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了解到,没有孩子不乖这回事;当你意识到,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沟通;当你明白了,孩子“不乖”行为背后只是有未被满足的需求,你的关系之门、沟通之路将就此打开。
本文作者是一位被打开“沟通”任督二脉的P.E.T.讲师。让我们跟随她一起看见孩子,看见关系中的秘密。
因为从事亲子教育方面的工作,我接触到很多妈妈,有些是我的朋友,有些是听过我的课,也有些是专门找到我,她们会跟我说很多关于孩子的事,最后归结为一个问题:“我的孩子这样那样,我该怎么办?”
让我们先把该怎么办放到一边,一起去看看孩子的行为,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深信小巫老师的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沟通”。
同样一个行为,背后隐藏着千差万别的需求,比如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当妈妈能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和想法,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会发现有很多孩子是因为父母的陪伴时间不够,所以希望通过不去幼儿园来跟妈妈多待一些,还有的孩子是因为担心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或者担心没有小朋友跟他玩,也有的是担心没人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小猫小狗。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写过一篇关于我儿子不上幼儿园的文章,“剥洋葱”的过程前前后后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曲折,看到他不愿意去幼儿园从因为“我要在家做很多事”到“我想陪着妈妈”,再到“我担心妈妈的身体”,写的过程中我就止不住眼泪,从评论和反馈中也看到很多人感动到流泪。当我们放下心中的评判“你这个小孩怎么从小就厌学”,透过层层迷雾,看到的都是孩子渴求爱、充满爱的一颗心。
学过P.E.T.父母效能训练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在看到孩子拥有问题——孩子有情绪或者有需求时,我们家长能用到的就是辅助技巧,比如倾听。但究竟什么时候孩子是有情绪或者有需求的呢?是一定要孩子哭、生闷气或者害怕到发抖才叫有情绪吗?
“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沟通”,同样,“每一个行为之下都有情绪和需求”,想想我们成人,所有的行为不是都被七情六欲所左右吗?孩子也是人啊。
举个我们家的例子。就在昨晚,我忙着写新文章,儿子拿出毛线团开始布置“红外线”陷阱,不时地喊我“妈妈你来看看啊”,我一直应着声却不见我起身,他玩得不尽兴,开始和奶奶一起收毛线团,又喊我“妈妈来干活”,我答应着却连眼皮都没抬,这时只听小小的一声“嘭”,毛线断了,他把气往奶奶身上撒“谁让你把毛线团那头拽得这么紧,害我的毛线团断了!”
现在停一下,看看这个场景,如果没有看到我之前的描述,现在大家能看到的就是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奶奶好心帮他团毛线,他自己把毛线弄断了还怪别人!换到以前,一家人可能就该一拥而上说服教育讲道理了。
而现在,在一个P.E.T.讲师的家里,所有的成员长期耳濡目染,都看得出孩子在问题区了,知道孩子被情绪占领时,头脑是无法思考的,大家都不说话了。我把他揽到怀里:“你的毛线断了,你觉得是因为奶奶拽得太紧了,你很生气。”“哼!要是你配合的话我也不会缠得这么紧!”被共情后的孩子很快把矛头指向了我,我很欣慰。“嗯,你觉得是妈妈没配合你。”“是啊,我喊了你那么多遍!”“是啊,喊妈妈那么多遍妈妈还不来你着急了!”“是啊!”
被理解到了的孩子,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听起来很神奇,但是他已经走出问题区了,拉着我问:“妈妈你明天陪我去上钢琴课吗?”“当然了!”“太好啦!”
事情还没完,高兴有时也是种情绪,刚从愤怒中出来,就进入这个状态,似乎也在传递着什么,我等在那里。“妈妈,周三你能去接我吗?”“噢,可能不行,妈妈周三下班有点晚赶不上接你。”“那周四呢?”我知道周四也赶不上,话到嘴边又咽下,“你希望妈妈能去接你。”“你看你才有多少时间陪我啊,我想找你玩的时候你都不在。”我能感受到他的情绪,但不强烈,他几乎从不会像我小时候那样火山喷发般的发脾气,我想可能是因为每一缕小火苗都有机会像烟花般绽放,就不会堆积成火山了。
我们就这样轻声地聊着,“你想找妈妈玩,可是妈妈常常不在。”“是啊,周日你也不在。”他已经习惯了我每个周六都不在家,因为要上课。“周日妈妈也不在。”“我跟爸爸、奶奶一起去公园,看见我们班其他小朋友了,他们都是跟妈妈去的。”孩子说到这的时候,我在心里绘制了当时的画面,心里酸酸的。“嗯,妈妈没能陪着你去公园,你很想让妈妈陪。”“妈妈,你周日是去上课了吗?”“是啊。”“下个星期就不上了吧?”“不上了,妈妈每个月只有一次周日上课。”“那就好。”
次跟孩子聊完天,我都会反思,每次和宝爸宝妈们聊,也都会和他们一起探讨:孩子在透过行为传达什么,在沟通什么,告诉了我什么,我能做什么?
安心老师在文章里写到“没有孩子不乖这回事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被看见;也没有所谓的偏差行为,那是孩子爱的呼唤。”当我们看见了这份需求、这份呼唤,也就找到了一条心和心相连的通道,沟通才能在心与心的层面发生。
“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沟通”,只是这些行为被编了码,乔装打扮成孩子认为安全的方式,以言语和行动表达出来。作为孩子的养育者,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用心,因为此时关心则乱,而我们的心上已因成年累月的经历和经验而蒙上了灰尘,我们没有办法一时间把这些灰尘掸去。但我们可以学习一些方法,让自己在沟通尤其是倾听时,先把自己一拥而上的感受全部“挂”起来,全然的以“无我”的状态去感受孩子,这样才能联结上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行为和他们的感受息息相关,当感受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就会改变。
更多PET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 资讯13608090913
—— end ——
父母改进一小步
孩子成长一大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