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期的三国纷乱,打着“兴复汉室”旗号的人众多,却大多都只是曹操曾在《述志令》中的驳斥一般,“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西南刘备立蜀汉,到后来托孤白帝城之后,诸葛亮发起地对占据北方数倍于蜀汉的曹魏五次北伐,在我看来,却是对那“兴复汉室”的最极致追求。
诸葛亮的心理动机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好为梁父吟”的诸葛亮,一定也如大多数魏晋名士一样,深知当时朝局的混乱,但他心中一定是期待能有所建树的。诸葛亮跟最后宁愿隐居鹿门山,也不出仕的庞德公不一样,因为他隐居隆中并不飘逸,并不从容,而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那么,长啸发泄的诸葛亮,在渴望什么?一定不是只守着荆州八郡的刘表这样的“厚道人”,接下来就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不出草庐却只天下事的诸葛亮,却与只刘备心投意合。
在现代人收到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影响中,大部分的学说当中,好像认定诸葛亮便是为了所谓的“名利”才投奔刘备。刘备死后,也认定了诸葛亮五次北伐也只是为了平定内外纷争,延续蜀汉政权。
可如果把诸葛亮当成小说人物来评判,人物一定是有潜在心理动机的。“梁父吟”是其一,这才“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这个不求是不要,而是若有明君,定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而其二在我看来却应该是“兴复汉室”,在第一次北伐的《出师表》当中,“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诸葛亮的真心话,也是诸葛亮从隆中就“复长啸”的理想。或许,当初刘备做在草庐之中,对着比自己小了整整20岁的诸葛亮说起:"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才是真正打动诸葛亮的动机。
区别于隐逸名士的诸葛亮
后世的嵇康、阮籍、陶潜,一定是对诸葛亮心怀敬佩的,因为他们只能长啸于山林,沉醉于池潭,采菊于南山,而诸葛亮却是跟随有着跟自己相同理想“兴复汉室”的刘备,建立蜀汉,后又五次北伐曹魏“汉贼”,真的没辱没了心中的才华和抱负。
诸葛亮与“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的庞德公不一样,也跟后世曹魏、司马政权混乱之中,只能清谈、隐逸、长啸、醉酒的名士不一样,诸葛亮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报复展露无遗,而即便明知不敌却依旧五次北伐。
但诸葛亮心中也一定是抱着期待的,他心中对于想要收复中原、兴复汉室一定是希望成功的。被后世许多人认为误国加速蜀汉灭亡的北伐,其实经过诸葛亮前期的征汉中、改军制,已经是诸葛亮尽力做到的最好。
经过诸葛亮改建的蜀汉军队善于野战,也在北伐当中多次击败司马懿、张郃,死于五丈原的诸葛亮的,也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威势。即便是国力对比、人口对比之下,蜀汉都不占优势的北伐,诸葛亮也一定有谋划打赢,只不过时运不济,碰上失了街亭的马谡,碰上胆小谨慎的司马懿。
所以在我看来,观诸葛亮一生,尤其是从公元228年开始直到234年死于五丈原,最后这五次北伐,固然所图甚多,但其“光复汉室”之心,从出隆中之时,就从未改变过。现在那些用刻意摸黑刘备、诸葛亮,求新立异搏眼球的说法,实在是太多了。但当时乱政之中,依旧敢坚持汉室旗号,连国号都是“汉”的蜀汉政权,一定在当时的士族名士之中形象伟岸。
汉王朝最后的呐喊者
或许最后的五次北伐,即便没有任何胜算,诸葛亮都会去“鞠躬尽瘁”,所为:忠于君,忠于国,忠于汉室。在最后的征战当中,可能已经独占天下其二的曹魏,早就不是诸葛亮认为能够倾覆的,但那杆“汉”旗,却是自己最后的理想,从隆中就开始,或者从东汉末年纷乱开始时就一直有的抱负——兴复汉室。
用五次北伐最终也无果,来证明“兴复汉室”的口号,值得吗?在我看来是值得的,但应该不是诸葛亮当时所考虑的事情,我究的是诸葛亮潜意识中的理念,却改变不了历史中的事实。我宁愿相信忠君至极的诸葛,一定不是现代那些刻意摸黑之人口中的小人;北伐的旗帜中,那个灼灼如明日的“汉”字,一定也在一遍遍的戳着那些旧臣和士子的心。
诸葛亮之后,或许依旧有很多为了“兴复汉室”倾尽许多的人,但能如诸葛亮一般用五次北伐这样做到极致的人,好像再也没有了。那个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收复的姜维,或许也再难有如诸葛亮一般的志向。
如此可说,诸葛亮是汉王朝最后的呐喊者,是不是其中之一,唯有历史明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