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七年级的语文老师通过与班上的学生逐个谈话,把结论应对办法发在班级家长交流群。
一是懒;二是认知模糊,不知道为谁学。三是学习无趣感;
从老师的总结来看,懒和无趣是一条因果链上的问题。因为无趣,才会懒。如果学习象游戏一样有趣的话,他们应该不会懒。那么研究如何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才是方向上的根本。
比如,让课程能刺激孩子多巴胺的分泌;让他们象游戏一样能得到及时奖励;这得师者们下苦功研究。
认知模糊,不知道为谁学。我想是该年龄段大多数孩子存在的问题。
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经历,所以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来说是看不见模不着的东西。就如现在问一个孩子,以后他们想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没见过也没想过,所以思想中更不会有这么遥远的问题。
人们都通过自身的知识及思维方式决定认知及行动。那么,如何让从来没有的思维从无变到有。教育,教育才能改变这种能力。
教育带给我们的能力就是思考一些不是来自直接经验的东西。教你一个规则,得把它用在你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上。
所以老师说,多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我很赞同。
让理想、责任、感恩的规则尽快进入到孩子的大脑中。他们才会用在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上。
这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扩宽教育面。教育不只是学习成绩和分数这一狭窄的赛道。让孩子除了学习之外,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种知识,各种事物。充分尝试与体验多层面的生活,文化。
让他们在广泛的接触与体验中找到自己值得追求的方向,发自内心的为之行动与付出。这样的内驱动才是最纯粹的爆发力。
寻找,接触,体验的这段人生时期,教育专家称为尝试期。
经过尝试期的不断尝试后,找到多个兴趣点,最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领域并深专进去的并取得成功的人才称为通才。
与这相反,而从小就选定一个方向并深耕,最终取得成功的人才称为专才。
通才与专才,人思维角度来看,一个是思维射程的广度到准度,一个是射程的准度。
通才,对世界有过深入的思考,又把这些思考深入事业中的人。他的厉害不是他某一项技能厉害,而是他这个人厉害。思维射程的广。
专才是刻意练习的结果,知道的是练什么,怎么练。但得有时间保证。时间越长水平越高。
专才与通才的是大区别是有没有尝试期。
没有尝试期,得从小刻意练习,不好玩。如果内容方法正确,剩下的是坚持。能坚持下来的是真正热爱的人。
有尝期者,等到心智成熟了再选一个方向深入,这样的人才有内部驱动。
从认知层面来看。尝试过很多领域的人,思维水平比别人强。如果孩子为了能跟朋友谈论电影而放弃跳级,说明它很有思想。
所以特别牛的家长,不会从小就选定前程,在十几二十年为主的学习中,不要让学习成为单一。而是帮助他们扩大接触面。大量满足他们尝试期要求。让孩子去发现他们深专领域。这样才有内部驱动。
人生是长跑,我希望的不是前面快而后面没劲了。而是你可能要换项目,尝试各种不同的跑步方式。甚至改变对跑步这件事的认知。
当然,如果只想孩子只有一技之长,能混口饭吃。专才的选择不错。但想要统领专才,最好要是个通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