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学习不自觉,行动不自律,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自律要从自觉开始,自觉是自律的前提。

所谓觉,指的是收到刺激后的感受,以及明白领悟。它一定是由自己这个主体发出的,但是到达自觉境界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宗教的苦修,通过断掉物质享乐激发智慧,或者有些人广泛游历,通过大量的自然刺激领悟某些人生重大课题。在这之后,有了觉悟的人可以遵循某些规范,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举止。此为“自律”。
我们会注意到,“觉”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一定要经历一些时间,需要很多积累与铺垫。而“律”是在其后发生的,认识上的领悟呈现在行为上。
现在,我们回到学习这个问题。一个孩子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发心要努力学习,这真的需要一个过程。
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至少说明这需要到达某个年龄才能有此觉悟,因为思想不是凭空出来的,它总是大脑的某种功能,要发展到某个阶段才能产生。所以,面对圣人的教诲,再想想我们希望一个小学低年级学生每天不出去玩儿,做完作业再主动复习预习是不是有点不太现实哈。
除了硬性的生理指标,大量的信息刺激也很重要。比如,他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周围人不断的学习和修正自己,体会到有知识和没知识的人做法与想法的差异,自发的学习过程里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这些都会刺激孩子产生对学习的兴趣,甚至执着。反之,没有这方面信息,或者经验的内容指向学习无用无望,那这种觉悟也很难产生。
有了这种自觉后,一定会走向学习方面的自律吗?不一定。至少还有以下几方面会影响到孩子的表现:
1.他有无自律的能力?
2.需要自律的方面有无超过其总体的自律能力?
3.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支持不断的自律循环?
第一个问题牵涉到他律问题,就是家长有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在某些方面约束孩子,让他明白界限的意义,以及伴随这个边界自己被激发的潜能。
就象小时候玩儿捉迷藏,只能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藏,这时那个能藏好自己不被小伙伴发现的人特别开心:他知道游戏有规则,并且在这个规则内发现了自己的巨大能力。如果一直都是很随性的,这个孩子将没有任何自律能力。
第二个问题是在有一定能力的前提下,看我们需要自控的方面有多少。
大家知道自我约束是需要耗费精力的,那么如果很多地方都需要自律的话,精力有限,可能就会捉襟见肘。有些孩子又希望学习成绩好,又想当班干部,还想在特长方面独树一致,这种求完美的想法和作法就可能超出了他本身能调动的力量,结果出乱子。
所谓律,一定是有点紧张的,约束束缚,那就需要有松驰,而且就会有约束不了出误差的时候。此时,如何思考问题,让自律形成张弛有度,不断自我激励的良性循环就非常重要了。这是第三个问题,没有持续自律的思考方式,可能会无功而返。
最后,我们简单说下家长能做些什么。
首先,不断的为孩子提供好的环境,帮助他们意识到学习成长的重要意义。其次,在他从自觉到自律的过程中,做好我们能辅助做的事情,提出踮踮脚能够到的要求,示范自我管理的思维方式。最后,和孩子一起接受目前的自律情况,继续往前小步前进的新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