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班这点事儿专题征文今日看点上班这点事儿
宝洁九年半,离开后的感悟(整理版)

宝洁九年半,离开后的感悟(整理版)

作者: 连滚带爬向前跑 | 来源:发表于2017-03-13 21:18 被阅读0次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离开宝洁整好3个月零8天,早就想写篇文来念叨念叨那些年的故事,一不留神就拖到了现在。终于,在妇女节这一天,收到3块8毛钱的节日红包之后,俺想通了——这么吉利的日子,开写!(此处应有掌声)

    要用一篇文章写完我在宝洁的9年7个月,必须有点长。根据之前写PPT的经验,先来列个大纲:

    1. 为什么离开

    2. 我眼中的宝洁:风采

    3. 我眼中的宝洁:机会

    4. 我的职业反思

    5. 外面的世界 及 写给年轻人的话

    各位看官如有耐心,待我分5天慢慢写来。如觉枯燥冗长,可以喝水抽烟吃东西上厕所睡觉。。。然后再待我慢慢写来。

    如此,开篇。

    1. 为什么离开

    用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我离开的原因:中年危机。

    没错,是两个词,一个是中年,一个是危机。

    中年。是指人生阶段。生完第二个娃,我整好34岁半。翻看各种关于职业发展的文章,35岁怎么看都是一个既敏感又尴尬的年龄,而我就站在它的大门口。如果你360度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大致的规律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会有比较一致的生命主题。绝大部分人会在小时候上学,青春时代体验拓展恋爱疯玩,职业初期热情洋溢不及付出地积累,成熟期有家有口压力渐大谨慎定型或有目的转型。

    在我看来,错过适当年龄的生命主题,除了与周遭的人沟通困难之外,对个人还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说错过了单纯恋爱的季节,工作后就得通过相亲和物质考量来解决婚姻问题;错过了生孩子的黄金年龄,有可能难以怀孕或有生育风险;错过了职业初期的最佳学习和转型期,在别人已经基本做好个人定位并大步向前的时候,自己却得浪费时间来彷徨纠结;错过了在10年前买房子。。。嗯,这个我就不用说了,免得有人当场捶胸顿足,眼泪鼻涕弄花了屏幕,就看不清我下面的字了。

    危机。是指对未来的危机感。昨天看到一则新闻说,京东去年扭亏为盈,刘大哥指出未来12年的发展方向。12年!你相信有人的思想可以在现在和12年之后任意穿越,火花四溅吗(奶茶妹妹你造吗?)阿里爸爸常常点评30年后的发展趋势;据说乔布斯在考虑未来的时候,甚至会穿越百年。

    而作为一个愚钝的普罗大众,我现在对个人的考虑广度只有10年。我相信3年一小变,5年一中变,10年一大变。也就是说,如果预计45岁的时候我继续留在北京宝洁,展望出来的状态不是理想的状态,我应当10年前,也就是现在,就采取行动。这样才能保证,10年后我能比较接近理想的状态。

    是不是有点烧脑?没关系,现在可以去喝水抽烟吃东西上厕所睡觉。。说不定在厕所的时候就忽然想通了。

    我的未来理想状态是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不依附于某一家公司或平台。

    一技傍身,进退自由。

    如果有一天,宝洁要迁走北京的办公室,安排员工去印度或非洲,我可以潇洒地说:谢谢,再见。

    如此,10年前的今天,分道扬镳。

    2.我眼中的宝洁:风采

    虽然离开了宝洁,但我依然是她的忠实粉丝,关注她的每一款新品,每一个大新闻,和其他前宝洁的老友们,又笑又骂又爱地围绕在她的身边。今年的宝洁校友会,我也一定会去。

    每次看到说宝洁不行了的新闻,打心眼儿里不信。我相信这个百年企业(快两百年了)有高峰有低谷,但一定会坚定地继续往前走。在我看来,国内的企业跑得快,有政策庇护,敢承担风险,但管理水平和价值体系还有很大的差距。3年5年,兔子也许跑得比乌龟快,那50年100年后呢?——嗯,谁活着还不一定。谦虚地学习,也许比天天唱衰更有用。

    忽然想起这两天听的一个音频节目,一个90后创业者说,和607080后相比,他们最大的优势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技术,而是时间。不管你现在怎么打压我,20年后,你老了,你没了,可是我还在——哈哈。那个发自内心的小得意。

    我在这里最大的收获不是怎么跑生产线,怎么测原材料,怎么写产品配方,更不是五星级酒店,国外出差和各种丰富的员工福利(虽然这些都有)。这些东西,在离开宝洁之后,就消失不见了,无法随身携带。

    但有些东西我却可以携带一辈子,永远受益:

    诚实正直。宝洁花了极大力气来培养这种宝贵的品质,定期提醒,强制培训,要求各个老板给团队宣讲,年复一年。曾经也很纠结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面, 过于诚实正直是否太异类太吃亏,但当把思想的跨度放到10年,20年,30年,我相信它在未来的潜在力量。真是深入骨髓啊,连看到地上掉了10块钱,都下意识看看旁边有没有警察叔叔好交给他。。

    尊重人。依然是一种宝贵而稀缺的品质。我记得有一次全球CEO雷富礼老爷爷到广州来巡视,开场时问大家:前几天的公司战略视频看了吗?大家说看了。他向大家低头致意:谢谢你们的观看。这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把人作为基本的人而不是职别来尊重,非常简单却又万分困难的事情。想想以后带领的团队基本都是90后,00后,我依然相信这个品质的未来潜力。樊登读书会曾经讲过一本书叫做《联盟》,一种管理团队的新模式,和这样的思想不谋而合。

    逻辑思维。高中是理科,大学研究生是工科,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俺却依然讲不好一个有逻辑的故事。而且中国人其实习惯了绕着圈子说话,要把一团乱麻捋成整齐的平行线或金字塔结构,我吭哧吭哧努力了很多年,直到今天。已经养成了习惯。

    敢言,直接。这个难说好坏。好处是沟通效率高,噼里啪啦快刀斩乱麻。坏处是传统的中国人和玻璃心的同事会觉得受不了。中国式的课堂或者会堂都是老师或老板在前方高高的台子上滔滔不绝,下方的观众们沉默不语,鼓掌散场。宝洁则是典型的美式风格,鼓励大家在开会或培训时随时举手提问讨论。我曾经是个非常不敢在会议中途发言的人,现在好像有点矫枉过正,有问题就高高举手,大声发言。。。嗯,有好,有坏,大家量体裁衣。

    思想独立,积极主动。中国鼓励服从,美国鼓励独立。这是文化的差异,在不同的环境下各有利弊。但从我个人而言,从一个没有自我思想的乖乖女孩到一个充满想法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从中受益巨大。

    我想,每一个宝洁人,都能写出一箩筐从宝洁毕业的收获。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员工,经历普通的学习成长过程。这样的文化和环境,造就了宝洁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行走江湖上百年的生命力。

    任何时候,只要仍然是这样睿智正直,积极向上的巨人,我都会力挺。

    谢谢你,宝洁!看好你哟~

    3.我眼中的宝洁:机会

    我想,每个离开宝洁的人,都会觉得宝洁既是老师,又像自己的孩子(有点乱@_@)作为老师她正统严谨,一板一眼认真传授;作为孩子我们对她期待殷切,恨铁不成钢。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公司尚有很多机会。

    公司层面:

    总部集权化。依然推行过去几十年来的产品全球化、规模化战略,区域组织想根据当地市场情况量体裁衣困难重重。由此直接导致:

    决策链长,决策速度慢。大事小情都需要向总部汇报并获得批准,再考虑上时差和欧美同志们雷打不动的休假,有时候真是急死一群亚洲人。一个好点子我们还在来回开会讨论,忽然发现竞争对手的类似产品已经上市了!哭死(别拉我,让我跳了算了)。

    产品不够接地气。在亚洲首发的产品,却是坐在美国的团队来设计。于是要从了解中国人每天都在干什么做起,恨不得花上10年测试完100种方案。。。各种难产和反复,吐血,吐血,惊起一滩鸥鹭(别拉我,让我吐死算了)

    内部系统复杂,对外部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响应速度慢。大家常常陷于每天忙得要死,却对实际业务增长贡献并不大的陷阱。讲个笑话,有一次公司专门开了个半天的大会,讨论如何精简工作流程,兄弟部门的一个大哥拿出一张大概A5大小的纸说,同志们,我们的流程已经精简到一页纸啦(此时好想鼓掌有没有)—— BUT,他忽然把那张纸展开了!展一次,展两次,展三次,瞬间那张纸变成了一张大报纸,并且两面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妈呀,大哥你确定不是来变魔术的吗?(还是拉一下我吧,已无力呕吐)

    上述总总,也许是所有跨国大企业的共同痛点。

    欣喜的是,能够感觉到公司一直在努力改进。拭目以待。

    个人层面:

    分工过细,个人成长缓慢。宝洁不是靠人,而是靠系统来运作。作为一个巨型公司,这无可厚非。只有尽可能地标准化和不依赖于任何一个个体,才能长治久安,让投资者放心。但对于员工来说,就会像是在丰田的汽车流水线上面工作,每天装螺丝,装螺丝,装螺丝。。。装更多的螺丝,更多的螺丝,更多的螺丝。。。装更大的螺丝,更大的螺丝,更大的螺丝。。。去开个会汇报一下螺丝快没了,赶紧进货,然后休个假出趟差啥的,回来继续装螺丝,装螺丝,装螺丝。。。真的忙死了有没有。然后忽然有一天脑袋被门撞了一下,想起一个重要的问题:那辆汽车到底长什么样?卖给谁了?卖去哪了?为啥是这样的汽车而不是那样的汽车?。。嗯,我想你已经懂我的意思了。

    与现实脱离较大。这一项,严格来说不算缺点,只能算特点。大部分宝洁的同事,包括我自己,都是毕业后就在公司一直工作到现在。大家互相信任,思维模式非常接近,价值观高度统一。这就是学校之外的象牙塔,稀有的企业大校园。不止听到一位同事说,我这辈子也就只能在宝洁呆着了,出去了,不适应。这样的环境,真的很舒服,但也让我有隐隐的担忧。再过上5年10年,我还有勇气和体力去适应外面的世界吗?到那时候,还会有外面的机会对我说yes吗?——于是我决定,Now or Never。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无分优劣,不言对错。

    只是,走遍天下,也不会忘记这个美好的象牙塔。

    4.我的职业反思

    换过4个部门,3个城市,9个老板。我的职业远远算不上成功,但还是有一些心得体会,相信能够帮助到将来的自己,和几个吃瓜群众。

    如下:

    还需抬头看路。具体来说就是有规划意识,在工作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沿着这个方向持续努力。这一点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极其困难。因为其不仅和工作相关,其实更和自我认知,人生意义等相关。在之前的另一篇文《认识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里面,我就试着阐述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看看。(本来想用超链接转过去,发现订阅号好像没这功能,想看的同学们只能辛苦你们到我的公众号里面翻一翻了,是2月11号发布的)

    在中国这样的客观环境下,大部分80后的乖孩子都会像我这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找个“好”工作,勤勤奋奋干到退休。在家听父母的,在单位听老板的,不开心时忍耐抱怨,忍无可忍时跳槽走人。整个过程中,严重依赖外部环境,缺乏来自自我的强烈动机。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走向哪里,常常是随波逐流,没有方向。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平淡或者不开心的。想一想你长达几十年的工作时间(再加上延迟退休!),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恐怖的事情吗。

    找到方向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不管是继续留在公司,还是离开去追逐自己的梦想,都会踏实热情充满成就感。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大家一般理解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是,能够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反而可以坚韧地忍受物质条件的匮乏。而且!不会抱怨环境。

    有意识的反思。我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时常反思的,实在有点太晚。但是考虑到延迟退休,忽然又觉得还早。假设我会一直工作到65岁,而从今天才开始反思,10年后想清楚,那也还有20年可以开心地热情地工作。而事实上,我会希望一直“工作”到自己老到走不动路,然后继续借助互联网工作到打不动字,然后继续借助人工智能工作到说不动话,然后。。。呃,还是就想到这里吧,要不只能想象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工作了。以后来写一篇《我们为什么需要工作》吧。

    大概在7年前,我无意中看到一个老板的日程表,每周五的下午,都会有两个小时的“Thinking Time”。这个时间段,她不开任何会,不做其他事,就是好好地思考。我的反思习惯,也许就是从那个瞬间被启蒙的。以前我总是觉得,每天都这么忙,哪里还有时间去“想”?从那以后我慢慢知道,只要下定决心,是可以找到自己的第三空间,进行自己的思考,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伐的。

    时常停下来想一想的人,比闷头胡乱向前冲的人,其实能够走得更远,更好。

    勇于争取。从小到大我都是家人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以“听话”为骄傲,从不知“争取”为何物。上班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对别人的要求说“NO”。结果可想而知,很快我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嗯,没错,那头蠢驴就是当初的我。

    记得有一次连滚带爬地去广州出差,半夜才到,第二天5点起床写报告,光速吃完早餐赶到办公室,8点开始开会一整天,都不知道喝了几杯咖啡才把眼皮子撑起来。晚上和大家一起team dinner完,累得恨不得爬回宾馆去。在下楼的电梯间里,我向广州的一个同事抱怨,工作多忙多累,工作量多大。他忽然说:这是你自己选择的。我瞪大双眼,难以置信,我自己选择这么累?看我不解的表情,他又说了一遍:其实你可以选择的。然后,电梯门开了,他走了出去。

    也许他已经不记得我了,而且他肯定不知道他这两句话对我的巨大影响。我当时是完全没有弄明白他的意思,但是我相信他是个智商情商都颇高的人,于是翻来覆去覆去翻来地想了又想。这是另一个启蒙点。

    慢慢地想明白了之后,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战战兢兢地和老板谈话,和导师谈话,寻求帮助,并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收获巨大。

    不哭的孩子没奶吃,大家都很忙,谁能注意到一个默默干活背后发几句牢骚的普罗大众型员工呢?尤其是,这个员工虽然很忙,却并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也许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也许是沟通技巧还不够好,也许是对公司业务方向不够理解,其实他/她非常需要帮助,但却不敢直面问题,提出要求,只是默默忍受。这样的中国式员工,真的太多了。

    鼓起勇气去争取。勇气会一点一点增加,生活也会一点一点好转。

    5.外面的世界 及 写给年轻人的话

    我很幸运,走出宝洁之后依然在外企,没有太多文化适应的困难,同时实现了跨界转行。新的环境有更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更直接的商业接触,数不清的学习机会,和数不清的90后(@_@) 总之,到目前为止,很开心,很年轻(呃)。

    第一个月还是很困难的,慢慢认识新同事,了解大家的工作习惯,在老板同事的帮助下从最基本的知识和工具学起,差不多就是个实习生的水平。跑出来的数据经常有问题,自己很汗颜,大家却无限耐心。然后,就到了圣诞节,吃吃喝喝歇着。。然后,又到了我的生日,吃吃喝喝。。然后,又到了春节,吃吃喝喝歇着。。然后,又到了年会,吃吃喝喝。。然后,我就胖了5斤。。(捂脸)

    咳咳,其实我想说的是,外面的世界不一定都是那么可怕,一半的几率是比你想的更糟糕,另一半的几率,如果踩到了狗屎,却是有可能比你想的要好。也许是因为我在出来之前已经被各种言论惊吓过,所以实际的情况反而让我很能接受。福利什么的确实无法与从前相比,但正好我也并不是把福利放在第一位的那种人。还是那句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适应任何生活。

    如果是从外企转去国企或者民企,则一定是不一样的故事。一个之前的同事就是从宝洁跳去了民企,她正在写一篇心得体会,文风迥异故事精彩,待合适的时机推荐给大家看。

    下面是写给年轻人的话,很希望10年前的我能够知道。

    纯属个人观点,仅供看官参考。

    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外企还是国企。相关的帖子和讨论多如牛毛,当年的我就已经看得晕头转向。尤其是那句出现频率颇高的“其实各有各的好处”真是亮瞎大家的钛合金狗眼,让人一头雾水面面相觑,无语凝噎。现在我的观点很明确,如何有可能,尽量去外企,大公司,大平台,核心部门的核心职能。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站在高处让你拥有未来的无限可能。就像高台跳水,从高往低跳容易,从低往高跳却极难。尤其是现在很多国企民企都在往国际化的道路上走,非常欢迎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先不说水土不服的问题,至少机会的大门永远敞开。

    老板还是职位重要。这也是个千古未解之谜。我自己掘地三尺挖出来的答案是,如果想在公司内部发展,老板比职位重要。如果想将来离开公司去外部发展,职位比老板重要。如果二者得兼,内外兼修。。说明你踩到了狗屎,珍惜吧,孩纸。BUT! 请看下面。

    核心竞争力比什么都重要。记得以前有个故事,说福特公司一台电机出了毛病,请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帮助。斯坦门茨检查了电机,然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画了一条线,对工作人员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果然,故障排除了。斯坦门茨要价1万美元,并且开了个清单: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

    99%的人每天都在画线,还自认为自己很牛X,而只有1%的人知道在哪儿画线。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么稀缺的资源。

    如果你能够打造自己专属的核心竞争力,并做到行业前五,我想,你可以挑老板,可以挑职位,可以挑上班时间。。anything。

    不过不用和其他一些比较特殊的人去比较,比如周围仅有的一个厕所的守厕所的老大爷——人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垄断!你比得过吗?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竞争力最好能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而不是相反。否则人到老年,生活堪忧。

    最后,为自己负责。公司不是学校,老板不是老妈。觉得公司不够好,那你开一个试试。觉得工资太少,那请问你带来什么价值。把关注点放在如何让自己成长更快上,每天主动积极不断学习,勇于接受新事物,挑战舒适区,定期反思总结,调整方向与未来理想相一致。不怨天,不尤人,做自己的选择,承担自己的人生。

    相信一句话:你若成梧,凤自来栖。

    祝你早日成长为一棵挺拔的梧桐树。

    加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宝洁九年半,离开后的感悟(整理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bq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