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轰动的公司造假大案 证监会怒罚审计900万!
原标题:证监会怒罚审计900万!上市公司只罚60万,审计多罚15倍!律所竟也多罚15倍,券商多罚10倍
前不久,又一个大案子,中介机构收到证监会重罚。这个案件,昭示着证监会对财务造假“零容忍”的决心。
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接到900万的罚单,签字注册会计师处以10万元罚款。
现在对中介机构的处罚,越来越狠辣。对财务造假,越来越有罚到倾家荡产的苗头。
本次造假大案件主角,上市公司鞍重股份被罚60万、借壳方九好集团顶格处罚,而中介机构却被狠狠重罚:
西南证券,被罚600万(没收100万,罚500万)
天元律所,被罚900万(没收150万,罚750万)
审计机构利安达,被罚900万(没收150万,罚750万)
可见,中介机构要小心啊,以后帮上市公司割韭菜,风险巨大!
鞍重股份和九好集团的“忽悠式重组”,是2017年最受关注的造假大案。我们今天来彻底回顾一下,这个案件背后的全过程。
证监会官方曝光,经查明,当事人存在以下违法事实:
九好集团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别虚增收入1726万、8755万、1.6亿。
2015年虚构3亿元银行存款,且未披露借款3亿元并质押。
2016年4月21日,利安达出具审计报告,对九好集团2013年至2015年度财务报表发表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利安达合计收取审计服务费150万元,签字注册会计师为蒋淑霞和李杰。
利安达对九好集团2013年至2015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时,未勤勉尽责,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一)对银行存款审计程序不到位
(二)对函证审计程序不到位
(三)对收入的审计程序不到位
(四)利安达对供应商和客户的现场走访工作存在瑕疵和矛盾
上述事实,有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费发票、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九好集团2013年至2015年财务报告、涉案人员询问笔录等证据证明,足以认定。
在这狠辣处罚背后的借壳忽悠案件,标的资产九好集团,通过虚构业务,虚增收入2.64亿。并且,利用第三方借款和票据质押,虚构银行存款3亿。
“2017年最轰动的造假大案”
— 1 —
审计程序错漏百出
这都是什么玩意啊
经查明,当事人存在以下违法事实:
一、基本情况
九好集团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别虚增收入17,269,096.11元、87,556,646.91元、160,646,712元。2015年虚构3亿元银行存款,且未披露借款3亿元并质押的事实。
2016年4月21日,利安达出具审计报告,对九好集团2013年至2015年度财务报表发表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利安达合计收取审计服务费150万元,签字注册会计师为蒋淑霞和李杰。
二、利安达对九好集团2013年至2015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时,未勤勉尽责,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一)对银行存款审计程序不到位
利安达对九好集团在兴业银行杭州分行3亿元定期存款的审计中,实施了函证程序,截至2016年4月21日审计报告出具日未收到回函。
在浙江证监局提示过关注3亿元定期存单的情况下,利安达未执行有效审计程序,审计结论仍为“未见异常情况”,未能发现虚增3亿元银行存款及3亿元定期存单质押的事实。
2016年6月2日收到银行回函,6月7日才对兴业银行杭州分行进行访谈,已晚于审计报告出具日。
(二)对函证审计程序不到位
1. 未按拟定的选样标准进行发函
利安达审计项目组对应收账款函证发函的选取标准定为10万元以上全部发函,10万元以下随机抽取。但在实施函证程序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未严格执行拟定的发函标准,对部分10万元以上的供应商未进行函证。
2. 未保持对函证的有效控制
利安达实施函证程序时,在九好集团总部安排九好集团工作人员与审计项目组成员一起填写询证函快递单并寄出,而九好集团各子公司的询证函则由审计人员制好询证函,由九好集团下属子公司在各地自行寄出。
审计人员要求九好集团将发函的快递底联全部寄回杭州并由九好集团转交利安达,或由九好集团子公司直接寄回利安达北京总部。此外,还存在九好集团工作人员直接回函的情况。
上述发函工作自始至终均有九好集团人员参与,且在子公司层面失去对函证的控制。从回函情况看,大量回函的快递单存在连号或号码接近、发函与回函快递单号接近的情形。
3. 未充分关注函证回函的疑点
询证函回函供应商确认盖章不符。部分询证函回函供应商确认盖章用印为另一家供应商。
数家供应商回函均留有同样的邮寄信息。
不同供应商回函由同一快递员收件。
询证函发函与回函地址不是同一个城市。
(三)对收入的审计程序不到位
利安达在审计时,对九好集团提供的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合同、用印及收入证据不足等疑点,未予以充分关注。
部分供应商与客户签订合同的日期或合同履约日期不在九好集团与供应商托管合同期限内。
合同条款自相矛盾或用印错误。
同一控制下的两家企业间的异常业务被九好集团确认为收入。
九好集团据以确认收入的供应商收入确认函、供应商与客户的合同等资料部分缺失。
利安达在未取得充分的供应商与客户实际交易情况确认资料,缺少客户销货合同、发票、发货单、收款凭证等证明供应商收入的相关证据,且取得的部分证据存在明显异常的情况下,未发现九好集团确认收入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四)利安达对供应商和客户的现场走访工作存在瑕疵和矛盾
利安达在九好集团总部审计工作底稿内收录了对69家供应商的现场走访记录,大部分由西南证券或中联资产评估公司人员走访签字,审计项目组人员很少签字,经核对底稿中访谈现场照片,确定利安达对九好集团总部的供应商走访11家。
利安达审计工作底稿收录的部分供应商存在两份不同的访谈记录,违背常理。在接受调查过程中,签字注册会计师表示未关注到该事项。
— 2 —
当事人申辩意见
严厉怼回没商量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主要提出如下申辩意见:
第一,九好集团虚增3亿元银行存款是九好集团蓄意造假的结果,其应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利安达履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不应承担审计责任。
第二,已按照审计准则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核实了九好集团90%以上的服务类收入。九好集团与相关企业串通舞弊,正常审计手段难以发现。
第三,审计工作底稿收录的访谈记录存在疏忽,不属于审计责任。综上,请求我会对其减轻处罚。
以上申辩,被证监会直接怼回:
经复核,我会认为:
第一,对于九好集团3亿元定期存单,在浙江证监局已提示关注且银行未回函的异常情况下,利安达仅查询了网银和征信中心的企业信用报告。但网银页面仅显示存款是否存在,而企业信用报告由商业银行进行信息录入,存在滞后性。
此外,审计工作底稿中存有一份单位存款质押合同,合同附件明确可见九好集团其中一笔1.5亿元的定期存款在2015年9月22日被质押。在此情况下,利安达仅进行简单查询,在查询结果与相关信息明显矛盾的情形下,未获取进一步审计证据,即出具了审计报告。
第二,九好集团的业务模式为向供应商和客户提供平台,收取服务费。利安达仅审查九好集团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而未对供应商和客户的实际交易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对于现有的收入审计工作底稿中错误和矛盾之处,利安达未予以关注。
第三,利安达审计工作底稿中错误、矛盾和疑点众多,前端审计未予以关注,工作未执行到位,复核环节失效。我会是对利安达整体审计工作未勤勉尽责进行处罚,未单独针对访谈记录整理问题进行处罚。
看完了监管层处罚,以及申辩过程,我们再来详细回顾一下,利安达背后的财务造假大案——九好集团借壳鞍重股份。
之前,我们在《财务魔术》案例中,对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经典的财务造假手段,做过非常详细的分析。
— 3 —
魔术手法一:
虚构业务,虚增收入
虚构业务虚增收入,这是财务魔术的入门级手法。九好集团凭借这招,3年内虚增了2.64亿收入:
2013年虚增收入1726万,2014年虚增收入8755万,2015年虚增服收入1.6亿。
九好的商业模式比较特别:九好作为中介,撮合买方(客户)和卖方(供应商)交易,并只对卖方(供应商)单向收取服务费,但注意,买卖双方同时也会直接签署合同。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客户在这个过程中,跳单怎么办?你撮合业务的真实性该如何保证?收入确认是否合理?
而审计机构的疏忽,未对供应商、客户进行有效的走访,使得九好集团有机可乘。
九好集团机智地利用“真实的供应商、客户”混淆视听,虚构收入。同时,还伙同部分供应商,制造资金流真实流动的迹象,伪造收入回款。
比如说,他与供应商签订虚假合同,先把“收入”收进来,然后,再通过个人控制的其他账户将“收入”退还给供应商。
模拟一个场景,来做比喻:
模拟一个场景,来做比喻:
我以公司名义和朋友签订虚假合同,朋友打款到我账上,我公司的收入增加了1亿,同时,我以我个人银行账户,打款1亿给朋友,这个交易就完成了。
一进一出,谁都不损失,唯一变化的是增加了营业收入。
因为供应商都是真实的,部分还是串通好的,这些都给识别财务魔术增加了难度。
后来,经过“供应商走访+对客户走访+对员工走访”后发现:九好利用上述套路,虚构了和228家虚假的供应商业务关系,虚增收入2.64亿。
此外,九好使用同样的手法,虚增了“副业”贸易业务收入57万:收到贸易订单,但不发货,只收款,数日后再退还货款,类似“淘宝刷单”。
— 4 —
魔术手法二:
借钱生钱,虚构3亿银行存款
借钱生钱,虚构3亿银行存款
相较于虚构业务虚增收入这种低级的财务魔术,九好的第二招魔术,显得相对高阶点。
这招魔术逻辑是这样的:
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上,虚构收回;在银行存款方面,虚增;同时,转出资金不入账,财务报表上这块资金成为“假钱”。
具体情况是:虚构了1.7亿其他应收款收回,虚构银行存款转入4700万元;同时,转出1亿元资金不入账,这样,账面形成虚假资金3.17亿。
为了补上3个亿的资金大窟窿,他又使出了洪荒之力:通过“借款+质押”,硬生生地造出了一个3亿的银行存单。
他通过向A借钱买理财产品,拿到一笔3亿元的银行存单,然后,再将这张存单给A做担保,让A开具银行承兑汇票3亿元。
之后再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差额的贴息部分,由九好集团通过个人账户支付给A。
这样一来就还清了A的钱。只要再等3亿银行存单到期,这笔钱就可以拿去还银行承兑汇票。
2015年3月24日、25日,九好集团通过好融实业、杭州煜升科技有限公司及郭丛军向杭州赛诺索斯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诺索斯)两次借款1.5 亿元(合计3 亿元),再由好融实业、煜升科技及郭丛军账户转入九好集团上海银行账户。
然后,用此资金两次购买理财产品合计3亿元。此后,九好集团以其理财产品为赛诺索斯提供担保,赛诺索斯开具银行承兑汇票3 亿元(两张承兑汇票,每张金额1.5 亿元)并随即贴现,贴现款直接归还赛诺索斯。贴票利息1,253,850.00 元,由杜晓芳代替九好集团向赛诺索斯支付。
2015年9月,上述3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上海银行将理财产品资金解付直接归还银行存兑汇票
这么一来,他只支付了一点点贴息,但是换来了3个亿的银行存单,也就是3个亿的银行存款啊!
在这个资金游戏中,最关键的是3亿元的银行存单的质押情况,必须要隐瞒,否则,伎俩就容易识破。
— 5 —
财务魔术识别信号
如何抓出黑幕背后的破绽?
九好集团的财务魔术,可谓心思缜密,难以察觉。
但是,我们翻阅其历史财务数据,还是发现了两处疑点:
1)疑点一:营收增长与营业成本下降不匹配,且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速
2013年-2015年,九好的营业收入为2.5亿、3.3亿、4.2亿;营业成本为1.3亿、9137万、4656万;净利润3,987万、1.15亿、1.9亿。
营业收入方面,增速分别为29.22%和28.02%。
然而,营业成本却在不断下降,报告期内分别下降了30%和49%。
与此同时,净利润的表现更为妖艳,报告期内相应增长了188%和65%。
也就是说,净利润的增速远超营收增速,且波动幅度很大。
对此,九好解释为:收入结构的调整。营业成本占比低、毛利率高的“服务类收入”快速增长,营业成本高、毛利率低的“贸易类收入”逐年萎缩。
这不解释也罢了,越解释越黑。
你们再来看看九好逆天的毛利率。
2)疑点二:毛利率等盈利能力指标飙升
2013年-2015年,九好集团的毛利率分别为48.20%、71.98%、88.85%。
两年间,毛利率增长幅度超过了40%,2014年和2015年的毛利增速,分别高达90.76%、62.67% 。
不仅如此,报告期内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6.20%、30.72%、33.24%,销售净利率为15.80%、35.43%、46.21%。前者两年间翻了1倍,后者翻了近2倍。
这个毛利率、净利率、ROE水平,已经完败同行大佬蓝色光标、深赛格、省广股份等上市公司。
这是何等的神速?
对此,九好将毛利率、净利率等指标的高速增长,归功于独特的商业模式:哥的商业模式比阿里巴巴更有前景!
这么高调也是没谁了。
综上,营收、净利润、毛利率、净利率、平均资产负债率都这么牛,监管自然会对你“刮(fei)目(chang)相(jing)看(ti)。”
再加上,此次重组是明目张胆地借壳上市,监管更是高度谨慎。
总之,九好的胆子就是肥啊。
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
最经典的财务魔术
案例已经看完,但更深入的研究还在继续。你必须见过最丑恶的,才能筛选出最美好的。
我们认为,公司研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行业研判能力,是每一个金融人都必须终生研究的技艺,没有之一。无论你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这几大技能,都必须掌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安身立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