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的第一场雪一下子又让秋后沉寂多日的庐山热闹起来。一些朋友携家带眷、呼情邀友穿梭于玉树琼枝、冰天雪地之间,晒美图,发感慨,各尽其所能,吸引众人耳目。新的时代总有新的特色,一个网红的八卦也能吸引众人热议多时,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天",而我的思绪却还停留在90年前的某个秋日秋夜。
![](https://img.haomeiwen.com/i6665346/889633442a506f39.jpg)
从松门别墅前西望,西边的云霞烧得正艳,夕阳透过云层,射出如注如流的光柱,一直向东向南飞去,把整个天际照彻得如舞台一般,所有的生灵万物都上演着它们各自的精彩篇章。绵延起伏的山峦由青葱而橙黄而深褐,仿佛刘海粟的泼彩山水,水墨、青绿、血红,与云,与山,与树浑然一体,构成立体多姿的色流。
站在身边的孙女儿小从拉着爷爷的衣襟惊呼,爷爷,火烧云!
爷爷颔首点头,捻着稀疏的胡须,一会儿朝天上望望,一会儿又俯下身来抚着小孙女的头,微笑不语。
这是老先生经历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随后,又在"实业救国"之梦破碎,加之失父、失妻、痛失长子衡恪的万分悲楚之后,使他陷入失望,跌入孤懑深渊。于是,便向往起那种"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的生活。
他多次登临庐山,客居松门别墅。这次决意久留,是老先生对当时的政府前途完全失去信心,才潜迹山林,了此残生的。"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这一年恰好是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秋,号称"孤岛"的上海烽烟正起,老先生在众子女的力劝之下才离开那片是非之地,乘着油轮溯江而上,登上庐山的。怀着"孤吟自媚空阶月,残泪犹翻大海波"的思想与心情,开始了庐山闲居的日子。
但是,在这样的心境及这样的时局之中,老先生的卧榻之侧又岂能安然?庐山又岂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其间,蒋介石意欲与之相晤,派人前来联络,老先生亳不客气,对前来联络的人说,我已是个不闻世事的世外之人,纵然我们会晤,也没有什么好谈的,我看还是不必要见吧。一句话让来者无地,复者无言。
今天小孙女的惊呼又让他从久郁不展的心情中抬起头来,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也许是压抑得太久,也许是难遇的晴云,老人脸上露出晚霞般的灿烂,在家人的眼里是最大的安慰。
老人转过身来,口中喃喃吟道:
落日红拖血色裙,雏鬟呼看火烧云。
只贪雪岭同灰烬,安步联为五老峰。
良久,西天的云彩逐渐收尽,黑暗开始占据主导,老人收敛笑容,陷入沉思,天地并入黑夜,世界交由诸虫群籁们统领。不是老人不愿安逸,是老人的家国情怀始终让他寝食不安,国家的内忧外患让一个七十六的老人常常是日不安所,夜不安眠。纵使归隐山林,老人也是夙志难忘,夙懑难平。
归来后第一件要事就是到邮局订阅《航空沪报》,并"每日望报至,至则读,读则愀然若有深思,一夕忽梦中狂呼杀日本人",此时的老人在庐山并没有"飘然若仙",反而加重了老人胸中的块垒。
![](https://img.haomeiwen.com/i6665346/15a1741abe28a7ee.jpg)
这年秋天,国画大师徐悲鸿来庐山写生,老人曾亲自陪同至鹞鹰嘴,望着满眼丘壑,层峦叠翠,脉走蜿蜒的群山,老人忧从中来,又是一番感慨,题诗赠徐悲鸿先生:
秘泄瀛寰亦一奇,龙钟为影古须眉。
来师造化寻穷壑,散若天花写与谁?
徐先生也被老人这种"士以不失职为节"的气质所感动,立即为先生作肖像画一幅。画中先生那种愤世傲俗的目光与瘦悍的身躯,及复杂多姿的内心世界一一呈现,淋漓尽致,这幅肖像画也成为徐悲鸿先生的代表之作。
深秋的黄昏退尽,东方暝色渐启,天空似半透明的乳液,将一些淡光敷在云际。山涧无风。四周虫鸣唧唧,水流花寂。这时,半天的云翳渐次脱去厚重,轻薄如纱,若有若无。天地开始有了亮色,而且逾见分明,只是缺少主题,显得尤为空旷。待云翳完全散尽,一轮新月如水银般透亮,仿佛刚从海里洗涤漉出,不顾一切向上飘移,渐升渐高,不断向地下洒播着清辉。
此时的林子很静,松树高密而挺立。尽管树荫浓集,依然不敌月色,透过松枝细叶,在树冠、树干及空地上投下斑驳碎影,如鬼影一般,神秘而清泠。眼前起伏的丘峦,成了另一种景色,加之轻薄的云雾,在清月的映照下,有如仙境,人世间的魑魅魍魉,牛鬼蛇神此时都不见了,世间似乎变得澄澈而干净,一切又似是而非。
此地平时就少有人至,一到夜晚更显荒寒。一个人缓步月色之中,策杖而往,踏着厚厚的松针,有如步入时光隧道的感觉。松涛云影间,夹些虫鸣水气,倍加孤寂,夜气渐重,松针积有垂露,含而不发,不时闪着银光。行至不远,巨岩石刻即在眼前。平日里先生最喜好在此处徘徊,每块碎石树干都是那样熟悉而亲切,如老友一般。或是倚石静坐,或是环顾周遭。今晚的月色正浓,老人却迟迟不肯就坐,久立不决。也许是夜气太浓,也许是其境太幽,老人不禁打了个寒噤,转过身来,看着另一块裸露的岩石,脑海中闪现出几个旧字。说是旧字,是因为这几个字在他心中盘旋了无数个日夜,他觉得应该写下来,勒之于石,让其永远铭记,方不负如此江山如此人。这样一想,似乎开朗了不少,对着清月,对着松林,对着天地万物,老人朗声吟道:
扬辉大月满层楼,起踏松林一径秋。石罅吟虫扶夜气,灯边吠犬隔溪流。蔽亏露叶黏星湿,明灭烟峦带梦浮。自外九垓迷万古,欲依山鬼怨灵修。
吟罢,不觉已转至门前,家人都在等待。
老人急步上楼,提笔展纸,和着积墨,将诗句书下,款题:匡庐山居月夜步松林作。硏农世讲鉴正。散原老人陈三立。然后又在另一张宣纸上重重写了四个大字:虎守松门。仿佛紧扎篱笆,筑牢国门。遂搁笔轻诵,对着南天,长长地舒了口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6665346/ed2e6401e45f772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665346/3f3a8ffa4ea611fa.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6665346/ba5254807ac213da.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6665346/6fe984f1c581b08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665346/3193beff48e8040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