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生虽然不是像我这样以文字工作为主,但他时常也会得到一些从天而降的灵感,然后必须要拿出纸笔记录下来。有一次,他半夜醒来,灵感降临,他一口气手写满了7张A4纸。我醒来阅读,逻辑清晰,富有哲理。他的写作不是文学类,而是从物理升上到灵性,即日常所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用灵性的方式来解读。在他的熏陶下,我觉得世间万物都可以讲故事,还非常有东西可讲。
这两天,我们又展开了一场对话。对话的前奏是这样的:
我正在书房改稿,他跑过来拿纸笔,神情有些等不及。他说:“我灵感来了。快给我纸笔。”
他拿走了纸笔,一个人在客厅写了好一阵子。我们就这样各自做着自己的事,连早餐都忘了吃。
肚子实在是饿了,我起身准备吃早餐,他也完成了灵感的记录,坐到餐桌前,说:“我要跟你讲讲刚才的灵感。”
我说:“好啊。”
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对话。请大家跟随我们的对话,也思考一下他所问的问题,测试一下自己的思维模式。
首先,他给我画了这样一个图。(他原本的是用手画的,这个是我用电脑画的。)
他说:“假如有一块正方体的石头,边长是10米,你需要从A点走到B点,哪一条的路线最短?AB点正处于所在面的中点上。”
我开始琢磨了。下面是我琢磨的过程:
经过一番演示,我胸有成竹,说:“如果要看距离最短,那只能打通A到B的两个点,直线距离是最短的。可是那很会慢吧,要在石头上打个洞不是那么容易的。”
“请注意你刚才的思维模式。我没问你快和慢,我只问你哪条路线最短。”他说。
我说:“好吧。就这条最短了。”
接着,他又问:“好了,那你再数数从A到B,一共有多少条路线?”
我又回头看看自己的演示,数了数,说:“4条。但也不排除从地底下钻过去啊。那就有很多条了。”
“我不管你怎么想,想好了告诉我,我只需要一个数字。多少条?”
我说:“4条。就4条。”
“确定?”
“嗯,确定了。”
“哈,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你的思维里有多少‘假设’和‘局限’了。”他的表情告诉我,他要给我“上课”了。
他说:“我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你的思维会发散,会考虑快慢的问题,而我的问题里并没有这个。这就看出了,你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你的‘假设’会出现干扰你的答案。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面对一件事总是会想到别的其他事情去,事情本来就很简单的,被想得很复杂了。
第二个问题,你自己都说了,不排除可以钻到地底下从A走到B啊,那也是一条路线,那你为什么最后说只有4条呢?那你不允许我从A绕到美国走到B吗?你不允许我从A绕到附近的超市走到B吗?所以路线有无数条。你其实已经想到其他的可能性了,可是你没有确定,还是回答了看得见的4条路线。你头脑里的‘假设’让你局限在这个正方体上,而没有想到正方体之外。”
我被“教育”得无话可说。想想也是啊,两个回答,一个是假设带来的干扰,一个是假设带来的局限。简单的对话看出了潜在的行为模式。对话到这里还没完,他又继续问我:
“好了,你刚才也说了,如果从A挖个洞到达B的距离是最短的,但是对比其他距离远的路线,比如你从两边绕过去,打洞就慢很多了,凿石头可不容易。绕行看起来远,却比打洞要快。这种方式体现了什么呢?”
“效率问题。有些事情你觉得那样的方式是最快的,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你只看到其中一方面,比如我们这个话题里的‘距离’。没有考虑到打洞的难度。”我说。
“嗯,很好。举个例子,你想某人接受你的一个观点,你有很多选择,其中一个选择是:你可以直接告诉他这个观点。然而这种方式很有可能把他吓跑,他可能不再想跟你聊下去。但是,如果你先从了解这个人的品性开始,和他探讨一些他目前能接受的话题,时间虽然用得长一些,他对你接下来要传达的观点接受度会大很多。从A到B挖个洞,这些被挖出来的阻碍物就好比一个人的固定观念、认知和自负等等,你要是直接去挖一个人的这些,他哪里肯让你随便挖呢?他不跟你打起来已经很好了。”先生说。
“嗯,要看什么人,再看用什么‘路线’。”
“这就对了。未必所有人我们都需要追求‘效率’,我们需要追求‘契合’。看看针对这个人,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沟通方式。”
“嗯!同意!”
“还有一个问题,你刚才说打洞,其实和一个城市的隧道很像,那你说说一个城市为什么要建隧道呢?”
我说:“提高效率啊。那样通行更快。”
他说:“这只是其中一方面。”
我说:“那你说说还有哪些方面?”
他说:“你要知道挖一条隧道要动用人力物力,还有很多时间。它所用的这些资源都可以让一辆车绕着走无数圈了,那为什么人们还要去挖呢?因为不只是一辆车,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车将会用这条隧道。从这方面来看,就节省资源了。很多辆车减少绕行,也就节省了排放量,当然也节省了通行时间。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站在整体的角度来做决定的。”
我说:“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就更加完善了。”
他说:“还有一课,下回分解。”
以上就是我们日常的对话。每次他和我分享这些物理现象背后的意义,我都对某些事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其实这些道理也经常会在一些书籍里读到,当他用物体的实例,再以问问题的方式一步步深入,这些道理会更容易转化于生活上。像他所讲的“我们不是要寻求效率,而是要寻求契合”,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
最近遇到很多沟通上的问题,特别是在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上。我发现我们都在聚焦在“效率”上,都没有好好地体会如何说,如何做,才能让所有的成员都舒服。当我获得这种认知后,我会告诉自己要耐心,要看看和我沟通的对象,他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我需要做出怎样的协调。
以前,当我遇到家庭成员之间沟通难以进行的局面,我会逃离,我不想见到,我想躲起来自寻清净。现在,我会主动站出来调解。我发现,成为一个“协调员”也未必是那么辛苦的事。最重要是,我不抱着说服哪一方的心态,我抱着去倾听的心态。我也发现,从这一方获得关于另一方的信息是有天大出入的。作为夹在中间的人,万万不能只听一方的说辞。这种情况非常容易出现在家庭成员之中。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都带着对他人的批判。当我只听一方说辞的时候,我也容易被批判的语言所淹没,我也会丧失稳定,被这些言辞带跑,从而也丧失了作为一个“协调员”存在的意义和能力。搞不好,我不但没有履行“协调员”的功能还变成了其中互相批判的一员。
当我开始去倾听他们,只是作为一个去了解事实的中立者的时候,他们都愿意向我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担忧、委屈、疲惫.....只要他们说出来,有个人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有些淤堵的、穿透不过去的能量,说出来就已经通了。
虽然这种通过我这个协调员来“传话”的方式会比他们直接沟通要慢一些,就像从A点向两边绕行到B点,可是事情进展的效果发生了变化。
首先,他们的情绪得到安抚,他们被倾听的时候感受到了被理解。当我们都聚焦在“效率”和“结果”上,我们忽略了和我们合作的人的需求、感受和情感变化。加上日积月累的,之前产生的冲突、隔阂尚未清理,他们之间就形成无法再沟通下去的局面。“协调员”有时候会很累,因为旁观者清,他们却总在一个圆里绕来绕去,或者在一潭污水里浸泡,你却知道那个圆有多局限,旁边也有一潭清水,却不知道如何让他们走出来。尽管有时候也会疲惫和心累,当我看到那个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变得轻松,我又会因此而备受鼓舞。其实作为“协调员”,已经跨越了“效率”和“结果”,只要他们能够找到一种不再对抗的沟通方式就已经心满意足。
尽管这种以协调员传话的方式带来的变化仍然不稳定,有时候也会陷入原先的僵局,协调员起码掌握了如何沟通的能力,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契合度”。这对协调员来说也是一种能力和品质的提升。
最近感觉自己和爸爸、妈妈、哥哥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刻有爱了。我为自己的改变高兴。虽然这对比我以前清净的小日子是多了一些搅扰,但是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家更有连接感了。
昨晚和朋友们学习,谈到“责任”这个话题。有一位朋友说,责任有外部赋予的,也有从自己内心萌发的。而责任得以最大限度地去履行,必须是从自己内心萌发的部分促使我们这么做。
我说,是的。从自己内心萌生的那部分也可以说成是——使命感。
维护一个家的团结,去倾听,也应当成为一个人的使命。
夫妻对话是我们在分享《婚前准备》和《如何让婚姻生活更美好》时提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滋养两性关系的行动。它有助于双方的同步成长。有些婚姻走到尽头,不少的人认为是和对方没有了交流和深刻的沟通。这种沟通,就是心和心之间的感觉。其实心是最敏锐的,感觉到是怎样就是怎样,骗不了自己。它的方式有很多很多,可以和对方分享天而降的灵感,也可以随手拿起一本书的一段话一起来讨论。不管是何种形式,讨论会让双方对某些理解更加深刻。说到底,这才是夫妻关系最大的养分。夫妻对话,是一个我们值得花时间去经营的行动。他说还有一课,那我会再洗耳恭听,听完再与大家分享。感谢您的阅读!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