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里,麦子黄,公社社员收割忙。”“麦黄季节,龙口夺食。”……
耳熟能详的歌谣和故事,伴随我成长了近四十年。小时候,我们最难过的就是夏季割麦打场了。父母亲起早贪黑去割麦,扔下我们姊妹几个,在家害怕得发抖,有时夜深了,还不见父母回还,我们饿得呱呱叫,哭得没力气了,东倒西歪睡着了。父母回家做好饭,我们已经没力气吃了。那时,我真不明白,为啥麦黄季节,大人们这么忙碌,究竟为了啥?
1983年,我们这儿开始实行包产到户。那年,我兄长病故了。家里承包了23亩土地,种了2亩玉米,21亩小麦。那年,我12岁,懂事了。父亲领着我14岁和16岁的两个姐姐,起早贪黑,去割麦子。有一天,晚上刮风,父亲和姐姐硬是没睡觉,割完了2亩地的麦子。现在想想,14岁和16岁是个啥概念,可能还不会玩耍呢!居然成了我家的主要劳力,和小伙子有一拼。
我和妹妹,也不会闲着 我放牛,妹妹放羊。下班后,还要烧开水,准备饭菜。我放牛时,还要接麦腰子捆麦子。那年,我家的麦子整整割了20天。站在田埂上,看到金黄色的麦浪翻滚,我不是喜悦,而是忧愁。
从那年开始,我体验到农民的艰辛以及生活的不易。虽然那年以后,小麦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但人工收割,效率还非常低下。虽然,电视上我们也经常见到大型农场里有联合收割机,但还在电视里,我们这儿还未曾见到。
每到麦黄季节,我心中那个愁啊,无以复加。割麦子,要早起,我们一般5点钟起床,提上开水和馍馍,早早下地。一人一垅,等到8点多时,我们已割倒一大片。到十点是不能再割了,天太热,麦粒会掉的。于是乎,割麦的人,便回家做饭,磨刀,休息。下午,五点多吃过饭后 ,就有上地了。烈日下,酷暑难耐,真可谓“脚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汗流浃背,丝毫不夸张。大概到晚上八点多,太阳倒偏时,人也精神了,效率也高了。晚上收工,家家户户都在十点以后。刚大包的那几年,小麦种植面积大,农村人的辛苦,无以复加,而我,亲力亲为,见证过,体验过。
后来,棉花成了支柱产业,麦子少种或不种,感觉不那么艰难了,但收麦子的程序没有变,依然那样。
2010年以后,外地的收割机来了,本地人都用起了收割机,我却已脱离了土地,没有体验到收割的喜悦。
今年,我到岳父家避暑,碰巧岳父雇佣收割机收麦子,我有机会亲睹。2亩地的麦子,不到20分钟,就收完了。小麦粒倒在门上,很干净,晒了一天,用筛选机就筛干净了。我真真切切体验到了生产工具的重要性,也不再为麦黄而发愁了。
现在,农民在土地上耕种,再也不为劳力而愁了。生产工具先进了,生产力提高了,老百姓有盼头了!
这就是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