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7月22号晚上,是Thanh奶奶的Q&A沙龙,解答之前学员放在『问题篮』里的问题。这个细节特别好:就是学生们不要在课间问老师问题,可以将问题写在纸条上,统一放到『问题篮』里,老师就在接下来的授课中融入或是到专门的Q&A环节来回答。这样既保证了老师能在短暂的课间休息一下,也能有一定时间的积淀来准备回答,还可以观见大多数人的疑惑,及时调整授课的重点。特别好的一个细节,值得学习。
Thanh奶奶挑选回答的问题几乎都是幼儿园老师提的。比如——
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时间长、很疲倦怎么办?
在园里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回到家却忍不住会对家人发火,怎么办?
怎么才能去看见、理解孩子一些挑战性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在国内的华德福幼儿园师资力量跟不上、官方的资质认证缺失怎么办?
甚至还有问题具体到孩子的咳嗽、发烧,等等。
作为一个“圈外人”以及未来家长,我真的要像Thahn奶奶说的那样,为那些辛勤工作且真心爱着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们鞠躬:她们太繁忙了,每天要处理那么多事务,工作时间那么长,要时时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面对新的挑战(熊孩子,你知道的)。
(二)
幼儿老师基本上就是“生活的老师”。因为年幼的孩子是从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汲取学习的——这种学习不是指智力意义上的认字、数数,而是生活习惯的养成、想象力与好奇心的奔放,自尊、节奏和边界的建立。而这一切大多通过对身边大人的模仿来获得,所以可以想见,幼儿教师是一份多么需要全心的爱、充沛能量以及清晰意识的工作。
在教师培训课程里,我们学习理论、探讨方法,感受艺术的滋养,同时也要做手工——平日里连纽扣都不大会缝的我,居然要像个古代女子一样绣花!当然我的作品不堪入目;但大多同学都超厉害的。事实上,一个华德福幼儿教师每天做手工、烹饪食物,也要维护清洁舒爽的环境,领着孩子共同从艺术和大自然中得到滋养。这一切,本身就是“美”的生活;华德福教育是关于美好的生活型态的教育。
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共识并不仅仅局限于华德福体系。我们来看看中国国内主流的幼教指导理论吧。孙莉莉(国内儿童教育专家,指导国内许多公立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专注研究早期阅读,注重鲜活的实践;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自由研究者)就提过:国内的幼儿教师专业应该设立通识课程,学什么?吃喝玩乐!她特别推崇《传家》这套书,那就是传统中国人的精致生活大典呀。
如果我们再去比照中国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会发现:生活教育以及如何从生活环境中汲取教育资源,各个年龄阶段发展的层次评估,都是适当契合的。这进一步验证了:好的幼儿教育,是在理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资源、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儿童的教育。那些大大声要孩子“跟我读a、o、e”的所谓“教育”,不是对的路途。
(三)
今晚我对自己也有了一个相对“聚焦”的认知,那就是:我并不是一个适合担任幼儿教师的人。如果说曾有过这样的念头,将我的工作跟陪伴孩子结合起来,养家带娃两不误,可以吗?——大多数家庭园就是这么诞生的;但自己开办家庭园,也有可能造成孩子对家、园之间的认识混乱:我为什么要跟其他小孩分享妈妈?其他小孩不免也要嘀咕:她会格外重视自己的小孩吗?Thanh奶奶对此的建言是:你必须非常、非常小心。因此,在没有清晰的认知下,纯粹只想跟孩子“在一起”的大人,或许只是任性地拉孩子进入不恰当的场,只是为了疗治大人你自己的分离焦虑呢。
并不是所有母亲都有能力take care其他孩子。有一个孩子、对孩子付出全心真诚的爱,、拥有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经历,这些统统加起来,都还不足以支撑起教育其他孩子的根基。基于前面说的,成为优秀的教师,是一项那么具备挑战性的工作。除了能力、专业训练,也真的要跟自己的特质、取向相符合,才能真正胜任呢。唉,老实讲,做一个孩子的好妈妈,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检视我自己,我的社交性格、情绪起伏、生活能力、处理事务的风格、知识和经验的架构等,可能会更适合做企划导向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工作。要让这项工作的根基牢固,我必须像个孩子那样去学习、去发现。在陪伴孩子的时光里,我自己也在补习儿时缺失的课程,比如艺术、星空、植物、玩耍;我为儿子提前准备的书箱,其实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共读旅行箱”。在某些领域,我们站在同一起点上;然后携手展开一段段发现的旅程。
现在,我以一直在做的阅读与写作为基点,展开研究与实践;未来,也许我会凝结背景知识、实作经验与创想力量,创建一个面向儿童的读写小工房。而在此之前,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就让『自转星球』这片小小的土壤,见证这颗种子是如何发芽、伸展、开花结果的吧。对未来,我充满了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