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我发现父亲每天的农活都干不完。
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奈何农活太多了,每天计划要完成的活,都因为一天只有12个小时的时,12个小时再无法拉长,所以每天的计划,都会留下尾巴,无法顺利完成。
日积月累,那些未完成的农活就像滚雪球一样,堆叠在父亲的肩上,如同千斤重担,压弯了父亲的脊梁。
70年代还没有计划生育,或者说正在酝酿中,还没有岀台这套政策。
我的母亲,在那种没有限制生育的情况下,一连生了12个。
不过在我手上生的几个哥哥,带到三至五岁之间,先后夭折,最后剩下我们兄妹七个。
母亲除了生娃带娃,干家务活一边怀孕生病,一边哺乳,一边照看大一点的孩子中,受活罪似的勉强完成。
我的家乡冬茅坑,出了名的不好种地。为什么这样说呢?那就是因为农田普遍离村子较远,近村子的农田很少。
每人只能分到一两分地,而大部分的农田,都在离家四五里远的邻村。而且位置都不是汉心田,即向阳的田块,都是阴山深涧里的坑垅田。
这种坑垅田,山坎高,杂草多。田块小。最小的田块没一张桌面宽,这样的田块,往往因为泉水洞多,土质冷浆。
农活有得干,但土地贫瘠,加上阴寒湿冷,一天照不到两个小时的阳光,庄稼不喜欢生长,秋收时节,栽种下去的禾苗,收割时候,好像也没长什么个头。
割稻子的时候,用手能抓五十多蔸禾苗,一个人割半天稻子,也打不到50斤谷子。
面对收成和自己的劳动力,形成的巨大落差,父亲苦笑道:种这样的田,力气是被狗吃掉了。
父亲的心中,有了如何改造这种田块的计划。那就是彻底把阻挡阳光的灌木树丛全部砍光。让阴山排变成向阳坡。
改造田间面貌,把泉水开渠引流。摆脱这种,割禾刀子挂上了壁,就出现了锅里没米吃,如同搞集体,吃大锅饭的老现象。
看着一家老老小小,一天吃两餐,也只能清汤寡水的喝一点稀粥。母亲叹一口气说:这日子咋过呀?
而父亲安慰母亲说:等明年吧,希望今冬多下二个月的雪,明年我找到了治理冷浆少阳光田块的方法。一定不会像今年这样,出现这种情况。
然后父亲便开始东家进,西家出的借粮度饥荒了。
02
自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是当家做主了。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只不过,也有分配不匀的现象。同一个村子,有的人分到的田块比较好,也有的人分得的田块差。
因为我村里大部分的田块都是差田。能保持中等水平的田块,其实也不多,一类好田更是凤毛麟角。
我家分到的田,几乎都是偏远山区的差田。
碰上星期天或者寒暑假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也会到田里去帮父亲干农活。
父亲看到我们的支援,非常的高兴。
三个姐姐,分别担任拔秧和栽禾的工作。两个妹妹还小,还要母亲照料。
我和弟弟,铲除田塍坎上的杂草。
父亲教我们铲杂草,正确的姿势和方法。
比如我们用锄头铲草,不要站正面,身体必须站成侧身的方位。
和田塍正面对着干不行,两只脚也要分为长短脚,不能站成立正的姿势干活。这样的话,使不上劲不说,还容易摔倒。
父亲说: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干活习惯,必须用对方法。如此,便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方法不得当,干活要比别人辛苦一倍,活还干不好。
同样干一件活对比,别人轻轻松松就干下来了,如果你没有掌握好方法,一昧的蛮干,纵使勉强赶上了人家的进度,也冤屈了力气,实在是不可取的愚蠢行为。
父亲的话,让我们认识到了,就是干力气活,也有规律可寻。
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随便简单,必须虚心学习老一辈农民的方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农民。
春来秋去,寒来暑往,看不到父亲在家安闲的休息过一天。
父亲说:农活是季节性很强的一项庄稼活。必须牢牢的记住春争日,夏争时,这句谚语。
为了责任田不误农时,父亲便在秋冬季节,做好隔年的工作。不至于春耕时节,临时抱佛脚。
首先是犁地,父亲说七操金,八操银,意思是说赶在七月收成后,立刻把田块翻耕一遍。
这样一来,虫子便无法借助禾蔸寄生过冬。禾蔸根部,禾蔸茬,通过翻耕,埋进土层。沤过一冬之后,土质会变松软,禾蔸腐烂之后,就变成了稻田宝贵的肥料。
故有七月犁地如获金子,八月如获银子一样的说法。
犁完地之后,第二件大事就是做秋坎,做冬坎。
秋冬田坎上的草,锄下来,撒到田里,沤上一冬。腐草,腐叶是天然的有机肥,不仅田块不易板结,来年的土质将变得更加的松软,肥沃。
九口之家的生活,靠着父亲的盘算和勤奋,从刚开始的杂乱无章到现在井然有序的进行。
收成也从刚开始的不理想,到现在的丰收景象。
父亲看到生活有了眉目,有了奔头,肩上的千斤重担,总算有所回报,有所成效。心里不免长舒了一口气。
母亲看到家里的粮仓满了,收成好了,紧锁的眉头也舒展了。
有了粮食,母亲便开始用糯米磨粉,每到节日,或有客人来的时候。便用红薯拌着糯米粉做米果,煎油花果,千层糕等各类食品来吃。
随着子女逐渐长大,母亲也可以脱身去田里参加劳动,菜园侍弄菜苗,家里还养了鸡,鸭,鹅,兔,猪,等家禽牲畜。
山上的茶子,每年也能榨百十来斤茶油。
做汤圆,摊煎饼,用茶油来做。想吃鸡鸭鹅兔,自家养的方便。
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每到星期天或者节假日,大家从学校回家之后,母亲便在厨房里开始忙着做好吃的。
而父亲则会兴致勃勃给我们讲巜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巜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讲《增广贤文》,讲《三言两拍》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
当父亲讲到巜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时。我仿佛看银盘似的月亮中,嫦娥在广寒宫中寂寞的轻舞霓裳,吴刚爷爷,在月亮里面,一直砍着那株永远也砍不断的桂树。
星空满天,月色清凉。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勾起了我多少遐想和神往……
我非常钦佩父亲,父亲的脑海中,不知藏着多少奇妙动人的故事,有着多少永不枯竭的文学源泉。
有时,父亲也会拿起竹笛,吹一曲巜牡丹亭》,或者巜瓜子仁》,《红绣琴》,以及巜小扬州》,《离别的车站》等曲目。
悠扬的笛声,映着天上晶亮的星星。仿佛置身在如梦如幻的仙境世界之中。
爱上文学,爱上音乐。或许就是从童年,少年,月夜聆听父亲的故事,和竹笛声中开始的。
03
每当乡亲们,因为买卖农资物品,对方要求,打一张领条或者欠条,开一张发票的时候。总能听到乡亲们说着同一句话:说我是农民,是个只字不识的大老粗。
好像当农民就该是只字不识,就该是大老粗。这样才光荣似的。
父亲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一个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人的心灵才能充实,哪怕是种田,多学一些文化知识,才更有利于科学种田,才有底气面对生活。
父亲的童年其实是不幸的,五岁那年,爷爷死了,奶奶改嫁了,父亲跟着叔父生活,叔父勉强送他上了两年学,父亲那时读的是私塾先生教的老书,《幼学》和巜四言杂字》,便无钱再供父亲上学了。
父亲通过自学,凭借自己很好的记忆力。在父亲那个年代,按照当地乡亲们的评价,父亲的文化水平,至少达到了秀才以上的水平。
当农民也要当一个识文断字的农民,而不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这是父亲的心愿,他也达到了这个心愿。
并且以他的文化知识,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兄弟姐妹。虽是农民之家,却又书香之味。
04
生活的重担压在肩上,纵是有千斤重,可父亲从不气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当我们七姐妹一个个如羽翼丰满的小鸟,相继从父母的翅膀下飞向四面八方,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父亲也老了。
回首过去,父亲说:人生如同一年四季。
不经意间,便步入了人生的冬天。
以前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回过头来去看的时候,都不觉得苦了,更多的是留恋,是珍惜。
留恋以前的力气,留恋曾经能轻松完成的农活,现在无法顺利完成。
感叹岁月就在这弹指一挥间,就在这自己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之间过去了。
父亲老了,但衰老的父亲却从来不服老。
从未想过如何悠闲的养老,如何安心的享受老年生活。
父亲想的是如何不去增加儿女们的负担,自己的晚年时光,还能做一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
父亲从思想上,从行为上也没有想过要卸下重担。好像天经地义,就该自己负重前行,永远充当儿女们的顶梁柱。
由于父亲常年劳累,积劳成疾。加上平时有一些基础疾病,又舍不得就医,而落下了病根。69岁的父亲便早早的离开了人世,生前没有享到一天的清福。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对儿女们,爱得含蓄,爱得深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