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至
过分的肯定,总显得可疑。
曾经,阅读某公众号的文章,成为每天的习惯。当下,自媒体普遍降温,他的公众号保持每日原创,每一篇阅读量都是10万+,甚至还有几十条评论。许多读者,都是追随他多年的老粉丝。论其影响力,实在是可观。
他的行文干净、简明、实用,大段白描,鲜有修饰,大多是直接的论证与说理。因此,他的文章,很难从艺术角度去赏析,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输出,以及人生、事业、感情等问题的解答。因此,读者尊称其为“老师”。
可是,看的多了,便心生疑惑。至始至终,我对那些“好为人师”的人,始终保持一种心理距离。或许,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人生导师”。可是,言辞之中,种种非此即彼,以及如果不然,实在令人不舒服。
无疑,他是强调“强者逻辑”的。丰富的经历,广博的学识,让他充分认识世间的冷暖。因此,他对金钱、阶级、能力等功利性问题,显得尤为热衷与笃定。字里行间,大多透露的,都是成王败寇的逻辑。
坦白说,这种文章,对于心智未全的人,可谓是一剂猛烈的强心针。他仿佛在向你招手,攀上那一座高峰,你便会从此一马平川。可是,但凡有些生活经验的人,便会知道,人生没有什么一劳永逸,而是永恒的奔波。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他并不是一个作家,更不是一位哲人,而是一位实用家。不可否认,若是按他的指导,你会在现实世界里,收获不错的社会地位,以及丰富的物质条件。一切看上去都会很美,但华袍之下,如鱼饮水。
毕竟,个体的差异性,远远超过想象。任何企图唯一正确的道理,都显得缺乏视野与格局。世界那么大,某个人的有限经验,不及沧海一粟。每个人的喜好与想法,相差天南地北,如果仅以个人视角,去妄加揣测,始终显得稚嫩。
因此,加缪的“不当受害者,也不做刽子手”,显得更有价值与意义。在非黑即白,成王败寇之外,千百年来的哲人与智者,都在努力寻找“第三条路径”。哈佛大学“公平与正义”的难题,被每一届新生激烈探讨,也是在传递这样一种信念。
这种信念,便是对更美好世界的追寻。是的,“第三条路径”是否存在,如何存在,考验的是人类的善良、智慧、信念与担当。这关乎每一种颜色,关乎每一种取向,关乎每一位“局外人”,需要更多的想象力,更大的创造力,以及一颗细腻、温柔、广阔的心。
这或许,才是真正“强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