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疑惑,就是孩子明明在幼儿园里很听话,既能自己吃饭,也会穿鞋子。可是,一放学回到家,就好像是恢复了“出厂设置”一样,什么都不会。
做事之前先喊妈,各种依赖、各种贱。只要你在家,孩子就像是一块“狗皮膏药”一样,甩都甩不掉。
从卧室到客厅,从客厅到厨房,甚至是你上个厕所,他也要在门口站着等你……简直就是一个小尾巴。这要是家里有太阳,我都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影子“现原形”了。
就这样还不够,除了每天的吃、喝、拉、撒、睡,动不动还得给你哭一场。
自从有了娃之后,我的耳根就没清净过。每天做梦都感觉有人在我耳边喊“妈妈”!
相信这样的情况每一个当妈的都是感同身受。
孩子见到娘,没事哭一场!到底是孩子不乖了,还是妈妈的溺爱呢?
小编认为,都不是。
孩子在有妈妈陪伴的时候,出现这种“不乖”的行为,是每一个家庭都会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
孩子正在长大
自我发展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6个月-2岁是个体化分离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心理和生理发育快速,甚至会让他们感觉有点焦虑和无所适从,他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
他们需要渐渐地适应离开母体后的生活。面对新鲜的社会,面对不同的人群,面对身边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孩子都需要用自己小小的身体去探索,去学习,去适应。
而在熟悉和探索的过程中,从母体与生俱来的信任感,让孩子需要更多来自于母亲的共情和理解。
所以,在有母亲陪伴的时候,孩子才会出现各种只粘着妈妈的举动,或是心情反复等行为。
像我最近就会发现女儿在一个人玩一会儿时,就会抬头确认一下我在不在。然后会突然无缘由的过来抱着你的胳膊或是在你脸上亲一下,再附上一句“妈妈我爱你”。
其实,每一次她的这种举动,都是在反复的确认妈妈是否在身边。这种来自于“妈妈在”的安全感,是其他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
他更爱你,也更加渴望得到你的爱
很多心理学家会用“依恋”这个词去形容妈妈与宝宝之间的情感关系。对于宝宝来讲,妈妈的存在更像是一个“安全岛”。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也提到过:“当妈妈不在身边时,孩子的表现更像是个天使。做父母的千万不要高兴得太早,这是因为孩子对他人不信任。所以才不会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记得,宝宝三岁生日时,我趁着她睡觉时出去为她选购生气礼物。路上回来因为堵车的原因,回来的有些晚了。于是,我就用微信语音跟她对话,告诉她“妈妈在回家的路上,但是路上出现了交通堵塞,所以可能要晚一些到家。”
女儿很乖巧地答应了。还回了一句“妈妈你慢点开车,我和姥姥在家等你,注意安全。”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在面对你时会出现“不乖”或是“胡闹”的行为时,你应该高兴才对。因为这说明,你在他心中的位置无人能及,是他最重要和最信任的人。
耐心一点,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责骂
对于孩子来说,想要被理解真的很难。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也不会用合适的语言去表达,往往就会被贴上“不听话”、“不懂事”的标签。
所以有时,面对孩子时,我们更需要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也只有你的爱,才是“治愈”孩子的良药。
他们确实干不了什么,但就是有本事让你什么都干不了
可能这就是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吧。
那种没有附加条件的爱;那种无比依赖、无比信任的爱;那种“烦人”的爱……
他们会突然间的给你一个亲吻、一个拥抱;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撒娇哭闹;会猝不及防的说一句“妈妈我爱你”;会让你觉得拥有了他,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仔细想想,孩子能够粘我们的时间真的没几年。
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他的背影越来越大,依赖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
倒不如趁现在,好好的享受这份“甜蜜的负担”吧!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