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光社·笔记及聊天摘录】【时光社】主题交流分享
【时光社】《学习:从应试到终身学习》主题讨论笔记选 二

【时光社】《学习:从应试到终身学习》主题讨论笔记选 二

作者: sherry忆梦爻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15:14 被阅读6次

    4.皮皮锌

    学习的本质是信息的输入。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推断:人与人,甚至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区别都只在三个环节: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加工过程产生价值,输出过程实现价值。借助这个角度看学生时期的“优等生”步入社会后不再优秀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应试制度和社会对“优秀”的衡量方式不同,应试制度更偏向于考核书面信息输入后的保留,而信息“加工”、“输出”阶段的价值生成、实现才是社会对“优秀”的评定标准,信息输入是价值实现的基础但不一定是最核心的要点,所以应试阶段的信息输入能力强不能决定价值实现能力强;另一方面,社会生活要远比应试阶段中的信息输入方式多样,在应试阶段书面信息输入及保留能力一般的人,不一定在社会生活中信息输入能力不强,相反,依赖于书面信息输入的人,很有可能忽略其他方式的信息输入导致环境改变后长板变短板。(批判现行教育制度的观点,有兴趣的小伙伴开个车,到时一起聊哈。)

    “一个人最大的幸运是擅长做的就是喜欢做的。”换个说法:想要开开心心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要尝试去探索、发现自己能力和兴趣的交叉点。(还在学龄期的群体,越早发掘,选择权越大,因此这一点对孩子家长、学生格外重要。在成长阶段多探索、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多尝试。)“兴趣”主要在信息输入阶段体现,去刻意留心发现,自己的大脑对哪些方面、哪些种类的信息输入敏感,甚至亢奋。对信息的理解可以广义一些,远不限于一篇文章、一条消息。听觉、味觉、触觉、视觉甚至“感觉”,你能从外界体会到的一切,都是外界传递来的信息。大脑天生有对信息的接收(学习)和加工(思考和创新)能力,“天分”不同决定了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敏感,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天分,只是没有去刻意寻找和探索。信息的加工过程是最趣味横生的部分,“创新”源于该过程。可以把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看成化学反应,新的信息输入是新加入大脑的“反应物”,大脑中原有的信息是储存在大脑中的“反应物”和“催化剂”,加工过程就是大脑从海量已有信息中取出“活性反应物”和“催化剂”和新的“反应物”发生反应、产生“生成物”——新的信息(即价值)的过程。因此,输入大脑信息越多,储存的“反应物”和“催化剂”越多,越能输入大脑“感兴趣”的信息,各种物质的活性越高,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相对越高(这一点不是绝对的,兴趣之外的领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信息加工过程越多,大脑本身对信息加工的能力更熟练,可以更敏感、高效、熟练调取适当的“反应物”、调节环境使之适合反应等。因此,多输入、多加工,生产“价值”的能力越强。用这个视角来看,所谓“江郎才尽”,大概率是输入断链了。生成物只有在实现其社会价值后才能换来我们需要的“价值”,输出环节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了。践行层面的价值实现,更依赖“汗水”——如果说天才来自于1%的天赋和99%的汗水,那么践行层面“汗水”更重要,靠不断坚持实践、锻炼逐渐提升践行能力。1%的天赋决定了99%的汗水所实现的“价值”有“多大价值”。我这篇“砖”文的目的是期望给出一个视角,多少能“引”小伙伴们有兴趣去探一探潜藏在自己大脑深处的“玉”——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但没有一个人是注定平庸的,只是我们普通人,比天才更需要付出汗水去发掘我们1%的天赋罢了。若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1%,那淌下的99%的汗水,每一滴都滴水成金。


    5.李俊

                          浅谈学习

        时光社新建了一个关于“学习”的主题,回看自己,也不知学了没学,但也浑浑噩噩地度过了30几载,略读了几本书,筒单谈一谈心得。

        要谈学习,根据麦肯锡的黄金法则,分三个步骤,搞清楚什么是学习(what),搞清楚为什么学习(why),最后,知道如何去学(how)。

        何为学习?学,把东西放进来,习,通过重复地作业,把放进来的东西消化,融入到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里。这是从文字上最直接地理解学习,那么下一步就会接触到另外一个问题,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说到本质这个词,我可能就要啰嗦一番,我们总习惯于把客观世界当做一个独立存在的,有最真实的有底的一个不可再剖析的真面目,类似于所有的事物,就好像一个个俄罗斯套娃一样:我们的认识,其实就只是把一个个外面的套娃不断地掀开,最后的最后,一定存在一个没有套娃的“娃”,而这个“娃”,我们称之为真理,或者是本质(其实我们经常把相对于当下这一层的下一层套娃称之为本质)。但是,在我看来,事物更像一个多边体,从上看一个形状,从下看一个形状,从不同的侧面看,就呈现不同的形状,谁能告诉我哪个面才是最真实的?哪个都是,哪个也不全都是,又或者说,不存在一个全都是的形状。

        那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学习的所谓本质,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学习,你看学习的角度,决定了学习是什么。其实,当我们确定了看学习的角度,决定了学习是什么的同时,也就搞清楚了为什么而学习。看待学习,目前来看,大约可以有两个角度。

        第一个,功利性学习,一说到功利性,很多人可能马上会产生反感,其实不然,我这里说的功利性,是广义的,泛指一切有目的性的学习,其实,不管你愿不愿意,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学习,都是有目的的,往小了说,光宗耀祖,找个好工作,有高收入,也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再拔高一些,实现人生价值;往大了说,实现个人的价值输出,促进社会进步,报效国家,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以上种种,或大或小,都可成为学习的目的,确定了学习的目的,那我们就知道,我们学习,就是通过获得知识,实现这些目的,而学习,是我们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与工具。

        第二个,非功利性学习。选择这种看待学习角度的人,他不把学习之后的某件事看做目的,而是把学习本身当做目的。那么你会非常好奇,学习本身还可当做目的?确实很奇怪,看起来这样的人,似乎在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因为当你做一件事情没有目的和意义的时候,你为什么会选择去做它呢?其实,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有一个潜在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寻找人生的意义,而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就是获得幸福感,恐怕再没有比这个更终极的了,即便如前面所讲的大大小小的种种追求,那都是通过追求外在的物,而使得自身产生幸福感,最后让自身感觉到,我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既然如此,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个潜在的终极目标,为何不可以直接跳过那些大大小小的中级目标,直接通过学习与其建立桥梁呢?当我觉得,学习之后,我就直接能够获得幸福感,我的人生就已经有了意义,虽然看起来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但,可不可以也成为一个人生选项呢?

        一点小总结,以上两种角度,都只是选择,没有高低对错之分,从社会整体的角质来看、第一种可以成为主流价值取向,是值得提倡的,毕竟这样,会比较积极一些,整个社会也能够调动起来,也显得格外繁荣昌盛。而第二种,会显得更自我,略显消极,尤其在一个主张集体大于个人的几千年文化系统之中,会显得格格不入,但当今社会,是一个允许多元价值观的世界,一样米养百样人,人活的各形各色,世界才多姿多彩。

        现在,我们就要重点来谈一谈,如何学习?其实,由于人的统一性使然,使得我们看问题、做事情,也是存在统一连贯性的,也就是说当我们选择确定了某一种看学习的态度,自然而然怎么去学习也就出来了。针对学习的角度我还是可以把如何学习分成两个方面去看待。

        第一,注重方法,我称之为有为之法,功利性学习者,都比较注重方法,其实,学习本身,确实是需要方法的,且不论你准备干什么,有方法总是好的,那么谈一谈方法。

        学习本身,不管最终目的如何,当时当下,一定会有个小目标,那就是掌握你所想要学习的内容。我们可能不要把读书或思考与学习混为一谈,读书,有的人只是看漫画、看非严肃文学,在我看来,不能算学习,那只是娱乐;思考,学习当然意味着要思考的,人心念一动就在思考,但思考并不意味正在学习,你在想你的女朋友,也是思考,但那不是学习。而我在这里,需要把学习看得更狭隘一些,就只是掌握你所想要掌握的内容,那么对于这一点,最重要的不是别的,是我们的记忆。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大脑的工作原理。

        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如何生成和提取记忆,又是如何遗忘的?人的大脑中,平均有10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与千千万万个其他脑细胞互相连接,组成一张网。如果比喻成互联网的话,这张网的信息密度大概可以类比为300万部超清电影同时在大脑里播放。

        在这张网中,用来学习和记忆的核心部位有三个,内嗅皮层、海马体、新皮层。内嗅皮层像过滤器,负责过滤涌入大脑的海量信息;海马体负责组合这些信息,把和这些新信息相关的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突触连接起来,新的记忆就构建起来了;新信息钉上记忆标签后,就存储到新皮层上,新皮层是大脑表面的那层褶皱。当我们提取记忆的时候,这部分新皮层的细胞就会活跃起来,同时,跟记忆有关的神经突触,就被加厚一次,每次神经突触被加厚,信号的传递速度就会加快,记忆也会加深。

        但是,提取记忆并没有那么简单。刚才说的海马体,它是负责组合信息的,而且它还会主动地把一些杂多信号编织得合情合理,拼合成一个整体。比如,你听到有人在聊周杰伦,你可能不怎么听清楚他说的具体内容,但你会脑补一些周杰伦“八卦”,然后一起进入你的脑子里,也就是说,这个信息整体,整个地进入到了我们的记忆之中,每次我们提取的时候,出来的就是一连串的掺杂了杂质的信息,比如你要回忆一个人的长相,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曾经和他说过的话,吃过的那餐饭菜是什么,等等。

        了解完大脑如何生成和提取记忆,再来看看遗忘是怎么回事。遗忘,其实是一个重要功能,它能帮助过滤垃圾信息,使得大脑只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上,只让跟当前这件需要提取的事情有关的信息被提取出。比如说,你要输入一个刚换的密码,就需要展蔽掉对老密码的记忆习惯。所以,遗忘并不完全是坏事。

        加州大学有一对姓比约克的夫妇,提出“记忆失用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记忆共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存储强度,一个提取强度。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比如一个英语单词,你记住了,就永远存储在你的脑子里,但为什么我们会忘记?其实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如果没有经常复习,提取强度会随时间逐渐减弱,但反过来说,提取强度是会越用越高的,因为当你每提取一次,提取强度会增加,而且这段记忆还会在你的存储强度上再增加一次。

        说完我们的大脑的工作机制,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有没有窍门,可以带助我们事半功倍的学习?有的。下面介绍三个方法。

        第一个,学习的时候多换几个场所,会帮助你记得更牢固。这很颠覆我们的常识,我们一直以为,应该找一个固定的平静的场所学习,才有可能好好地学习。其实不然,为什么?前面讲了,海马体处理信息的时候,会同时把一些跟这件事情相关的无关紧要的事情也一起打包存储,而我们更换场所的时候,意味着与这件事相关的的周边信息增多了,那么当我们在提取记忆的时候,能够用到的周边信息就增多了,链接增多了,提取记忆也就变得更加高效。

        第二个,考试。大量的重复训练,更高地提高信息的存储强度;而考试,训练的是信息的提取强度。考试的本质,是强迫我们的大脑,从记忆中提取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在回忆的过程中,记忆的提取强度会得到锻炼,让人记得更牢。再比如我们读书后写读书笔记和心得,都是起到类似的效果。

        第三个,睡眠。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睡眠不仅能够巩固我们的学习效果,甚至于它本身就是学习。晚上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会对白天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存储,从而深化学习效果,更加重要的一点是,睡眠还可以把分散的,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信息给联起未,另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小小透露一下,我平时读书学习就会经常性地任由大脑展开自由联想,从哲学到物理学到历史学到社会政治学再到诗词歌赋,只要可以想得到的,无所顾忌,因为在我看来,学科之间是不存在边界的,现有的边界无非是人类知识总量越来越大之后迫不得已而进行的分类)。

        第二,相对把学习本身作为目的的人,恐怕是不求方法的,我称之为无为之法。这种学习态度的人,恐怕已经达到了一种对于学习本身的一种痴迷,你说他笨也好,说他冥顽不灵也好,他就是要追求这样的一种如痴如醉的境界,他们认为,一切有为之法,只能够达到熟练之境,那些个都是针对俗人、佣人所用的,而欲求化境,必须要进入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只有这样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路上的行者。

        但是,我自己有一点额外的看法,其实也是在与书友们讨论的时候感悟出来的,那就是,所谓执着于有为或者无为本身,用佛学的里一个词,就是“着相”了,那也就是说,你专注于非得无为,排斥所谓的有为,本质上也还是在有为,因为你用的是一种不用有为的方法。另外来讲,哪个更好也得看对谁而言,就好比禅宗里的南派,主张顿悟,而北派则主张按部就班的渐悟,渐悟更适合于普罗大众,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人们至少能够通过有效的练习,达到一定的水准,而顿悟这种形式,更适合于天才或达到了顶尖水平的高手突破瓶颈。而我认为,不要执着,随心所欲,人生无外乎就是追求意义,获得幸福,想用该用方法的时候就用,不想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自有自在,方为大道。

                                李俊

                        2019-2-15于湛江


    6.忆梦爻

    从应试学习到终身学习

    我的观点是,人上中学大学到开始工作,要尽可能的趁早把学校里的学习,从单一的为了考试分离出来。

    尽量把课堂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学完就忘的思路丢掉。

    这种观点会让人变得狭隘,忽视了知识其他方面的美妙之处。

    我一直在尝试将应试学到的东西和“终身学习”融合。

    比方说我们的三本主课语数英——

    语文让我们学到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尽可能通俗流畅的表达自己所想,如果高效地吸收他人的文字,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遨游。

    不要总是认为这些方面和我们未来的工作没有关系,一个人要是在上学的时候把这方面训练好了,将来工作还用得着老是花精力放在报写作的课程上吗?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对人的一生都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也是我现在一直在尝试融合的方面。

    我有一个要求自己的「语文境界」。

    我希望自己的语文境界达到一个程度,我说话就不再那么容易辞不及意,说话想不到词,表达不困难。能做到“所感即所写”。

    (延伸一下:人们心里知道说什么但却怎么也说不出来,碍于语言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很少从自己经验的内外转向成外在鲜明的“意识”。)

    接上,“语文境界”还包括:说话有逻辑,写文章具有美感,

    可以写出“装逼”的文风,也可以写出通俗、朴实、普适的文章(详见例子见咪蒙)

    这个概念最关键的是,它既和应试学习有关,又和终身学习有关。

    很多人会发现,自己读了十几年的书,到头来写什么文稿报告总结还写不好。

    好像十几年的语文白学了似的。

    接着出于工作等需求,又急忙忙开始学写作。找各种班,报各种小课……(说到底又和现在孩子各种报补习班有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补知识长经验花钱消费,提升竞争优势。)

    而我这里为什么谈“语文境界”,就是希望,对于还在上学的人,这个概念可以帮助认清自己的学习,认清自己是个什么阶段。在学校课堂中提前留心、注意掌握未来可能要用的“能力”。不把它单纯的只看做,仅仅为了现在、为了高考,和自己以后关系不大。

    对于已经开始工作或者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划清自己大脑浑浊的分界点。

    清楚自己过去应试的学习,和社会打拼共同需要的基础“素质”。

    而现在的我在“语文境界”上也弱得很。要积累、努力啦。

    数学,我更倾向于用钻研哲学的角度去学习,思考它们的最底层的规律,它可以让人学到许多思维方式。

    英语,我们课堂之外,无论是了解国外的信息还是工作,都有英语的使用需求。

    所以我觉得,现在及未来的学生,最好不要仅仅把学的目标放在书面的成绩,更需要以“用英语”为基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光社】《学习:从应试到终身学习》主题讨论笔记选 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fb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