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综合素质中被特别看重的是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哈佛的校门上刻着这样一句铭文“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哈佛始终坚持一贯的原则,它所培养的人必须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因此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就是哈佛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们在上学期间绝大部分都坚持对社会的义务服务,到附近的老人院去照顾老人,帮助他们料理生活,有的人则去中小学辅导功课,或到医院去做看护,也有给新移民辅导移民法的。
有专家表示,“在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下,学生只要学习成绩优异,就有可能考上清华、北大。而哈佛大学的入学成绩单包括5个部分、5项评分:一是学业成绩,二是社会活动,比如是否救过火、救过人,是否去过老人院,看没看望过麻风病人;三是个人专长,比如会不会拉小提琴、绘画,体育怎么样;四是师长的推荐;五是个人品德、素质的考量。假如一个美国学生的社会活动分数是零的话,无论他的学业成绩如何,是绝对不可能进入哈佛的。”
在哈佛读书的华裔学生王渊,她在读中学时就参加了校报的编辑工作。她说,校报版面的大小与设计完全是大报的风格,每期都有13页左右,最多时可达七八十页。这么大的报刊,从采访到排版印刷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王渊说,前三届的主编尽管学习成绩均不太理想,但都被哈佛等名牌大学录取了。
那么,父母如何鼓励和帮助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呢?
首先,鼓励孩子经常读报、收看收听新闻,提高孩子关心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新闻是我们感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对孩子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鼓励孩子多看报、多收听收看新闻,同进辅以必要的解释和介绍予以引导,以让孩子能对当前社会的动态有一个较为全面、正确的了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既能让孩子了解社会,又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培养孩子的灵活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只有让孩子融入群体之中,他才会有集体荣誉感,才知道什么是团结协作,才真正明白竞争的意义,才能更懂得生命的价值。
再次,鼓励孩子走进社会大课堂。要为孩子创造条件多接触社会,带孩子参观一些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认识社会的场所;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多感受一些生活中蕴含的内容;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帮助他们辨别是非真假,有意识地让他们多一些生活的阅历,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有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