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一次回答别人提出的“作家怎么训练自己?”的询问时,当时他正在垂钓,说:“如果我们见了一条鱼,你要看准了,看每个人是如何反应的。你如果在鱼跳的时候兴奋起来,你就回想一下,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具体动作是什么。是钓丝从水面上升起来,是它像琴弦似的绷紧,水开始滴下来,还是它跳的时候猛撞泼水的动作。回忆一下声响,说了些什么话。找到产生感情的东西;找到使你激动的行动。然后写下来,要写清楚,叫读者也看得见,能产生与你同样的感觉。这是手的训练。”
如果......“你进了一间屋子,出来的时候应当明了你在屋里见到的一切东西,而且不能满足于这一点。如果那间屋子使你产生某种感觉,你应当清楚,是什么东西使你产生这种感觉。你试一试,锻炼锻炼。你到城里去,站在戏院门口,看从计程车或者从汽车里出来的人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好下笔。”
“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
法国雕刻家罗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一、观察的定义
写作中的观察一般指人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它必须运用人的五官(眼、耳、鼻、舌、身)和心官,必须是:观察=凝视+揣摩+默述。只有这样才能向生活汲取足够多的信息材料。
“观,就是观看;察,就是体察、体验。......实际上,人们在在‘观’外部世界时,是张开了自己全身感觉器官去触及。‘察’所说的体察和体验,是指心智和感情的作用。”(秦兆基)
“视觉不仅是眼睛的事情,谁都知道,理智的记忆和思考总是伴随着视觉,而思考总是以实体来填补呈现在眼前的空洞的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
二、观察方法
1、迅速把握表象
也就是迅速敏捷地捕捉客观事物的第一表层。事物的表象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直观性表征,观察者可以通过眼睛、耳朵、舌头、鼻子、肤觉的接触,直接地摄取各种表象特征。从多感官去观察,从多角度去观察。
范例1:“不过这张脸,连同那尖尖的下巴和四四方方的牙床骨,是很引人注意的。她那双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不带一丝褐色,配上刚硬乌黑的睫毛和稍稍翘起的眼角,显得别具风韵。上头是两撇黑黑的浓眉斜竖在那里,给她木兰花一般的白皙皮肤划了一条十分惹眼的斜线。”——《飘》
范例2:“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假若有人在她的背后招呼她一声,她若是正在走路,她就会停下;若是正在吃饭,就要把饭碗放下,而后把头向着自己的肩膀转过去,而全身并不大转,于是她自觉地闭合着嘴唇,像是有什么要说而一时说不出来似的......”——萧红《小城三月》
范例3: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汪曾祺《受戒》)
2.比较中找差异
通过比较,发现标志自身独立存在的独特性一一即个体差异性(特性)。
范例:“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鲁迅《雪》
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他的学生莫泊桑写作时强调指出:“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见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见的东西,因为人们用眼观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株树木,我们要面对着这堆火和这株树,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他的树其他的火不相同的特点的时候。”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3、有别于他人的发现
要让作品有新意,观察者在观察人事时就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发现。要从习见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蕴含于其中的非凡意蕴,从极平凡极平淡的形式中发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不管这种发现多么微小,但正是这微小但却是有别于他人的独特发现,成为从事文学创造的突破口。
例1:莫言的《爆炸》一文中写一只奔跑的狐狸:“狐狸在黄色的麦地里风似地向南飘,飘过东西向的公路,飘进了南路那一片黑色的玉米地。狐狸在玉米林边像火苗眼闪了闪,便不见了。”
例2:女作家张洁:“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
这就是说,在文学艺术中的观察,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遇合,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
例3:秋日
里尔克(奥地利)
主啊,是时候了。
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三、观察对写作的意义
1.写作主体最基本的能力——摄取
2.写作行为过程的前提与开始
3.文章“言之有物”的基础
作家案例1:村上春树很注重细节的真实,注重用小物件“小情况”体现现代社会的现实性。超市里的商品名称,电冰箱里的食品名称,唱片名称,洋酒以及饮料名称。笑时嘴角裂几厘米,怀里剩的酒有几厘米,口袋里零币有几枚。写人的五官长相一定指明缺了一只小指或者脸上有2厘米的伤疤等等。
“虽然没有代表性,但毕竟是时代的产儿。”
“我的确非常喜欢日常生活中的无所谓的细节性风景,非常喜欢观察各种各样的人是怎样通过这些细节同世界发生关系,以及这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是怎样得以成立的,对此非常有兴趣。......而一个人的状况必然在这些细小的生活场景中的自然而然浮现出来。”
“艺术家的心要细,细得“愿意借钱给一个走投无路的朋友去买药自杀”;天才的眼睛要敏锐,敏锐得可以冲口说出“爱因斯坦的相貌是莎士比亚的额头配上查理·卓别林的脸。”
作家案例2:她的小说是慢的,细小的。她讲故事,却减去了刻意制造的传奇性。不浓不烈,无大欣喜也不大悲恸。在她,慢与细小,不是技术,而是世界观。说到世界观,其实没有那么多微言大义,就是一个人如何去计量世界,用什么单位去计量世界。慢的和细小的,是朱婧计量她的世界的单位。在沧海一粟,心细如发,全豹和一斑,世界和一粒沙,朱婧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粟、发、一斑和一粒沙作为她计量世界的单位。这样说,不是朱婧有多了不得智者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雄心。对朱婧而言,首先,慢的,和细小的,就是自足自在的,至于知不知著见不见大,她不会预先设计的。
朱婧小说别有渺茫浩大的地理和宇宙——世事之无常,人心之莫测。如此细小,恰恰如此浩大的苍凉。如此,我们能做的是微乎其微的,活在一个个的“细小”情节里,与细小物事朝夕相处才可能获致笃定和安宁。犹可爱惜的也就是这些在时间里不断堆积的“细小”,而如果真的爱惜这些细小,则亦犹可找到我们日日活下去的理由。——摘自何平评论《那些犹可爱惜的细小物事》
作家案例3:雪莱:“我从童年就熟悉山岭、湖泊、海洋和寂静的森林。......我曾在遥远的原野里漂泊。我曾泛舟于波澜壮阔的江上,日以继夜地驶过山间的急湍,看日出、日落,看满天繁星闪现。我见过不少人烟稠密的城市,处处看到群众的情操如何昂扬、磅礴、低沉、递变。我见过暴政和战争的明目张胆、暴戾恣睢的场景;多少城市和乡村变成了零零落落的断壁废墟,赤身裸体的居民们在荒凉的门前坐以待毙。......我就是从这些泉源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
作品范例1: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汪曾祺《受戒》)
作品范例2:这确实是个死面馍馍,面雪白雪白,她一定箩过两道。因为是死面馍馍,所以很结实,有半斤多重,硬度和弹性如同垒球一样。我一点点地啃着、嚼着,啃着、嚼着......尽量表现得很斯文。我已经有四年没有吃过白面做的面食了——而我统共才活了二十五年。它宛如外面飘落的雪花,一进我的嘴就融化了。它没有经过发酵,还饱含着小麦花的芬芳,饱含着夏日的阳光,饱含着高原的令人心醉的泥土气,饱含着收割时的汗水,饱含着一切食物的原始的香味......忽然,我在上面发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指纹印!它就印在白面馍馍的表皮上,非常非常的清晰,从它的大小,我甚至能辨认出来它是个中指的指印。从纹路来看,它是一个“箩”,而不是“箕”,一圈一圈的,里面小,向外渐渐地扩大,如同春日湖塘上小鱼喋起的波纹。波纹又渐渐荡漾开去,荡漾开去......噗!我一颗清亮的泪水滴在手中的馍馍上了。(张贤亮《绿化树》)
作品范例3:众人低声说笑着,榴喜打起帘子,报道:“二奶奶来了。”兰仙云泽起身让座,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红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摸着梳头!谁叫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派了那么房间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着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张爱玲《金锁记》)
比较: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红楼梦》第三回)
每个人生来都有一双手,但手与手之间的不同在不同作家笔下可谓千差万别:
范例1:那是双刚健有力的手。那双手能够轻松抓起40公斤的重物。由于常年摩擦,掌心长出了厚茧,不止如此,从指尖到虎口,手掌的每一寸肌肤,都有硬塑料般的触感。一只拇指外翻,无法弯曲,那归咎于一场工伤事故。如果忽略这一点,在搬运工人群体中,那是一双平凡无奇的手。
不同之处,在于那双手的主人。一个年轻的女人。(《人物》主笔谢梦遥:我如何写特稿的开头-“港版罗拉”)
范例2:象这样放眼静察就能看到,唯一摆晃不宁的只有那些手——绿呢台面四周许许多多的手,都在闪闪发亮,都在跃跃欲伸,都在伺机思动。所有这些手各在一只袖筒口窥探着,都象是一跃即出的猛兽,形状不一颜色各异,有的光溜溜,有的拴着指环和铃铃作声的手镯,有的多毛如野兽,有的湿腻盘曲如鳗鱼,却都同样紧张战栗,极度急迫不耐。见到这般景象,我总是不觉联想到赛马场,在赛马场的起赛线上,得要使劲勒住昂奋待发的马匹,不让它们抢先窜步:那些马也正是这样全身颤栗、扬头竖颈、前足高举。根据这些手,只消观察它们等待、攫取和踌躇的样式,就可教人识透一切:贪婪者的手抓搔不已,挥霍者的手肌肉松弛,老谋深算的人两手安静,思前虑后的人关节跳弹;百般性格都在抓钱的手式里表露无遗,这一位把钞票揉成一团,那一位神经过敏竟要把它们搓成碎纸,也有人筋疲力尽,双手摊放,一局赌中动静全无。我知道有一句老话:赌博见人品;可是我要说:赌博者的手更能流露心性。(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