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重读李笑来财富专栏系列导图》之后,每天做一张思维导图,发一张导图,给自己的小目标是:把这当成一个产品来打造,53张图,持续53天。
这个做法逼我必须只字不差地阅读,消化重构知识,倒逼结构力,删繁就简,抓取重点的20%。我自己收获很大。
不只是理解力得到了提升,在尝试凝练概念中重要的20%之后,我慢慢发现我能记住专栏的内容了,这是个意外的收获。记住了,能帮我更好地用起来,也能更好地与其他知识产生融会贯通的化学反应。
导图发在群里和朋友圈后,触达了不同人,我收到的反馈主要为:
思路好清晰。
跟着导图又复习了一遍。
整体风格很和谐。
很适合手机阅读。
这是我期望的反馈,证明我做的系列导图对小部分人有价值。而且突破了导图在手机上易读性差的坎,具有很好的屏读效果。
但还有部分这样的问题:
这是什么软件做的?
这是什么模板?
我的xmind里面没有这样的图啊!
你的导图哪里学的?
其实我使用思维导图已经有10年了吧,从大学图书馆遇到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书,就开始手绘。大四在金蝶实习,当时的主管见我用导图来梳理工作任务,给我发了mindmanager软件。后来几度更换电脑,就用了下载更加方便的xmind来绘制。
我的这个系列导图,就是用的xmind 8 免费版做出来的。
我的思维导图技术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是直接用出来的。
近半年时间,看到不错的导图作者,会和他们进行交流,从他们的图里来学习。
我一直认为思维导图的操作部分是极其简单的,上手是分分钟的事情。只是有些功能,非重度用户不会琢磨到。
被问多了,我就想写一下操作层面的指南。包括通用教程和屏读导图的制作。
不算手把手教,但只要跟着练,还是很容易上手的。
1、Xmind的入门和进阶
官网下载xmind 8,然后安装,打开。
新建空白图
首先,把上面和右边的各个功能试用一下,别忘了三个点点右边的下拉箭头。
这就入门了!
很多人对该软件的探索也截止于此。
再进一步的会切换结构。选中主题,右键倒数第二个,快捷键U。
我做的【重读李笑来财富专栏系列导图】用的结构主要是向右逻辑图、向右树状图。
日记录用矩阵,写作提纲梳理用水平时间轴。
多试试,很容易就进阶了。
更进一步的是高阶小技巧了。这个会用的,好像还蛮少人的(没经过严格统计)。
下钻1、下钻。选中主题,快捷键F6,或右键第三个功能。
实现目的:专注、只导出某主题的图。
例如我的【重读李笑来财富专栏系列导图】是做在一张图里的,用下钻功能选中每个概念,专注绘制,单独导出。
2、缩减文件大小。菜单栏:文件 --> 快捷键F/缩减文件大小。
实现目的:缩减文件大小。
xmind是默认保存每个图的编辑历史的,这样几次修改下来,文件会巨大,加载和编辑都会很慢。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到这个功能了。
一劳永逸的方式是:新建导图的时候,如果确定你不需要保存编辑历史,可以禁用这个功能。
菜单栏:窗口 --> 快捷键H/文件编辑历史-->禁用文件编辑历史。
我每一张导图都禁用了编辑历史,因为我的导图都是自己做的。如果有共创的可能的话,估计会用起来吧。
3、允许自由位置,允许主题重叠。菜单栏:修改 -->勾选允许自由位置,允许主题重叠。
如果勾选不上,新建导图,在新的导图上勾选,会覆盖到其他导图。
这两个功能的开启,让我在纸上能画得出来的,在电子导图上几乎都能做到。真的会让做图更加自由放飞。
大家试一下不开启这两项功能,然后调整自由主题的位置。再开启之后,调整自由主题的位置,就知道它的用处在哪里了。
我的【重读李笑来财富专栏系列导图】中也开启了这两个功能。
自由位置主要用在来源和二维码上,可以微调位置。主题重叠用在树状图的一级标题上,可以解决树状图的分支只能在中间位置的bug。
更多的用途我也还在探索,我的导图使用场景比较多,欢迎一起交流。
以上,就是思维导图通用层面的操作技巧了。和盘托出,绝不藏私了。
但,就像我经常说的,思维导图的操作是很简单的,难的是思维的结构化,语句的精炼。
这个在做可屏读的导图时,就很明显了。
2、屏读导图——排版与布局
我无意去评判其他一些分享出来的导图如何,导图的制作很个性化。
我只分享我是如何制作的。
我目前做的屏读导图主要是【重读李笑来财富专栏系列导图】,一天一张,比较稳。
用时短的在1小时左右长的到4个小时,平均是2个小时。
这个时间里我的工作内容包括:
-
只字不差阅读专栏内容,预告、主文、三个问题回答、重新认识、福利。
-
边阅读边做笔记,不同颜色笔,大开本笔记本。笔记的内容大部分是摘抄触动我的内容,小部分是联想到其他概念或知识的内容。
-
关闭手机,打开xmind,复制粘贴模板,边梳理结构边精简文字,调整布局和排版。
-
导出图片,发送到自己的手机,检查是否适合屏读(普通大小的手机屏幕,非大屏机)。通过自己这关之后,保存进专门文件夹。
这些工作量里,按二八原则来统计的话,80%是在笔记本上完成的。只有20%是xmind实现的。
回到我的屏读导图模板上来。我主要用2个模板,按照黄金思维圈的结构确定下来的。
选风格时,我对颜色搭配不太在行,所以是直接用系统自带的。
字体大小、颜色、形状在做前几个概念时逐步调整出来的。当时初步确定了第一个模板,就是开篇【坚持】这张图的模板。
根据内容量的多少,我做了第二个模板,用形状、加粗来区分三、四级结构。就像开篇【命运】的这张导图。但这张导图其实是在第二个模板的基础上又做了不少的小迭代了。
我的屏读导图学习过这些人的导图:王立刚、宛不大、得到每天听本书里的摩西导图、笔记侠猫妮。这份名单以后肯定会变长。
总结我做屏读导图的经验是:
-
树状图或垂直时间轴,因为一般人用手机都是竖屏看的,用这个结构最方便看。如果后期做需要横屏看的图,我会专门写一句话提醒。
-
字号要平均,而且要大!不要标题30+而子主题8,这样在屏幕上是看不清小号字的。
-
排版布局,向中心靠拢,尽量缩减宽度,用分段或者双击调整边框长度。这个一靠思维结构二靠文字精简,也是一种刻意练习。
-
最好做完之后用自己的手机看看,哪里看得不顺眼再调哪里。
上面的第一、第二步确定下来就是模板了,难的就是第三步,也是我刻意练习的重点。
我接下来还会尝试用导图来解构书籍。虽然一本书可能很厚,但根据二八原则,重要的内容只有20%。而如何删繁就简,是我践行极简生活本来就在做的事情,又是一个刻意练习而已。
第三步的思维结构,有很多书籍和课程都在讲,我这里也提供一个学习参考,还是与思维导图相关。
3、发散型导图之外的8个thinking maps
可视化的图类工具很多,被称为思维导图的其实有两类。一类就是托尼.巴赞的发散性思维导图,英文是mind map。另一类称thingking maps,有8种图形形状,对应固定的逻辑关系。
thinking mapsThinking maps是教育学博士David Hyerle在1988年开发的一种帮助学习的语言工具,共有八种类型,它们分别对应人在思考时的八种思维过程。是用来进行建构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可视化工具。
不同类型的Thinking Map可以提供更明确的引导,从而帮助使用者掌握各种逻辑关系,提高系统思维能力。
Thinking maps的应用场景更多是用在教育上。如果我们自认为逻辑思维不够好,需要补补课,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一套工具。
thinking maps的官网链接是:https://www.thinkingmaps.com/国外网站,打开较慢。已经科学上网的没有这个问题。
thinking maps官网除了官网之外,也有人写过很不错的文章介绍这8种图,这一篇是我觉得写得比较全面又具体的,分享给大家。风靡美国小学的八种思维导图你用对了吗?
我用mind map做的梳理就不发上来了,不便于屏读,呵呵呵~
思维导图是视觉化思维的好工具。也是除了文字之外的另一个展现我们元认知能力的载体。
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导图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思维结构,看到了,才更容易打磨。
这是导图系列的第一篇,为导图制作的技术分享。
下一篇分享我关于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思维锻炼、抽象表征进行知识迁移的思考,欢迎关注。
希望和你交流更多用好思维导图的理念和方法,欢迎留言或加微信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