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作者: 金妍141319 | 来源:发表于2021-02-15 00:23 被阅读0次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其中分享的“看见”让我心生触动。

看见,或者叫“觉察”。传统的觉察并不容易做到,虽然大多数人都听过“觉察”这个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如何运用觉察来提升自己。

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把这个方法变得简单易行。比如一个人的头发乱了,如果你告诉他:“你的头发很丑,需要改变。”

他一定会跟你说:“你才丑呢,我就喜欢这样的发型,怎么着?”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一个人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除了那些觉悟者,所以人往往不愿意被别人要求改变。

那怎么让那个头发乱糟糟的人主动改变自己?很简单,你只需要拿一面镜子给他看看,当他看着自己凌乱的头发时,自然会去整理自己的头发,——这就是“看见”的力量。

请你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不小心坐在了沙发上,没看见沙发上有一把锋利的水果刀,结果被刺伤了,鲜血直流,于是他便把所有的气都撒在这把刀上,把刀扔到垃圾桶还不解恨,还痛骂了半个小时。

听到这个故事时,是不是觉得这个人很荒唐,其实这个人就是你我,那把水果刀就是我们的“习惯”,心理学家专家把它称为“模式”。

水果刀之所以会伤害到你,并不是刀的错,这把刀曾经无数次帮助过你,你却把它扔掉,而且还痛骂他,你站在它的立场感受一下,是不是很冤枉?

生活中的习惯模式也一样,你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模式,一定是在过去的人生中,这些模式曾经帮助过你,就像那把帮助过你的水果刀,也就是说那些你不喜欢的、想改变的模式,曾经对你是有用的,既然是有用的,你不感谢它,还跟它对抗,岂不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吗?

如何才能改变呢?如何才能不受这些过去的模式限制呢?如何才能换一种活法,过上富足的生活呢?

就像如何才能避免被水果刀伤害一样,只要你能看见它,你就会选择把他从沙发上拿起来,放到安全的位置,这样,当你下次需要使用的时候,它仍然可以帮助你,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觉察”,也就是“看见”,当你能够看见,你就可以重新选择,这样你就自由了。

就算是真的有一些所谓“不好”的模式,虽然你能看见它,自然就能觉察它,回避它。

所以,唯有内在的觉知,才能让人做出改变,改变其实是看见之后的重新选择。

保持看见,就会距离自由越来越近。

相关文章

  • 看见《看见》

    柴静的看见我已经看了第三遍了,看完,清楚的知道,还有第四遍,没完。 《看见》就像远方的一个老朋友一样,过段时间,就...

  • 看见?看见!

    喜欢柴静是从高二那年,看过一篇关于她的传记,从夜色温柔那个“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开始,直到非典,到《看见》,到“穹...

  • 看见《看见》

    柴静的看见我已经看了第三遍了,看完,清楚的知道,还有第四遍,没完。 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看这么多遍。我说,也不知道为...

  • 《看见》看见

    这又是一本搁在书架上两年的“老窑”。之前也好几次的翻开过,但就是读不下去。只读了一段开头,迄今为止我都十分喜欢这段...

  • 看见《看见》

    粗读《看见》,深思于关心人的新闻,感动于跳动着的活着,恐惧于真实的万钧之力,惋惜于灰头土脸的山西,沉默于边缘和创伤...

  • 看见《看见》

    总喜欢围围巾,齐肩短发,大眼睛盯着你忽闪忽闪,似乎是在诉说着什么,声音很沉静,没有什么...

  • 看见《看见》

    或许柴静的《看见》大家几乎都听过,但是我不清楚是不是所有人都看过,而我也是在一直对自己说:要找时间看一下这本书。但...

  • 看见《看见》

    上个月,在某公众号上看到刘心武将《金瓶梅》和《红楼梦》一块提起,说《红楼梦》对《金瓶梅》有所借鉴,还说《金瓶梅》的...

  • 看见《看见》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来自于一位敢于报道真相的记者、主持人,也是《看见》的作者——柴静。《看见》...

  • 看见《看见》

    断断续续,终于把柴静的《看见》看完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社会上的百态人生和柴静的心路历程。如同一面镜子,在看别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tp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