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在小孩-读书笔记-06
打破“习得性无助”,告别被“捆绑”的人生
每个自卑的人,都存在“习得性无助”,这是他们走出自卑的障碍。
为什么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小孩子,他们天生都是喜欢积极尝试的。从诞生起,他们就开始各种尝试和探索,当他们勉强能控制自己的动作后,就开水到处摸爬滚打。
这是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在他们目之所及的范围,去感知这个世界。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地受到打击,那么孩子就是失去探索的勇气。
习得性无助会催发三种不良反应:
内化的自我否定
全盘否定式的泛化
不可抗拒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概念:
指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应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体验最终使得个人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改变,从向往心之自由开始。
熊培云先生在《自由在高处》里说:”你即是自由“。
这句话太让人震撼了,他说,即使在一个不自由的环境里,我们依然应该心怀希望,向往光明,追寻自由。要相信,没有人能真正剥夺你的自由,你即是你的自由。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人生对的路并非一条,但你必须得做出选择
1. 做出正确的选择,让自己具备选择的能力
2. 从创伤情结中站起来,向前走
3. 不要等待未来,更不要幻想完美计划
印度电影《午餐盒》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坐错了火车,却能达到对的地方“。也就是说,不需要万事俱备,对于克服自卑来说,当下最重要。
4. 锻炼”延迟满足“能力,从”低层级满足“中解脱出来
有一句话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可以把眼前的苟且理解为”低层级满足“,而诗和远方,则是”高阶满足“。
失去了”自我认同感“,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坐标
简单说,自我认同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可的程度。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自我认同越高,那么他就越自信,反之亦然。
自卑者特别害怕“得罪人”,害怕冲突导致关系“断裂”,害怕被别人否定和指责,所以他们的“自我认同感”缺失,但凡有一丁点感觉自己被否定,就会引发焦虑和恐惧。
因此,治疗自卑的最核心一步就是重建“自我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