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社】01、李宁笔记+领读人曾老师点评
李宁笔记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虽然曾国藩对德,业的解释孝悌仁义,诗文作字有他时代的局限性。但还是非常喜欢这句话。
在这样一个更加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如何能守住自己呢,有自己做人的根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自己的要求越少,越容易达到。
一曰进德,二曰修业。最简单的两条,已经足够了。这个德可以广义的理解为完善自我,在八小时以外努力的丰富,完善自己,在八小时以内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如果能在这两条上都达成对自我的要求,已经可以不负此生了。
虽然只有四个字,看似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但是我觉得纲领性的东西都是这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佛家经典浩如烟海也不过是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进德,修业,是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座右铭和行为准则的东西。
“且苟能发奋自立,……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这句更加喜欢,简直震聋发聩。比如读书,大多数人都是想读书的,认为那是一个好的习惯,但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想读书的同时又想打游戏,二者不可兼得,舍书而游戏。这就不是真的想读书,如果你真的想读书,而且把读书的优先级设立的比较高,那么无论你忙还是不忙,时间吗,挤挤总是有的。这句对我自己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圣经说: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你只能立志于极其少数的事情。一旦你立志于进德修业,而其他的事情都只是具体方式方法,你只是需要找到你和你的那个目标之间的道路。
曾老师点评
如果非要推荐这次书评中最言简意赅的,我一定推荐李宁网书友的这一篇。李宁和社长一样,深谙哲学。我发现研究哲学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不太会为一些表象迷惑,都能透过纷繁复杂而直接进入事物的内核。李宁书友一把就把《曾国藩家书》的内核提炼出来了——进德修业四字而已。而其他的,都不过是如何进德、如何修业而已。正如宁宁书友所说:“一旦你立志于进德修业,而其他的事情都只是具体方式方法,你只是需要找到你和你的那个目标之间的道路。”
但凡读书之人,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把书读厚,这应该是初始阶段。比如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得了解曾国藩其人其事,了解时代背景,所以要广泛涉猎,读一本书,然后辅以其他很多书。第二一种境界,就是把书读薄,这应该是读书的高级阶段。就如社长读《曾国藩家书》,最后得出十二字“进德修业、有志有恒、抱残守缺”。而李宁书友四个字“进德修业”就概括之,更加精炼。因为说起来,社长后面八个字,其实也不过就是“进德修业”的路径罢了。
所以——大道至简。
【时光社】02 弯弯小宝贝笔记+领读人曾老师点评
这本书可谓是一位人生导师,当感到迷茫、无助之时,阅读此书再合适不过。下面是自己在阅读此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几处:
1、不忘本的家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决,凡是可以长久的家庭,不是依仗一时的官爵,而是依仗持久的家规;不是依仗一两个人的突然发迹,而是依仗大家的维持。这个观点,也适于如今企业中的所谓企业文化。
2、敬重长辈,尊重每一个人:本书中前几封家书都写给曾的父母及祖父母,可以看出曾对自己长辈极其敬重,在遇到家中大事的时候,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后,再让长辈们来做最后的决定。另外,曾每每告知长辈一切安好的时候,也会把同乡、仆人等人一一提及,这点让人佩服。
3、时时关心、鼓励、提醒各位弟弟:曾在弟弟未能科举功名之时,写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我们这辈人读书,只有两件事:一是进德,寻求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以求不负此生;一是修业,练习记忆、咏诵诗词文章的方法,用来让自己立足。。。。”,这一段话实为经典。后续还提醒弟弟们除骄傲气习。。。这些道理能做到真的极其不易。
4、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曾在与弟弟说到教育儿女之辈时,提到勤俭谦三字,并对自己在这三方面也评价了一番,即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让人想到当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以身作则。
弯弯小宝贝
2019.01.22
曾老师点评
弯弯书友的笔记比较简单,选取了四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待长辈和子女的方面。这也是《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之所在。选取自己有心得体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指导意义的片段,摘录,吸收,内化。这是读书笔记的基本方法,初学读书笔记的书友可以采用。从弯弯选材的角度,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很有家庭观念的人,也希望你能把从书中学到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本就是时光社的社旨所在。只要能切实地实践所学,抓住本质,再简单再浅显,也能有大用。比如曾国藩说到“进德、修业”,四个字能时时铭记在心,那么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不再迷茫。
【时光社】04无痕笔记+领读人曾老师点评
无痕笔记
读书贵有恒心
很喜欢给学生讲曾国藩的读书故事。曾国藩有一晚在家读书,恰好来了一个小偷蹲守在窗外,准备等他睡觉后入室行窃,不料曾国藩一篇文章读了许多遍仍然不能背下来,小偷实在等不及,在外面大声说:这么笨还读书干什么?我都背下来了!然后将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去年读了唐浩明的《曾国藩》,从第三者的角度认识曾国藩,对他佩服不已,难怪毛泽东、蒋介石都将其视为最佩服的人之一。现在读《曾国藩家书》又从第一人称的角度了解曾国藩,他对于读书的态度,他的读书方法以及待人接物间的显露的极高的修养,更是令人钦佩。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二: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读书的目的,一为提高道德修养,二为有立足之本。现代人读书似乎更注重后者,使读书功利化之风气愈演愈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立足之本则无心潜心读书,读书的过程不注重道德修养就会成为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二者也是共进共退的过程,如有偏颇应及时矫正。
与其思考读书何用,不如把时间用在读书上,去书中寻求答案,而不是靠一颗空洞的大脑去苦思冥想而不得解。“思而不学则殆”,很多疑问前人智者已经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解答。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一分努力一分收获,与朱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想通。正是专注的读书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让曾国藩能够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读书、日记、书法。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课,即使身居高职依然坚持如一。这正是比你厉害的人比你还要努力,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之心态。曾国藩每日坚持日记可谓“吾日三省吾身”之极致。很可怕的是我们自身有时候不敢反省,明知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却不敢面对,一昧逃避再逃避,这应该也是堕落的根源吧。
真的很佩服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总觉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气太重,不能完全归结于大环境,还是自己不能做到内心恬淡宁静。归根结底是古人注重品德修养,而现代人更喜欢流于表面之事,任内心杂草重生也置若罔闻。“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且读好书才是正道。(无痕)
曾老师点评
无痕书友是我同行,也是老师,妄测也应该是语文老师。她的题目是“读书贵有恒心”,既然都是老师,我想就学生学习这一点来说说“读书贵有恒”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学生读书,看似条件好多了,但是细细考究起来,则不然。一方面,他们很难立常志,因为现在家庭富裕的太多了,如果从小家庭教育在立志方面的教育缺失,很多学生不知道读书是为了干嘛?我们那会出身贫苦,于是从小就为了改变自身甚至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而努力考大学,所以从不懈怠。如今的学生不努力也可以获得衣食无忧的条件,那么考大学干什么呢?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相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而言,需要抵抗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有人说,想要毁掉一个学生,给他一个手机就够了。对于成人而言,手机的诱惑都无法抵御,何况心智尚未完全的孩子?读书确实是有趣的,但是对于尚未培养出趣味的学生而言,游戏肯定要比读书有趣得多。那么想要他们读书且有恒地读书,更是难上加难了。Su
所以“读书贵有恒”,说来容易,实行起来很难。一方面,要立远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是父母或者老师给孩子德志向不过就是温饱或者小康等物质理想,孩子不努力也能达到,那怎么怪他不努力呢?二是心无旁骛。只有在志向远大的基础上,有恒地读书,才能有一番作为。这时,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无痕书友所说:“总觉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气太重,不能完全归结于大环境,还是自己不能做到内心恬淡宁静。”内心的恬淡宁静,才是读书有恒的初始和皈依。
【时光社】05 云岫笔记+领读人曾老师点评
云岫笔记
家事 国事 天下事,事事入信
亲情 友情 故乡情,处处有情
读《曾国藩家书》的一点体会
对曾文正公的大名久已闻之,对其人却知之甚少。通过这本家书,看到了一个官场以外,生活之内的曾文正公。想读透这样一位人物的家书,绝非易事。需要大量的背景补充,以及对人物的充分了解。因此,这番体会,只是流于表面,蜻蜓点水。
所谓家书,即与家书,与家人之书。信中所说,大部分都是家长里短,曾文正公,也不例外。记得之前读过《傅雷家书》,其中,傅雷对其子傅聪音乐学习的谆谆教诲,透过家书,如在耳边。老父亲的殷殷之情,必须悉心记下。曾文正公的家书中,除了此种家人间的亲情,还包含了对兄弟,子女的谆谆教诲,对官场的亲身经验的分享。可以说,一部家书,无所不谈。通过这些家书,可以看到曾文正公与亲人间无嫌隙的感情,与邻里敦厚的相处之道,在官场的自律自立的处世之学。读完家书,想给这个老头起个绰号曾啰嗦。哈哈哈。
曾文正公,自立,立他,所以才有了其晚清重臣的位置,有了其家族的源远流长。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几个字,送给曾文正公,恰如其分。
透过家书,映到我眼中的曾文正公是一个会过日子的男人。在他刚刚生活有了盈余之时,他寄给家里1000两白银,信中嘱咐家人银两的用途,细致到谁家给多少,并且在后续信件中几次三番要求兄弟们回复银两的具体流向。简直能够想象出这个老头儿深夜对账的样子。哈哈哈,这样认真的劲头儿,估计在他手底下过活的人,没有一个敢随便对待金钱。这一点,我要向老头儿学习。
透过家书,还看到了一个正襟危坐,超级自律,并能时时自省的老头儿。他的自律,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对自己要求甚严,这种要求,不论是自己官职低微之日,还是后来身居要位之时。清楚地记得他在刚刚入翰林院时,仍要求自己日读多少字,日临多少贴。靠读书吃饭的人,已经捧到饭碗,依然不忘自己立身之本,勤于打磨。这一点,真真值得今天的我们虚心学习。有一些孩子,高考之后,进入大学,便开启了吃喝玩乐的模式。殊不知,未来的饭碗还在空中飘着呢。当四年时光,如水滑过,才幡然醒悟,殊不知,为时晚矣。
自律,是一个多么有诱惑力的词啊!它能时刻提醒你,自己的现状,自己的目标。因为自律,虽然年过四十,但依然身材苗条;因为自律,虽然人至中年,但不会油腻。因为自律,愉悦了别人的双眼,净化了自己的内心。所以,做一个自律的人,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美好。曾文正公,为我们树立了自律的榜样。(云岫)
曾老师点评
云岫书友的笔记集中谈了“自律”,我认为是说到了曾国藩之所以厉害的根本。正如众多书友总结的一样,有恒,其实就是自律。一个人每天坚持做一件事情一小时或者半小时。一个月后或者两个月后到底有多少变化。打个比方:一个月里每天坚持做仰卧起坐30个。一个月里每天坚持阅读一个小时,并做好笔记或者写读书心得。去做两个之中的一个,坚持一个月,你会回来感谢我的。无论在健身、阅读、还是工作中,你要是足够自律的去认真坚持对待事物,最后你会有惊喜的发展。说到这里,我们时光社的读书活动,只要你坚持参加,每天都有好书读,坚持一年下来,你会发现,你和一年前的自己,已经高出了许多。
正如云岫书友所说:“因为自律,虽然年过四十,但依然身材苗条;因为自律,虽然人至中年,但不会油腻。因为自律,愉悦了别人的双眼,净化了自己的内心。所以,做一个自律的人,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美好
【时光社】06 陈先月笔记+领读人曾老师点评
《家书》即书信也,是古人外出时与家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当时,由于交通问题,网络问题不如现代如此方便快捷,人们的交流方式仅仅只有书信往来。而且多是文人墨客和官员才有机会写书信,其他人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写的,也不会写。曾的《家书》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里面提到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身边时常发生的小事,而曾对它们采取的态度和看法值得我们去仿照和学习。他不单单这样要求别人,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曾提倡“立志”和“守恒”两个主题,不论做什么事,首先得有目标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做下去,才能最终做好每一件小事。曾说:“凡人做一事,不可见异思迁。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又说:“志”是做事的根本,没有志就像无头苍蝇一般。
曾国藩认为养成好习惯可以兴旺发达家族命运。因此,要求家人在家做到“八项”规定,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他认为做好这八项规定就能让一个家族永远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曾国藩提倡读书也好做学问也罢!首先要摆正态度。第一,读书需每天坚持读,不可中断。第二,读书需讲究方法,先猛火攻再温火煮。也就是先泛读后精读,慢慢吃透整本书说的是什么,从中学到了什么?第三,读书不需要挑环境不需要挑时间更不需要挑地点,只要想学哪里都一样。这里,我只提到了读书这一项。其实,本书还有很多项。比如早起;比如治军;比如为官;比如从师;比如理财;比如养生;比如为人处世;比如用人;比如修身;比如齐家等等共计十个方面分别来介绍。每一个方面都是曾国藩的切身经验之谈。这里曾国藩写这些家书时都是以兄长、以父亲、以丈夫和儿子的方式写给家人的。每个身份不同时,便用不同的语气和方式跟家人述说某件事的看法,然后又如何解决。这些书信说实话我是看不太懂的,因为,都是文言文书写。大致可以了解个大概,但不是特别精透。今日这书评也只是有感而发,可能不是那么的透彻。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去上网查找关于曾的一些资料和信息。因为,我对他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去翻看关于他的历史记录。网络说的事我就不提了,对他个人的评判我不妄下结论了,这里就只仅仅讨论他这本《家书》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可以学习的价值!曾国藩本身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他是清朝的一品大臣,是镇压太平军的首要功臣。他做事向来都是持之以恒,奋发图强。他智力平平,全靠勤奋。因此,我读这本书的原因就在于此。向他学习他身上的勤奋品质(比如早起,比如为人不骄不躁,比如为人低调,比如不以外人言而自乱阵脚,比如看见别人的缺点时先反思自己,比如戒傲戒惰)。曾国藩认为:庸人大多以惰字而败,才人大多以傲字而败。叫他的弟弟不要太高傲太心浮气躁,埋怨世道不公。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先自身找原因。
读完后本书的个人感受: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目前对我来说的确有点吃力。因为,我的语文功力实在太差,很多文言文看不太懂,这是一个。其次是,我自身阅读的时间不够多,阅读的书籍比较少。对他(曾氏)了解的少,实在是看不明白。不过,既然鼓起勇气来参加了这次“时光社”群的读书活动,就要坚持读下去。我的想法是:虽然自身实力的确不够,但是多看多想多思考多交流,自己才会进步快速。只读书不交流,那些读过的书其实全都烂在肚子里吐不出来,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用。吃了就得消化就得输出。所以,我决定即使自己是个弱小无能之辈也要参加活动,从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曾的《家书》虽然没有提到这些,但是,读书嘛!学以致用才是根本,不然读了跟没读一样有什么区别?那不是书呆子吗?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啥?将就着看吧!也许这就是一个初级水平的我最真实的自己。(陈先月
曾老师点评
说实话,陈先月书友的读书笔记是这次书评活动中最接地气的一篇。他自己也承认,自己语文水平不行,很多文言文看不懂,加上对曾国藩和他所处的时代也不是很了解。所以理解不深也是常理。在这里,我有一个建议,两个赞许。
第一是建议。在看不懂文言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小本,一本古汉语词典。遇到一个生字词就查阅字典,慢慢积累,持之以恒,定有所获。还要尽可能多地涉猎书中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读懂该书。
第二是赞许。一个赞许是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收获,虽然这一次因为各种原因,看法或者收获还不是很多,但是经过自己的大脑和笔,写下来,就成了自己的了。那么下一次,改进了读书方法,时间再充裕一点,可想而知,你的收获将更大。另一个赞许是给你的勇气。本群大神很多,你敢于直面自己的短处,而不惮于被人笑话,这份勇气难能可贵。有句话,登高自卑,从低处出发,勇敢攀登,一步步前进,没有征服不了的山峰!就如我自己,一个小小的语文老师,有什么资格来主持这次点评呢?管他的,不怕。一方面锻炼自己,另一方面在阅读大家的书评中获得真知。何乐而不为呢?经过上次人间词话的锻炼,我无不孔雀地认为,我进步不小呢!
【时光社】07 青枝笔记+领读人曾老师点评
青枝笔记:
题外话:2019年已然开始一个月了,按照往年惯例,元月初应该是总结上一年计划下一年的阶段,但是总结和计划都没来得及着手去做。最近真的是忙得想不起喝水的状态,所以《曾国藩家书》只看了一小半。本次读书笔记记为上,意在督促自己不要因为读书交流日过了,就半途而废,书要继续看下去,下半部分笔记也要及时记录好,不能偷懒。
《曾国藩家书》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一生的所作所为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九个字。具体关于我对曾国藩的看法等我读完了整本书,再多了解一些他的生平事迹以后再做详细总结。
读这本文言文的家书,障碍还是蛮多的。首先,文言文,一句话需要反复几遍甚至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读懂;其次,古文中有太多不认识的字(这次下了狠心,把拦路虎一个一个都记录下来了);第三,家书是写给特定的人读的,而我作为第三者去读,很难精准领悟到曾国藩要表达的点。所以我看了几封之后,回过头整理了一下时间线。每读一封家书,首先看一下书写时间,对照一下时间表,了解曾国藩是在什么处境中写的这份家书,然后再去仔细研读家书的内容。
第一部分:陌生的字词
1、包征包解:又称“粮长制”。明代征收和运输田赋的一种方法。粮长是明代征解田粮的基层半官职人员。粮长制度是明代田赋制度中一个重要制度,是明王朝组织征解、完纳田赋的有效措施。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规定浙江、直隶 (指南直隶,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广、福建等地,凡每纳粮1万石或数千石的地方划为一区,每区设粮长一名,由政府指派区内田地最多大户充当,主持区内田粮的征收和解运事宜。
涤生手示。
2、弁:[biàn]
(名) 古代男子戴的帽子。
(名) 旧时称低级武职。
武弁:武官
3、孳:[zī]
(动) 生息;繁殖:~生|~育。
4、嚚:[yín]
(形) 愚蠢而顽固。
(形) 奸诈。
5、觇:[chān]
(动)〈文〉窥视;察看:~候|~标(一种测量标志) 。
6、慊:[qiè]
(动) 〈书〉满足;满意。[qiàn]
(动) 〈书〉憾;恨;不满:~~于怀。
7、忮:[zhì]
害,嫉妒,狠:“不~不求,何用不藏?”
违逆;刚愎:“不~于众”。
8、燠:[yù]
(形) 〈书〉暖;热。举例: 寒燠均 霜露改 右高原 左大海 摘自《三字经》 【译文】我国地处寒、温、热三带,主要部份在温带,冷暖均匀,冬霜夏露会随着季节的改换而变化。当你面向南方,那么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9、负薪牧豕(shǐ):负薪,背负薪柴。传说汉代有一个叫作朱买臣的人,他读书非常刻苦,就算是背着柴薪还在读书。牧豕,养猪。传说汉代的函宫放猪的时候还在听别人讲解经书。
10、薮:[sǒu]
(名) 〈书〉生长着很多草的湖。
(名) 〈书〉指人或东西的地方。
渊薮:人和事物集群的地方。
11、乩:[jī]
(名) 迷信的人求神问卜的一种方法、扶乩。
第二部分:最简单的时间线
曾国藩兄弟:
一 、名国藩,字文正1811年~1872年
二、四名国潢,字澄侯1820年~1886年
三、六名国华,号温甫1822年~1858年
四、九名国荃,字沅甫1824年~1890年
五、名国葆,字季洪1829年~1862年
曾国藩的子女:
长子 曾纪泽1839年~ 1890年,清代著名外交家
次子 曾纪鸿1848年~1881年,数学家。
清朝末年皇帝:
第八位:道光1820年~1850年
第九位:咸丰1851年~1861年
第十位:同治1861年~1874年
第十一位:光绪1874年~1908年
第十二位:宣统1908年~1912年
第三部分:《曾国藩家书》精彩片段记
片段一: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说:“无一日不读书”。关于读书,他说:“我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齐身。”具体怎么读书,他的经验总结,我觉得对我来说非常受用:
一、读书要读经典。知识随着时代的翻新会翻新,但是思想不会。历经过时间浪潮洗礼过的书,必然有其出彩的地方,值得一读。
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读书要精读。沉静其中,仔细研读,将书中的精华消化吸收掉。
三、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在对待儿子教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我觉得读书读透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写笔记表达出来也很重要,吸收进去的精华要起到作用,还得我们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这一过程必不可少。所以这里我补充一点,读书一定要写笔记。
片段二:曾国藩针对弟弟所说的“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谈了自己的体会。首先,他反对弟弟的这种态度,认为但凡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而且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接下来,曾国藩又通过检讨自己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提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的论点,警告弟弟一定要以之为戒,千万不能重蹈覆辙。
我觉得他弟弟说得挺有道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所致,就不必强调持之以恒,你会自发主动去探索研究,而且往往有额外收获。他举自己的例子:“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它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最后总结自己垂老而百无一成,但他果真百无一成么?正因为他兴趣广泛,各有涉猎,才造就了历史上功成名就、后人敬仰的曾国藩。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的确要持之以恒,但前提是你要去了解自己适合的领域,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准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再持之以恒,这样才有“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毅力去坚持。
再往深处一想,曾国藩在这里举自己的例子,其实是在自谦,观其一生,不正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代言人么?他在这里,以自谦的方式降低自己,从而达到更好的劝说效果。
片段三:“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1],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立志真不真耳,一针见血戳中要害,这种现象我们身边也是数不胜数。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真想痛改之啊!
片段四:文中“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百倍之难,故余亦不望也。”有许多类似的境况。从前慢,书信交流,人们会注重字体,措辞,会认真去交流,相比较现在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每个人都在缝隙中生活。QQ时代,每个人偶尔都会写写日志,留言板;现在微信抖音时代,大家习惯了点赞,习惯了右手滑过屏幕中的短视频。那么下一步呢?会不会在滑了一天短视频以后怅然所失呢?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怎么去建设我们的精神世界。
片段五:“惟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难免内怀隐衷。前此含意不申,故从不写信与男。去腊来信甚长,则尽情吐露矣。男接信时,又喜又惧。喜者,喜弟志气勃勃不可遏也;惧者,惧男再拂弟意,将伤和气矣。”
人人在工作中都能或多或少反思自己,但在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像曾国藩一样,反思己过。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如果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为家人考虑,那么也不需要什么清官去断家务事了。他对自己的亲弟弟居然会有又喜又惧的状态,回想一下我们现在是怎么对家人的。在外面工作的时候对同事陌生人一团和气,克制有礼,一回家就原形毕露,最坏的脾气通常是留给家人的,从这点来看,曾国藩的处理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用在他身上一点不为过。
片段六:“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中国人注重教育,用错了力真是大多数家长的悲哀。
第四部分 书外知识拓展
曾国藩两次科举考试未中,去南下游学的过程中花光了身上的钱,去向父亲的熟人借了钱(那笔钱对他们当时的家境来说是巨款),他用那笔借来的巨款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回家以后他父亲说了以下这段话:
“借钱买书,不是坏事,我乐于替你还清所有的欠款。但希望你能用心研读,不忘记买书的初衷,这借的钱,也就不算白费了。”
关于他父亲的处理方式真是相当智慧。首先,他知道他的孩子此时最担心的是两次科考不中,如果作为父亲的他此时再有所责备,那么自己的孩子可能就此一蹶不振。所以对科考失利的事,只字不提。
其次,借钱买书,已成事实,埋怨已无用处,不如提醒一下孩子,买书的初衷是看书,是研读。
第三,作为父亲的曾麟书,承担下来了外债,体现了作为父亲在孩子失意时的担当。曾麟书是个伟大的父亲!
最后,用两句话总结一下我此时此刻的感受:1、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中强大。2、善于真正地自省,才是人生的必修课。
曾老师的点评
青枝书友虽说未读完本书,但是我还是看到一个用心读书的女子。下午群里贴出来的关于曾国藩兄弟子女姓名及生卒年月和相应几个皇帝的在位时间表就是她整理的。“每读一封家书,首先看一下书写时间,对照一下时间表,了解曾国藩是在什么处境中写的这份家书,然后再去仔细研读家书的内容。”这方法虽然慢,但是很管用。
另外特别值得提倡和学习的是,青枝遇到不了解的生字词,都要一一查阅,做笔记。这一点很棒。记得以前我看《资治通鉴》,也用了这个方法。开始的时候,读的很慢,生字词记得也蛮多。当读到中途,障碍就越来越少;读到后来,基本可以不用动笔墨了。这是阅读艰深经典的绝佳方法。
青枝书友的笔记的精华部分,是对她所认为的曾国藩家书中的经典言论的吸收和思考,难能可贵的是,几乎都和自身和时代联系起来,有继承,又有创新。
关于曾读书的言论,肯定之后,加上了自己的经验:要做笔记。
关于读书的兴趣的问题,青枝指出,在恒之前,还是要先广博地涉猎,在发现自己的兴趣之后专注一个领域,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关于曾对家人的诚惶诚恐的谦卑劲,青枝反省自身,我们都把礼貌和好心送给了陌生人,却对身边最爱自己的人忽略冷漠。这不仅仅是青枝,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应好好考虑的。
关于写家书时候的认真劲,青枝说,从前慢,家书也很讲究。如今在高速信息时代,如何进行有效有意义的交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说到这里,我也希望,我们的时光社,每一次读书活动或者主题讨论,也应该是精致的交流——不在快,而在精。思想的交流,知识的沟通,灵魂的交融,都在慢慢中进行,岁月安好,静水流深。
【时光社】08 皮皮锌笔记+领读人曾老师点评
皮皮锌书友:
阅读背景:
Ø 曾国藩是谁?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白衣出身,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经多年鏖战攻灭太平天国。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曾国藩本人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建设的开拓者。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一生勤学善思、克己修身、身体力行,是通过不断自我完善以达成个人成就的不二典范。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段节选自网络)
Ø 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曾国藩?
(最直接的原因:写了书并流传了下来……哈哈好吧我皮了一下……)
一、曾国藩着实是个伟大的人,不仅做出过足以影响历史的贡献,更难得德行贵重,值得世人钦佩、效仿。
二、曾国藩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记录自己的一生所得,并流传至今。使世人可以通过钻研作品去学习、效仿。
三、不同于其他国学作品,通篇都是提炼总结好了的结论性的艰深难解的“道”、“理”,曾国藩流传下来的大量日记、家书,由于不是学术作品,所以不仅有记录、讲述经世道理的部分,还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他得出道理、甚至践行道理的过程。因此参考、学习价值更高。
四、曾国藩在作品中也坦诚记录了自身的不足,以及与自身不足反复斗争的坎坷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千古第一完人”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经历自我斗争时的意志不坚定、挣扎、挫败等。这使得研读他的作品,就好比去探索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我完善变成伟人的过程,能带给每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成长的读者一些正面激励。
Ø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这本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合辑。
我读的版本是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6年出版的版本,全书据书信主体内容分为“修身”、“治学”、“齐家”、“为政”、“处世”、“治军”、“用人”、“师友”、“理财”和“养生”十个部分。按内容排版也有好处,但因为打乱了作品本身的时间顺序,所以在读到部分内容时会因缺失前后时间线而不明所以,加上部分注释稍嫌主观,所以我不太喜欢这个版本。至于选篇方面,我对曾的作品没有大量阅读基础,不敢妄评。
治学篇的第一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有提及《曾国藩家书》的起源及存因:“予生平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留存,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曾国藩写家书的初衷,是因“长兄如父”,要借家书代父分担履行教育弟弟的职责。我以为这段话后半部分同样重要:想必正是因为他对书信装订、保存的要求,才使书信得以流传至今,供后世大众阅读、学习。精神、文化因其抽象性,在传承过程中可能相对更容易遗失,因此精准表达、记录、刻意保存或许是降低遗失概率的不二方法。举个例子,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光要言传身教,还要把有价值的理念记录下来,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所有能够被后代接受的信息载体,并嘱咐子女甚至子女的后代妥善保存、传承。
我在读《唐明浩点评曾国藩日记》时,查阅到一篇《曾国藩年表》(《年表》摘自网络,附在文末),认为读这本书时仍有参阅意义。书中每一篇文都有注明时间,对照《年表》参考其生平、年龄、阅历、资历,作为阅读背景,或许对笔者当时的所言所书能有更深刻、准确的理解。
《曾国藩家书》里值得研讨、学习的内容很丰富,不仅包含作者直接书写表达出的观点、道理,也包含了通过作品可以推断出的作者本人的特质。我对后者更感兴趣,所以借此文尝试从已读的篇章里思考、分析曾国藩本人的人物特点。
曾国藩一切成就的起源,我认为都要归功于“益友”,正如他自己所说,“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志”,众多益友无异于他成年后自我成长的“开蒙导师”,他在“修身”路上所付出的终生努力,也少不得是因为这一干朋友的相互激励与督促。他学习、效仿朋友们的长处,同他们交流学术、为人、为官的观点,既开拓眼界、增长学识,也在朋友们的督促和帮助下不断完善自己。我想,他的所思、所想、所行也是在交流沟通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并赢得了朋友们的认可和赞许,而这也应该是他事业的铺垫吧。也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人脉”、“圈子”效应了。《唐明浩点评曾国藩日记》中就有提及,曾虽然夜不出门,但他规定自己白天要去主动去拜访友人,以去自己“倨傲”的毛病。(所以打卡机这种东西是谁发明的?人家古人虽然车马不便,但上班时间也可以去串门学习多爽。)
而从结交益友这一点,又可发散出曾国藩的许多过人之处。
曾国藩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家书》中有大量篇幅都是在赞誉朋友:哪位朋友在哪些方面比较杰出,值得他或者家人学习。一个能够发现别人优点并积极学习的人,也必定是个谦逊的的人;因为谦逊,所以在友人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时,能虚心接纳;虚心接纳意见和效仿学习他人优点,验证了他是个十分受教的人。此外,能将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得积极主动与朋友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在知识上做到互通有无,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头脑风暴”和“一群人往往比一个人走得更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付诸实践,有极强的行动力。好友修身、做日课、练诗文,他认可这件事情,就立即付出实际行动、积极效仿。这些好的习惯经验,不仅自己践行,还不厌其烦书写、分享给家人,有意识把教育弟妹揽为自己职责,主动承担责任。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恒”了,不懈地、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积极进取。“恒”却并非仅来源于他自身,而要回归到最初提到的朋友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激励。
以上各点是较表层的现象,比较容易看出。细想一层,不难发现曾国藩是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从家书看,大多书信内容,可以说都是有“干货知识点”的,除了朋友处习得,应该大部分出自他自身的所思、所得。其次,他的“日课”内容绝非东施效颦,是建立在一定逻辑关系之上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是一个真正做到“思”与“学”相长相成的人,这可能也是他能把所学变成实践的基础吧。
此外总结了一些“八卦”消息,觉得有些有趣,写下来大家一起乐一乐。
曾国藩中科举是28岁,30岁上才开始做日课,32岁财政还是负数。所以被“出名要趁早”或者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的我们,也不要压力太大了。
曾国藩在“孝悌”上是很重视的,因此念叨起家人来,就颇婆妈了……哈哈,这是我皮一下的意见。其实不是坏事,身为一国重臣日理万机,还能对父母兄弟的生活小事都事事上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以理解为是对家人的“有道理的爱的碎碎念”吧。
还有,如果说曾国藩“修身”这一课的老师是“益友”,那么教材我觉得应该是《大学》。也因此引起了我对《大学》的兴趣,打算认真读一读。
推崇曾国藩的人挺多的,毛泽东应该是他的头号大粉丝。他提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为八项注意)就是从曾国藩的“爱民歌”中得以启发。曾国藩曾教导弟弟:“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毛主席也曾为锻炼意志到市井读书,就不知道和这个有没有关系了。
最后,曾国藩的良师益友众多,为什么众多“益友”中没一个有他的成就呢?这个问题,可能要对其所处时期的清史有更多的研读才能得出一二结论。我有个不成熟的小推断:自我完善是从普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从卓越到伟大的必经之路,一个将自我完善做到极致的人,一定是优秀的,大概率是卓越的,但要成为伟大,恐怕还必须依靠时势造英雄吧。
曾老师点评
皮皮锌书友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典范。
首先,她全方位关照,看过唐明浩的一些关于曾国藩的著作,对于那一段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仔细研读“曾国藩年表”,然后对照家书的书写时间,推知当时曾国藩写信时候的心境,这样对于家书的理解又较常人为深。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就是要广博,一定不要囿于一个作者一本书籍。我们应该选一本作为重心,然后辅以它书,这样才能兼收并蓄,去伪存真,获得真知。
然后,她善于通过表象看到本质。我们看《曾国藩家书》,一般会被一些具体的言论吸引,然后选取自己喜欢的来吸收。但是皮皮锌却不这样,她超越常人思维,把思维的深度延伸到本质:是什么让曾国藩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她得出,这一切均归功于“益友”——“他学习、效仿朋友们的长处,同他们交流学术、为人、为官的观点,既开拓眼界、增长学识,也在朋友们的督促和帮助下不断完善自己。我想,他的所思、所想、所行也是在交流沟通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并赢得了朋友们的认可和赞许,而这也应该是他事业的铺垫吧”。
在笔记末尾,皮皮锌感慨到:“自我完善是从普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从卓越到伟大的必经之路,一个将自我完善做到极致的人,一定是优秀的,大概率是卓越的,但要成为伟大,恐怕还必须依靠时势造英雄吧。”我很赞同她的看法,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我们绝不会甘于平庸,那么怎么办呢?我们要通过象曾国藩那样的自我完善,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提升学业境界和思想境界,达到优秀,甚至卓越,也许还有可能伟大!
皮皮锌说曾国藩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我倒是觉得皮皮锌更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这也许是我从她这次笔记中学到的最有用的一点吧。
【时光社】09 杨杨笔记+领读人曾老师点评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中国近代伟大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平定太平天国,挽晚清之狂澜于未倒,功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属晚清中兴名臣,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家书》是曾老与家人往来的书信编辑而成,可以说是属于最私密的事情之一。而且以一家之长对骨血至亲更是待之以真以诚,规劝教导循循善诱。一位智慧老者,半生宦海沉浮,在卧虎藏龙、风起云涌的世间顶端——朝廷,且在满族执政时位居列侯,最终又能功成身退。这样一位混迹在人世顶端的智慧老者对于后辈子孙的规劝教导,值得我们一读,并从中学习受益。
曾老虽为朝廷重臣,一家之主在家族私人信笺中一样谦虚庄敬,不以身份压人,反倒自揭其短,告诫子弟不可犯同样的错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这点甚是难得。
信中曾老说世人读书当重两事:一 进德、二 修业。盖德为人之本,人之一生以自身品行行走天下,生活一生,不可不重,亦不能离。业为现世功业,既生而为人,属万灵之长,当为世间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方不枉得生人间一场,而且这关乎在世所需衣食住行等生活所必需者,无法避免。
读书人还亦当重三点:一 有志、二 有识、三 有恒。志者 心之所向,知心所向则明其所当行。识者 心之所明,心有所明则方知如何行。恒者 心之所续,水滴石穿,磨杵成针世间看似不可能之事都以恒之功而成。平常事物亦如是,凡有所成都是点滴累积,不可一蹴而就。
亦提倡明强,非明智强大不足以应付世间苦难,又喻强自明出。自修处当求强,胜人处不可求强,进退得宜,刚柔并济。
更是提倡多观人强处,学人长处,不可骄傲自大,当谦虚庄敬,多与良师益友切磋,得益匪浅。一人之力终是有限,纵是天纵横才亦有短板,需他人提点改进。
曾老不算什么天纵之才,总以愚拙自喻。一生唯勤唯勉,谦虚谨慎,守志有恒,有错必改,这几个字得以从布衣位极人臣,功成身退而流芳百世。
几字读来容易,知者少,明者更少,能行者更是少之又少。能行者皆属人中龙凤,更何况一生奉行,前途无量。
愿诸君共勉。
题外话:我只读了这本书的四分之一,完全不是因为自己时间不够,太过繁忙。而是因为自己的懒惰与拖延,甚至快到期限也不知紧迫,完全没自知之明。更何况还是读勤勉有恒的曾老书信编辑的书,就像是明明有病在身,有药在手却不服,愚蠢可笑至极。惭愧!
历史上多的是功高盖主的英雄,但是能象曾国藩这样善终的少之又少。推论起来,一方面来自曾国藩的忠诚;另一方面,就在于他的低调,谨慎。正如扬扬书评所说:“老不算什么天纵之才,总以愚拙自喻。一生唯勤唯勉,谦虚谨慎,守志有恒,有错必改,这几个字得以从布衣位极人臣,功成身退而流芳百世。”
【时光社】本期领读人 曾老师 书评
《曾国藩家书》关于治学,关涉似不多。这写一封写给儿子曾纪泽的,算是比较系统地说了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字读书法。这与现代语文之“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倡导相近。
“看”和“读”,曾国藩的意思,看,就是去广泛阅读,所谓泛读是也。而读,就是精细研读,所谓精读是也。曾国藩深谙读书之道,并且用形象出之,他把泛读比作生意人出外贸易,多多获利为其目的。把精读比作在家谨慎地守财,不轻易让财产流失为其目的。这个类比,可以看到,泛读的作用就是多多向外攫取知识,但是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还需要精读的功夫。下面一个比喻就更形象,估计和他带兵打仗习惯了,所以把泛读比作攻城略地,把精读比作深沟坚垒,一外一内,一攻一守。泛读是“日知其所亡”,精读则是“无忘所能”。亡通假无,每天学习自己未曾涉足的知识,这是泛读;不要忘记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这是精读。
联系我的教学实践,每天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或者偶尔进图书馆饱览图书,则是泛读;一篇《前赤壁赋》,前前后后讲了一周,然后每一个人必须成诵,这是精读。
只泛读,则必失之于粗疏淫滥;只精读,则必失之于眼界窄小。必须二者结合,方为读书之道也。
曾国藩所谓“写”者,应该是书写的意思。而现代所谓“听说读写”之“写”,应该是指的“写作”。可见,书写之于现代语文,缺席了很长时间,加之电脑打字的普及,又加快了人们提笔忘字的速度。放眼如今之学子,把字写得规范的有几?写得漂亮的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因为所谓的国学热,也曾一度让学校的开设了书法课,可是作为摆设的居多。一因学校老师自身写得好的都不多,二因似乎写字与升学干系不大。在一切以升学率为第一要务的思想指引下,谁还真的重视写字?三因要把字写好,必从楷书入手,一笔一划均需到位,耗时是肯定的,而以如今学子之学科作业而言,能潦草应付已属不易,遑顾其字之漂亮与否!
而对于作文而言,曾国藩主张各体均要涉猎,不管是四书文,试帖诗,律赋,古体诗,今体诗,古文,骈体文都要试试。少年人,不要怕被讥笑。这对于如今的语文教育,也是极为中肯的建议。以高考作文为例,虽则要求“文体自选”,但却在尾巴上加一个“诗歌除外”。而老师们为了稳妥起见,常告诫学生们最好是写四平八稳的议论文为妙,竟研究出所谓“套路”,妥妥一个“新八股”,何其哀哉!而平时的作文训练,又有几个老师敢于教大家写小说戏剧,写童话寓言?
读《曾国藩家书》之读书治学法,余有感焉:不管时代发展到何时,基本的读书法,还是那几个字,看、读、写、作。于如今之语文师者,常惑于琳琅满目花样翻新的教学改革,至此方悟,读书治学,直追其本原可也!可不慎哉?
——曾光2019/1/6
【时光社】社长 踞坐风尘 书评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
读书致用,从这个角度进入曾氏家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再进一步,大抵人生真正的事业建立,正是在四十不惑前后开始,到五十知天命之际,达到一定程度的建立成功。而后是努力稳定,直至生命凋零而功业犹在,庶几可以说不负人生。
一般观察人事,我们有三种角度:
批评角度:见恶不见善。
学习角度:见善不见恶。
批判角度:见善亦见恶。
我们所努力追求的,当然是第三种角度。但是从用的角度而言,我们则主要取第二种角度。就是说,对于曾国藩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我们重点还是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其次才是批判的反思,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落后价值取可用精神。至于批评角度,主要是搞历史对比研究的人士的重点,作为我们学习致用为主者而言,不妨可以略过。
家书者,和家人的通信往来也。作为家书能够流传于世,当然要有它普遍价值的一面,这一面,就在于曾氏家书中对于兄弟子侄的循循善诱,悉心培养。善诱是思维引导,培养是方法指导。这都是很实用的东西,这就构成了这部家书虽是一姓私文,却具有普及价值的地方。
宏观的看曾国藩这个人,还得借助他的一生挚友欧阳兆熊的一段笔记。欧阳兆熊的文集《小窗春呓》中,有一篇题为《一生三变》的文章,文中说:
“文正一生凡三变……其学问初为翰林词赋,既与唐镜海太常游,究心儒先语录。后又为六书之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在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至出而办理团练军务,又变而申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咸丰七年,在江西军中丁外艰,闻讣奏报后,即奔丧回籍,朝议颇不为然。左恪靖在骆文忠幕中,肆口诋毁,一时哗然和之,文正亦内疚于心,得不寐之疾。予荐曹镜初诊之,言其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盖欲以黄老讽之也……此次出山后,一以柔道行之,以至成此巨功,毫无沾沾自喜之色。”
细玩这篇文章,所谓一生凡三变,指的是从辞赋之学变为程朱之学,此为第一变;再从程朱之学变为申韩之学即法家,此为第二变;后从申韩之学变为黄老之学即道家,此为第三变。欧阳拈出的这三变,真可谓对曾氏生平轨迹的一个既简练又深刻而准确的概括(以上引唐浩明先生语)。
微观的看曾氏的一生三变:一变儒家,理学带给曾氏的修身工夫,实际上为其未来出山办团练奠定了自我榜样的基础。二变为法家,曾氏由于严苛僵硬的法术思想吃了不少苦头,但这又为其未来的二次出山做好了准备。三变为道家,这一变有个道理,不是说曾氏从此就自然从容,完全道家化了,而是说他通过二次出山前的反思,完全融会贯通了三家思想,出入无际,得建功勋。
须知曾氏主导的是政军大事,政治必以儒家为其表,军事则以法家为其里,衔接融合二者的,正是道家的顺势而为思想。
儒家阶段,从一个普通的角度观察曾国藩,这不是圣人,而是和你我一样的世俗之人。早期儒家阶段的曾国藩也曾经花街柳巷,年少轻狂。他曾经爱上一个妓女,与之缠绵悱恻,并戏题赠一联相送:“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处销魂。”斯人风流,于此可见一斑。后来结识唐鉴和倭仁二位理学大家,进入儒家理学阶段,曾氏开始立志守恒,修身齐家。
法家阶段,曾氏吃亏不少,兵败之际,自杀堕水,被身边人强救而起。此一阶段,由于强行法家之术,曾氏与身边同僚关系相处相当糟糕,不过治军倒是不错,此是法术的优势处所在。法家阶段曾氏最大的败笔,是与江西官场的决裂,几乎灰头土脸借口丁忧而归家。政治军事,都陷于极大的低潮时期。此是曾氏一生最大的痛点,无论是其主观立场,亦或我们旁观者的立场,都不免为之叹息。然而屡败屡战,持之以恒的曾氏“挺经”之学,“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也正是成于这个时期。
道家阶段,曾氏通过蛰伏故居的深刻反省,悟透三家要害,大人虎变,乍再出山,果然不同凡响。此后一路风尘,指导兄弟子侄,弥合旧有嫌隙,历经艰险,最终带领湘军,消灭了太平天国。世传曾氏所谓的“冰鉴”之术,大抵完善于这个时期。一整套的相人之面,知人之术,知人识人培养人,对于曾氏的后半生功业建立,帮助巨大。
纵观曾氏一生,我们可以用他家书中反复出现过的十二个字对其进行总结,即:“进德修业”,“有志有恒”,“抱残守缺”。
进德修业:进德是不断完善自身德行,每日坚持学习读书不断;修业是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学到的东西事上练,拿实践真工夫说话。
有志有恒:有志是立常志,不要常立志,立下一个志向常进不退,不要三天两头改志;有恒是持之以恒,屡败屡战而依然坚韧不拔,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扎硬寨,打死仗。
抱残守缺:抱残是“忍字诀”,任何事情承认不完美,接受不完美;守缺是“悔字诀”,“花未全开月未圆”,主动追求一点缺憾遗憾,绝不事事占上风,好处全归己。
这十二个字,堪算是曾氏一生功名事业的秘诀所在。说穿了,其实没什么了不起。
重点在于人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去实践去实行。而我们许多人所以聪明犹在曾氏之上,机会犹比曾氏还多,偏偏却没有干出什么成绩的主要原因,无非在于这十二个字不全,或者字全了行不全,没有完全奉行到底而已。这是我们读曾氏家书最要反思的地方。
读了,反思了,然后对于家书中好的观念理念,坚持不懈的去实践了,就算是没有白读这本书了。
2019-1-12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