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沛沛 洛阳 焦点讲师班三期 坚持原创分享第442天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贴标签是指给某种行为下个定义。比如:不专心、不细心、不礼貌、腼腆、爱说谎、爱打架等等。甚至有时也不是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只是因为偶然的事件就草率下了定义。当然,也许是说者无心,只是我们习惯了的思维模式而已,但是对于被定义者则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当标签被一次又一次强化的时候。这就像极了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第一次见人不说话的时候,我们给孩子下了个定义,腼腆、不出场。听上去像是在帮孩子圆场,然而听到孩子的耳朵里,他就对自己有了自我意识。第二次,也许他想说,但是他还不太容易做到,于是又被冠以腼腆二字。回到家里,甚至还会责备一通,又一次强化了他腼腆的自我意识。第三次,第四次也许孩子就习惯了藏在身后,因为他是腼腆的。时间越久对孩子的影响越深,如果不从观念上改变,恐怕这样的自我意识将伴随一生。
其他的标签也一样。一遍又一遍的告诉孩子“不能,不好”将会让孩子认为他就是不能,不好,从而放弃继续努力的尝试,丧失可以做到的希望。
作为习得性无助的反面,我们可以对孩子进行正向强化。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他的能力,从各个角度努力论证结论的正确性。那么经过长期的强化,孩子也会觉得他很有能力。
我们想要让孩子有什么样的自我印象,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就不断地去强化。说什么来什么,很准的。
2018.08.07 23:5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