好拾起来。就这样在题海中我又度过了三年。
这几年的中学学习,我感觉学校和老师只交给我了一项技能,那就是如何能把考试考好。至于其他的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动手能力,家务能力几乎都没有什么锻炼。这时候的中学教育似乎连专也算不上,因为它并没有教学生如何解决专业问题。即使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都存在着困难。
再熬过了痛苦的几年中学时光后,我进入了大学的象牙塔,
先说说选专业及换专业的事情。由于我报的这个大学在我们省招生人数特别少,我们那一年才8人,而且对填报的专业限制的很窄,只有四个专业。所以当时在第一志愿没有报上理想大学的情况下,只能选了该学校的地质类专业。虽然这是一所“211”大学,虽然我选择的是学校的主干专业,然而我并不喜欢选择的专业,在咨询了学校相关人员之后,我后来发现这所学校换专业特别麻烦,所以也就放弃了换专业的打算。
再说说选课。在看了书中有关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容后,现在回想当时的选课,应该算是一种伪通才教育。大一、大二我们上了许多的基础课,是必修课。这些基础课包括大学物理,大学化学,高等数学,英语等,但是没有文学课。同时也开设了一些选修课。但是由于选修课并不多,感兴趣的选不上,最后选上的其实并不太感兴趣,再加上选修课的学分得起来太容易,所以对于选修课并没有认真学。而那些基础课程却不得不学,因而这种看似的“通才教育”实际上只是形式上像而已,是一种“伪通才教育”,学到了表象却没学到精髓。
之后说说课程考核,在我的那些课程中,除了体育课全部通过实际考核,计算机课部分通过上机操作(还有一半是以试卷形式考核)以为,其他的课程都是以课程结束之后的考试分数来决定是否合格。虽然平时的表现也会影响最终的考核结果,但平时表现指的就是考勤,而且最终的考试占到了80%以上的分数比例。因而我们也培养出了一种应对考试的速成能力,在考前一周强化记忆知识要点,考试过关之后,就几乎全忘了。这种考试形式,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仅仅限于知识记忆,甚至很多人连记忆都谈不上,只要考前那一周能记住就行了。至于能否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学校也不管了。
最后再说说专业教育,其实从大二开始,已经开设了一些专业课,等大三就全是专业课了。然而这些专业课教材的内容几乎都是知识点的堆积,再加上老师的考核形式也是以题目的形式考核,从而我们只需要能记住专业知识即可,对于是否理解并不重要了。实际上是到了后来的做毕业设计、研究所做科研以及工作之后,才渐渐感觉,如果当时的那些课程以提交论文的形式考核的话,对于专业课的理解会深刻很多。所以大学里面的专业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记忆,而忽略解决问题。
经过这样的四年之后,最后虽然能毕业(在中国大学,本科毕业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却发现找不到工作,因为企业和公司都发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招进来不能立马干活,专业知识还不牢靠,知识面也不够宽。因而许多人就开始了读研究生,为了读研而读研。
我也属于这种为了读研而读研的一员,不过很幸运我遇到了一位好的导师,从本科毕业设计就跟着他做。我的导师在整个研究生阶段,很少教我们知识,而是采用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希望我们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常常说“知识的事情,你们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但思维方式的训练却必须有老师的指导”。的确,在毕业之后,很多他说的关于知识方面的内容,我的印象已经不深刻了,但是他对于我们进行的思维方式的训练,教我们在面对一项科学问题时,如何分析,如何研究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至今我依然记忆犹新。同时他还教我如何写一篇科学论文,包括每一部分的意义及写的内容等等。
反观其他的一些研究生同学,要么是老师不大管,个把月才叫去开一次会;要么就是让他们参与做项目,让师兄师姐们带,他们往往参与到项目的一部分,但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等到快毕业的时候才能明白一些。
这些是我讲的自己在求学阶段的一些经历和理解,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只是想表明,中国的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其实与国外的一流大学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那么既然我们在大学阶段错失了通才教育,缺乏科学的专业教育,那如何弥补呢?
我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对于通才教育,目的就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宽度。中国有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而读书和旅行是两种较好的办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读书的时候,要多涉猎不同的方面的书籍,而且是经典书籍,旅行也最好不要全去旅游的景点。
对于专业教育,养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并不断运用于实践中,是一种有效提高专业学习的思路。
最后说一句,知识是通过记忆能够掌握,技能是通过实践能够学会,而思维方式只有通过高人指点或自我长期的训练而形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