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爸爸和两个小萌娃的对话。
我觉得视频里的孩子很可爱,爸爸也很不错,相信这是幸福的一家四口。
可是,之后网上一堆教育博主(其中不乏我喜欢的)的评价,让我深感震惊。
一位博主把这位爸爸的话一条一条罗列出来批驳。试问,有几个人的话经得起这么一条条批驳?真是吓死个人——如今做父母真的是高危行业,一不小心就被批判。当然, 这位爸爸的做法并不完美,但,也仅仅是不完美而已,并非“坏的教育”“毁人的教育”!
这让我不禁想到英国牛津大学商学院教授傅以赋 (Bent Flyvbjerg)做过的一项实验:
他请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和刚完成培训的医护人员分别完成心肺复苏任务,并录像。然后请初学者、有经验的专业医护人员和他们的老师观看视频,判断哪些人是有经验的,哪些人是初学者。
结果如下:
观看视频者 | 正确率 |
---|---|
有经验的专业医护人员 | 90% |
初学者 | 50% |
老师 | 33% |
结果是否出乎您的意料?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们的判断依据不一样。
有经验的专业医护人员依靠自己的直觉判断,他们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正确区分出哪些人是有经验的(正确率90%)。他们的直觉是一种融入了过去的经验,得到过无数次成功或失败的反馈,深入学习、反复实践获得的沉淀。
初学者或多或少只能靠猜测(正确率50%),五五开的准确率不足为奇。
他们的老师,判断的依据的是:是否遵循了他们教授的规则(正确率33%)。老师们有一个误区:把遵循规则的能力当作在真实情况下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批驳这位爸爸的博主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倾听孩子的感受,知道孩子被妈妈发泄情绪的痛苦,就足够了。旁观与事后复盘,当然可以提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我们不是亲历者,永远不可替他人做判断。
《琅琊榜》中,萧景睿质问梅长苏:你本是我最羡慕的江湖人士,为何要参与到夺嫡事件中来?梅长苏回答他:你不是我,不要替我做判断。当时的萧景睿无法理解梅长苏。

两年后,萧景睿知晓了自己的生世,经历了身份变化,才渐渐理解梅长苏的意思。他亲娘长公主问他:若是你与母亲易位而处,想必立刻就答应做冤案首告了吧?萧景睿说:孩儿与母亲是不同的两个人,不可能会有相同的想法。世间之事,多有两难之处,母亲的矛盾跟酸楚,孩儿又岂能不体谅。

此时的萧景睿已经完全明白,一个人不可能代替另一个人思考和感受。
愿我们都能像宽厚的萧景睿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