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通过参观和阅读把木心先生的一生串接起来,写得很空灵。枕水而居的院落现在成了木心美术馆,墙上的照片和绘画作品记录了他的生命历程,他的文学作品和学生为他整理的《文学回忆录》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还有他的手杖,他的黑色礼帽,他读过的书,他喜欢的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等艺术大师的肖像,电视中他谈笑风生的录像,都成了很好的素材,给我们还原了一个具有民国范的艺术大师。
宋长征《打铁,打铁》素描手法,驴车赶着夕阳回家,十字路口孤单的铁匠铺像一只栖落的大鸟,把铁匠铺当作家的流浪狗,煤堆旁边的风箱安静时像一条大鱼的腮,夜晚钻进风箱的老鼠早上被气流推进火炉化作青烟,大锤小锤交错往来不留给时间半点空隙。赶驴车走乡串户贩卖铁器的老梗叔,铁匠马老爹和他的半大小子马三打铁的侧影,“我”家的那口铡刀,暗寓朝代更迭的《打铁歌》,马三的成长以及身份的转变,铁匠铺的衰落,构成一组粗线条的系列风俗画,也是一部动态的黑白影像。而贯穿全文的是马三由辍学到打铁到转行到酗酒而一刀三命的个人命运史,令人唏嘘。
凌鹰《母性的绝美》把妻子的孕腹比作金碧辉煌的宫殿,比作精致的清水池塘,把孕儿的成长比作莲花的开放。然后联想到波提切利名画《维纳斯的诞生》,托起维纳斯浮出海面的贝壳,佛座上的莲花瓣,联想到达芬奇的画《哺乳圣母》,接着又把婴儿比作一朵刚刚开放的娇嫩的花朵,把母亲的乳房比作精美的容器,而把乳房比作小时候的饭碗的竟是作者六岁的女儿。接下来又联想到吉奥乔尼的《暴风雨》和科西莫的《先祖》,而这两幅画里都可看到哺乳的女人和凝视着她的男人。对生活的感悟,对几幅名画的凝视,成就了这篇精美的散文。
田鑫《收脚印的人》由玉米秧子被牛踩塌陷下去引出第一个话题“人总有一天会空缺”,写到同学堆金醉死在班上留下的空缺,母亲和祖父先后去世给家庭留下的空缺,我进城以及后来父亲被我接进城后给家人留下的空缺;第二个话题“风中的稻草人”勾起作者对小时候尿床和偷甜菜的回忆;第三个话题“收脚印的人”,回忆撒尿浇蚂蚁,翻墙偷苹果,想象一定有一个收脚印的人,把蚂蚁的脚印,我的脚印,母亲的脚印一一收走,没留下任何痕迹。回忆,亲情和乡愁是散文永不枯竭的源泉。
老城《万缘同镜象》试图从书法的角度来梳理弘一法师的人生轨迹,试图解释他书法的独一无二,解释他才华横溢而无所不精,解释他出家的义无反顾。他特别懂得句号怎么画,什么时候画,什么地方画,怎样画圆,“他在该专心的时候,及时将‘才子佳人’画上了句号;在他失去唯一的长辈亲人的时候,他画上了‘父母在不远游’那句古训的句号;在他学成归国后,画上了游学的句号;在他完成了人生能完成的事业,到达他能够到达的顶端的时候,他画上了俗界的句号;他在终成正果的时候而圆寂,让灵魂追随释迦摩尼而去。”出家,也许对他的家人和朋友、对艺术是个遗憾,但对弘一法师本人却是圆满。
朝颜《越来越轻》写婆母从“多么健壮,多么具有把控力”到病魔缠身变得“越来越轻”直至化为一抔土。儿媳的视角使理智始终支配着情感,死亡的气息几乎自始至终笼罩着全文,琐碎而真实。
(摘自2022.3.22.~3.30.日记,16:18.初稿)(续完)
附:《散文选刊》2016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32篇,恕榜单不全)
《托尔斯泰的背影》(韩静霆)
《狐石》(贾平凹)
《雨中的我和乞丐》(阿成)
《毛笔字》(李国文)
《文墨家常四题》(王蒙)
《露水也有白桦树的香味》(鲍尔吉·原野)
《牛粪本纪》(学群)
《蝴蝶的爱情范儿》(荣荣)
《三舅、四婶和小山东》(于志学)
《回趟老家》(周亚鹰)
《打麦场的夜晚》(刘庆邦)
《水下六米的凝望》(苏沧桑)
《水墨》(车前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