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当自我以理性的方式消除焦虑而未能奏效时,就必须改换为非理性的方法来缓解焦虑,从而达到自我保护免于发生身心疾病的目的。
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无意识水平进行的,因为具有自欺性质,是一种潜意识层的自卫;二是自我防御机制往往具有伪装或者歪曲事实的特点,其作用在于保护自我,不至于由焦虑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在防治心理疾病中有积极的作用,但没有道德上的欺骗含义。
类型:
1、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机制。一名成年人还运用"自恋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御,是很危险的。
2、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二级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3、神经性心理防御机制(三级防御机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辦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实现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
4、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四级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