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子女本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可到了某个节点又需要双向奔赴,王玉兰夫妇退休后被儿子儿媳接到身边居住,享受当地的医疗和人文资源,一年下来关系和睦,这缘于王玉兰夫妇做到了一下几点而已。
经济独立
王玉兰夫妇都是西北县城的工薪阶层,老公宋俊涛在体制内工作,而王玉兰则是企业工人,在那个年代双职工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独生儿子的教育无论陪伴还是物资上都不曾缺席。
儿子考到北京的重点大学的时候着实让夫妻两个自豪了一把,同时也有了思想准备:即便儿子将来回到本地工作,不至于回到县城里来。
于是王玉兰夫妇就把给儿子准备的三居室装修一番搬了进去,再把老房子修整一下出租出去了。
后来儿子毕业留在北京发展,取得购房资格后王玉兰夫妇卖掉老房子,拿出仅有的积蓄又借了一部分终于凑够了首付,儿子和女朋友才顺利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退休后的王玉兰没有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打麻将、跳广场舞、或者聚餐,而是选择了再就业,陪着老公在职场上继续奋斗,同时重拾爱好,除了打理花草,又开启了在平台上码字。曾经的阅读积累给王玉兰提供了持续的写作素材。
也许惊喜就那么来得突然,王玉兰的老公在57岁那年得到了提前退休的待遇,王玉兰也放弃了再就业的工作机会,夫妻两个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后,生活又趋于了平静。
儿子便对爸妈发出邀请:“你们两个退休了,就到北京老生活吧!”
“我们在家好好的,况且你们现在也不需要帮忙,过去干嘛?等需要帮忙的时候,在你们附近租个房子就好。”王玉兰还没有做好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的心理建设。
“过去住一起不方便。”宋俊涛更直接。
“这里医疗条件好,你又有腿伤和眼伤,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气候比老家温和一些,对身体有好处。”儿子娓娓道来说中了要害。
后来还是儿媳妇亲自邀请,王玉兰和老公才顺利前往了。
刚开始周末儿子儿媳都会带着王玉珍夫妇出去玩或者下馆子,一般都是年轻人请客,夫妻两个买单,儿媳妇客客气气:“又是爸妈请咱俩吃饭。”
从此,厨房成了王玉兰 的主战场,忙碌完毕在家看看书码码字,老公喜欢热闹每天闲逛的时候顺带买了蔬菜和水果,无论儿子儿媳什么时候回家,都有热气腾腾的饭菜。
接受新生事物
儿子儿媳家养了大小三只猫咪,当孩子养的,刚开始王玉兰夫妇很看不惯,后来想想: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生活习惯,只要不让咱们操心,管那么多干嘛。
在老家小区门口都有菜店,而在这里去超市还有一段距离,王玉兰白天宅在家里一般晚饭后才出去散步,老公买菜的水平又不能苟同。
儿媳妇看到婆婆的困惑,帮王玉兰下载了网购平台,王玉兰很快就适应了网购的节奏,厨房一切用品都能得到满足。
大城市网络发达,年轻人几乎不去商场购物,家中大小物品手指一点,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高档一点的水果应有尽有。
王玉兰也跃跃欲试,以前在老家不方便配送的物品在这里下单几个小时货物就到家了,节省了不少进超市和商场的几率,同时也节省了很多的时间。
刚开始出行,王玉兰乘地铁换乘有困难,儿子给她讲解要点之后,她和老公出行更自由了。
周末,王玉兰把早饭做好给儿子儿媳留好,就和宋俊涛一起出发了,博物馆留下足迹,赶大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当地的小吃也是一种享受。
年轻人周末出去玩,王玉兰总会问一下:“回不回来吃饭?”
如果年轻人告诉她不回来吃饭,指不定王玉兰心里怎么乐呢!有时间去图书馆借几本书,或者和老公找个好玩的地方消磨消磨时光。
分寸感
每一个个体都需要独立的空间,更何况是性格不同的两代人呢?
王玉兰和老公洗澡尽可能在工作日,年轻人不在家,洗完澡也不用穿戴整齐再出卫生间,换下来的衣服也随时清洗,保持环境卫生。
平时打扫卫生,王玉兰负责厨房,老公负责客厅和他们夫妻的卧室,即便儿子儿媳的房间开着门,王玉兰也不进入半步,脏衣篓的衣服他们什么时候洗、房间怎么收拾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儿媳儿媳买东西都互相商量,儿子负责电子产品之类的购买,而儿媳妇则擅长衣服、卫生间洗漱之类的耗材用品。
有时间儿媳也会给他们两个购买衣服、鞋子什么的,王玉兰都凑成整数转给儿媳,即便儿子买什么也是如此。
后来儿子和王玉兰商量:“老妈,给你们买点什么都转钱搞得有点生分,再说你们两个在家买菜做饭开销也不小,就不要再给我们转钱了。”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王玉兰开始坦然接受了儿子和儿媳的馈赠,不再推迟也不再给钱。
而是到了某一个重要的日子,比如儿子或者儿媳的生日,再给他们一次性转个大红包,年轻人嘴上推迟,红包照样收,还不忘对着她说声:“谢谢老妈。”
留好退路
老公宋俊涛办完退休手续,取出了25万退休金,偿还给儿子买房借款的尾款,这20万就存在了宋俊涛的名下,而在这里开销:他们每个月拿出5000元用于家庭基本生活开销,再拿出1000元出门刷公交卡、电话费等开销,剩余的3000元雷打不动存在王玉兰的名下。
虽然夫妻两个早就达成了一致: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可是生老病死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生病,这边的医疗条件是好,费用也是一般人家难以承受的,手里没点积蓄怎么能行呢?
王玉兰夫妇在北京居住一段时间后,儿子悄悄询问:“爸妈觉得这里怎么样?觉得合适就给你们办理居住证,以后就不用回老家了,你们俩都有自己的爱好,离开老家的环境也没有什么不适应的。”
“那也行,有居住证方便一点。”王玉兰理解儿子的想法。
“听你妈的,我怎么都行。”大是大非面前宋俊涛始终站在老婆这一边。
一家人的磨合越来越顺滑的时候,儿子又给王玉兰建议:“不经常回去房子也不打理也是一种浪费,我不建议卖掉,要不然你们心里不踏实,还不如租出去呢。”
宋俊涛看看王玉兰等她表态,王玉兰很理智:“不用出租,把花花草草送人就好了,委托那边的朋友偶尔过去看看,说不定夏天我们还要回去住一段时间。”
“这里不好吗?回去干嘛?”儿子有点想不通。
“毕竟在那里住了几十年怎么能不回去看看。”王玉兰又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两个长期住在这里,你岳母岳父想来住一段都不方便。”其实王玉兰夫妇担心的是,要是长期住在一起有矛盾,起码回老家还有退路。
不催生
儿子儿媳已经结婚两年了,目前还没有打算要孩子的计划,也许会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丁克。不是年轻人不想要孩子,而是生活压力太大,工作不稳定,还有高昂的房贷,而且养孩子的成本太大,孕检、生产、上学没有父母帮衬很难搞定的。
有一次儿子半开玩笑半试探:“你们两个不想享受天伦之乐吗?”
“这几只猫咪也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还要求什么?”王玉兰心里明镜似的,“你们生,我们就帮带,但不会催。”
“为啥呀?”儿子有点不理解。
“咱家没有矿继承,也没有皇位承袭,砸锅卖铁吧,锅也不值钱。”宋俊涛更直接。
“我媳妇还有点担心呢,现在好了。”儿子如释负重,开心地笑了。
后来王玉兰和老公谈起要不要孙辈的问题,无限感慨:“咱们现在住在这里有用,等我们再过几年未必受欢迎。儿子都未必靠谱,更何况孙辈呢?”
“到时候咱到南方租房养老,或者入住康养中心,把老房子卖掉住好一点的机构。”宋俊涛通透明亮,给王玉兰诸多的底气。
很多年轻人结婚都不希望和父母一起居住,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即便居住一起也可能是短暂的时光。等父母生活不方便的时候,很少有子女放下一切照顾父母的。体检好的可以请保姆,大多数人的归属还是养老院。
即便条件许可和子女居住在一起也请父母们把握住几点:
经济独立,花钱不看子女的脸色;接受新鲜事物不被动;
有适当的分寸感,彼此生活都有界限;
还要给自己留好退路有点存款有个老窝,老年生活不被动;
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生不生孩子是他们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