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称富人,多称陶朱猗顿之富。陶朱公,是范蠡的别号,世人多说他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带西施泛舟江上,此为民间野史,不足采信。
当时吴越交恶,连年混战。吴王阖閭听说越王勾践的老爹允常挂了,于是带领吴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的实力比较弱,只好采用心理战。让一批批的死囚轮番跑到阵前抹脖子,几百上千的人在那边无缘无故自杀,脑补下场面"红雪飞满天",把吴国的军队直接吓得呆若木鸡,越兵再冲杀过去,一箭刚好射中阖閭,吴兵大败。这箭估计是有毒或者射中要害,阖閭重伤将死,把儿子夫差叫来交代后事:"别忘了给你爹报仇呀。"夫差说:"老爹您放心走,儿子会给您报仇的。"阖閭死后,夫差整天和伍子胥和伯嚭整顿军马,想要报仇。
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正厉兵秣马,准备先发制人。范蠡劝他说:"不可。我听说兵者凶器也,战争是背逆德行,争夺是行事最下等的。阴谋逆德,爱用凶器,上天所不护佑。”越王说:“吾决心已定。”遂发兵攻吴,吴王听到探报,发精兵击越,大败越王勾践。越王仅剩五千人守会稽,吴王追击并包围了他,越国到了灭国的边缘。勾践对范蠡说:"不听你的劝告,这下要亡国了。"范蠡说:"目前只能卑词厚币,用美女宝器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文种带着金银珠宝通过伯嚭说服了吴王,不灭越国,但是越国需要称臣纳贡。伍子胥认为越王很刚毅,范蠡和文种军事和治国能力很强,早晚越国还会成吴国后患。但是夫差已经被美女蒙住了双眼,答应放越国一马。范蠡谈的"兵者凶器战者逆德"这句话,说明他懂得道家的清静无为。历史上强者不耀兵,用兵之后血流成河,孤寡盈路,人民嗟叹,并非不能取胜,而是取胜以后如何善后。所以圣人说,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军纪和出兵动机良好的军队,最后才可取胜。所以孙子兵法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与之死。又说上下同欲者胜。军纪不良,作风暴乱鱼肉百姓者虽取得短暂胜利,最后难免灭亡,如黄巢、石虎之流。
越王回国后卧薪尝胆,折节下贤,抚贫问寡,身自砥砺,与百姓同劳。勾践欲使范蠡统领国政,范蠡说:“领兵打仗,攻守战取,文种不如我;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范蠡不如文种。”因此勾践把国政都交给文种打理,国家实力在慢慢恢复。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范蠡知道自己的长短处,出于公允的心态推荐文种主政越国,这等胸襟和情怀人所罕及。符合"后其身则身先"的道理。
过了几年,吴王将讨伐齐国。伍子胥进谏说:“不可。我听说勾践不吃山珍海味,和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家祸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廯疥之疾。王应先灭越再攻齐。”吴王不听,攻打齐国取得大胜,派人责怪伍子胥。子胥说:"王不要高兴太早,如果不把越王处理掉,三年后吴国就成废墟了。"太宰伯嚭趁机中伤子胥曰:“伍员看上去相貌忠厚老实,其实为人残忍,能不顾父兄死活的人怎么会眷恋君王?"吴王派人赐子胥剑,令他自杀。子胥大笑说:“我辅佐你父亲称霸,又立你为王。你当时要分一半国土给我,我都不接受,我怎么可能反叛呢?现在听信谗言杀我,把我眼睛挂在东门上,我要看到越兵攻进都城。"勾践对范蠡说:"伍子胥已死,吴国到处都是拍马屁的人当政,能派兵攻打吗?"范蠡说:"还没到时候。"明年春,吴王夫差带领精兵去黄池和诸侯会盟,只剩老弱病残和太子留守。勾践问范蠡说:"现在可以吗?"范蠡说:"现在正是时候。"遂发兵击败吴国,此时吴国越国战争力量发生改变,吴国精锐都死在对齐晋作战的战场上,所以吴国开始敌不过越国。过了四年,越王勾践把夫差围困在姑苏。夫差派人请降,越王勾践看到夫差使臣哭哭啼啼的样子十分不忍心,想保存吴国。范蠡说:"当年君王受困会稽,上天把越赐给吴国而吴国不取。现天帝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不能逆天呀。而且君王谋划二十二年才成功,怎么可以随便放弃?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于是不肯和夫差讲和,夫差自杀前说:"我死后用丝巾盖脸,在地下无面目见伍子胥。"夫差总算比那些至死不悟的人强太多,临死才明白被勾践算计,被伯嚭出卖。勾践厚葬了夫差,同时也把吴国内奸伯嚭处死,因其处于高位而贪赂卖主。越国灭了吴国后,也成为一代霸主。
周王封勾践为伯,比原来的侯的级别高了,也有专征之权。越兵耀武于江淮之间,称为霸王。范蠡知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写信给勾践准备告辞。勾践虚伪的回复:"正准备和你分疆裂土共享富贵,你要是想逃走,我就杀掉你。"范蠡明白勾践的真实用意,说:"王自有他的命令,范蠡自有主张。"收拾好金银细软,携带家眷家丁从海上逃走了。走前写信给大夫文种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王相貌长脖子鸟嘴形,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你为何不辞职逃走?”文种看见书信,犹豫不决,称病不朝。有人在勾践面前说文种想作乱,越王于是赐文种自杀:“你教我伐吴七大方略,我只用了三招就吞并吴国。还有四种谋略在你手上,你到地下跟随先王再试试看。”文种也和伍子胥一样自杀了。范蠡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勾践回信的真实意图就是你太厉害了,我很怕你,你逃走我就不杀你。道德经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古人很惧怕满盈。范蠡识时务保全了性命,文种舍不得富贵就丧身。
范蠡顺海泛舟到了齐国,改变姓名,自称鸱夷子皮,于海边靠养殖为生,没多久就成富翁。齐国听说他很贤能,用他为宰相。范蠡喟然长叹说:“在家则成富翁,当官则出将入相。作为平头百姓能混到这样已经是极限了。长居高位不怎么好。”于是放弃相印,散尽家财跑到陶地。他认为陶地交通便利,可以交易货物,和目前经商一样,挣点利润。没多久家资巨万,史称陶朱公。
范蠡二儿子在楚地杀人,他令小儿子带千金前往救人。大儿子认为范蠡看不起他,这么重大事情没让自己去而让小弟去,闹着说如果不让他去办理事物就自杀。范蠡夫人说“现在小儿子去未必救活二儿子,大儿子就先自杀死掉了”。陶朱公无奈只好派大儿子出马,写了书信给以前的老朋友庄生。并且告诫大儿子:"去了把黄金交给庄生,听他安排,不要惹事。"到了楚国,发现庄生家居贫寒。大儿子把黄金书信交庄生,私自留下来又结交楚地的贵人。庄生虽然贫困,但是为人廉洁忠信,从楚王以下的人都尊重他,他并非要收金子,而是准备等事情办好后再还给陶朱公。庄生于是见楚王,说最近天相不利楚,应该赦免些罪犯,楚王同意,派人封三钱之府。楚贵人对范蠡大儿子说,看来国家要赦免罪犯。长子不懂得是庄生起的作用,认为既然都快大赦,不能白白扔掉千两黄金。于是登门索回黄金,自以为得计。庄生大怒,没想到老朋友这么快过河拆桥。于是又进去告诉楚王:"坊间都传闻大王收了陶朱公儿子的钱才下赦免令,这样的谣言不堪入耳。"于是楚王命令先杀了陶朱公次子,再下赦令。长子于是只得带着弟弟的棺木尸首回家。
到了乡里,亲朋好友嚎啕大哭,唯独陶朱公发笑。说:“我知道长子一去,次子肯定没命,他并非不爱弟弟,只是他少年时候跟我吃过苦头,见谋生困难,不忍心放弃重财。像少子出生就锦衣玉食,驱狗逐兔,哪里知道钱财从何而来,所以扔钱如粪土。自从大儿子出发,我每天都在等着二儿子的灵柩”。俗语说:知子莫如父,纨绔子弟多数不懂世事艰难,像沙特王子一点也不操心钱财来源,但是在花钱救人的时候短处却是一大长处;而勤俭节约之人多难轻散其财。范蠡不仅懂得儿子的优劣,而且深谙人心。但是如欧阳修《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英雄也是凡人,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陶朱公也因此失去二儿子。
范蠡三次迁移,都成名于天下。军事和经商才能在当时出类拔萃,对人物的感知和认识能力都十分杰出。后代的人多数都只知道他和西施的艳事,却不了解他的才干和对当时诸侯国的影响,甚为可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