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时尚对话的第一段是由唐霜主持的法国时尚工会主席Pascal Morand,例外老板毛继鸿和新一代旅法中国设计师DAWEI的对话。
©️File404首先因为场子也算是我们IFM的主场了,第二也是真的觉得有必要说说自己的想法了,所以大早上起来还是唠叨一下了。
去年决定彻底结束自己品牌的操作,虽然还有一些库存样衣放下二手寄卖点,但其实,店里已经拖了三个月没有结账了。连催都不想的原因是,不愿意浪费生命在无意的人和事上面了!(毕竟我现在不依赖这个品牌生存了,而且后来吧衣服送与一个更数字化,效率化整合完好的二手平台Plum)都什么年代了,居然还有人拿东西不给钱,拖欠结款还扮演你大爷?别说还真有,它并不是单纯发生在独立设计师品牌成长初期的故事,而是一直存在于时尚工业领域的现象,淘宝店主去工厂下单也是赊账的。那么70后和千禧世代相比,谁的创业环境更好呢?结论是,他们赶上了好的时代,却要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了!
如果说上面是个引子,那么下面就一层层来剥洋葱。
十年不见,唐霜们,可好?
认识唐霜还是纸媒主宰世界的时代。年轻的唐小编在周末画报,踏进我们新天地二期斜对面自忠路屋里厢的涂鸦墙和鲜花装饰的自营店来邀约采访(那时的新天地三期还在盖,那时的Tony and Guys比我们的邻居,那时的二房东是流氓)。感谢唐霜帮我们写了文章,推广了品牌。(70后独立设计师的好时代,没有花过一分钱给媒体公关,不会做人的我,只给了媒体人最低七折的折扣,现在回想起来,估计媒体朋友那时的内心独白也有上万个草泥马,这里应该说声:感谢你们真的认可容忍了我臭屁多年),后来唐霜还买了我品牌的一张手造沙发,我也是大言不惭直接和家俊开价3000软妹。。。昨天和校友去了一个showroom,天真的老人问了年轻设计师一个问题,你们拍片子付费吗?被showroom老板“痛斥”你怎么净问奇怪的问题啊?(自己又是一滴汗)当然,这是一个商品社会,信息不对称使得许多刚出道的设计师根本不明白老一代设计师是如何省吃俭用利用资源的。我们时代的优势是资源整合,毫无竞争压力。你们的时代优势是更无拘无束的创意。我们时代的劣势是没有你们这么多的推广渠道,面临资金压力,你们时代的劣势是面对更多的初创品牌和更雄厚的资本竞争压力!间中插曲:不小心打翻了Coda showroom里一位中国设计师桌上的小花瓶,水流到桌角。设计师用的电脑,是几代前的MBP。通常你用心做一件事,就很难有钱再做另一件了。(当然摄影师朋友们不要以为我的意思是空手套白狼,对于摄影这回事,有需要有钱给我们都会给,给不起我们就自己拍,愿意无偿拍摄我们资源共享心怀感恩。)
圖片來源網絡 ©️Studio P.I.大概在2011年前后,我们那一代还坚持秀的越来越少,活明白的越来越多。当然还是很敬佩Uma Wang(王芝)这支孤军,在英伦研习社和毕业生夹击中鹤立鸡群的撑着本土原创这片天!虽然半隐居,媒体那些人和事儿也还是时不时在耳朵里。有些不知名的小编到处找攻关要赞助要打折券要白给,好像他/她要给你一条生路。而已经是主编的那些人反而是不好意思白拿的。纸媒最后的疯狂,挣扎与狂欢!还有一些呢,就此离开这个虚伪的圈子,远渡重洋,当然也有一些虽不甘这个命运,但最终还是留下来卡位,最后变成了自媒体时代的娱乐谈资(当KOL变成了IP,老去的颜值是墙内开花还是墙外开花就看你是不是放得开)。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微博时代的唐霜,粉丝有多少已经记不清。家俊在法国主编离开之后,执掌Numero中国。两人开了一家店,合作方居然还是我的学生、一位中日混血的设计师,世界就是这么小!
康纳仕北美当时的策略已经转向digital,有初代iPad的应该还记得,乔帮主在世的年代科技和时尚的结合还建立在互粉的superficial的浅层跨界,不过我的64g里那时充斥了各种时尚杂志的app,那时最有趣的应该是几个直接做的小众的e-Megazine。那时也是McQueen在欧洲大玩数字媒体,3D打印冲击时尚界和Nick Knight, Bjork,Lady Gaga一群狐朋狗党大玩视觉系的年代。记得是08-09年间,有个英国回到杭州的学时尚的独立撰稿人做了几期好像是e-magazine的杂志,但后来也就无疾而终。后来她涉猎了香港和杭州的设计师品牌集成店,还有自媒体,大约就是毒药在微博上最红的时期。(讲真、英雄怕早!)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那时并行的几种时尚媒体业态:毒舌这样在博客上自我包装的贵族时尚灵魂:唐霜,叶子,假装在纽约为代表的微博大V,和主流媒体的女魔头AW和CR。那时,媒体还在前排,Gigi年纪还小,细瘦的童工模特和无偿的助理设计实习生是众矢之的。纸媒在只有大牌给得起广告费的情况下还是受到高级和奢侈品公关的限制发文。那个年代,圣马丁海龟还是稀有产品,伦敦回来的L同鞋要写中国本土新势力,结果Chang魔头硬是要把金主搞的商业品牌加进这个单元(你也不得不佩服这位商人的灵媒嗅觉,只是有点早了)。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忽然有一天微信这个绿党就侵占了我们的生活,所有人变成了低头族。而时尚这片天也一日黑风(哥特风起)。微博被Jack Ma收购,从此网商掌握话语权,某宝商贩千军万马杀进微博。自命清高的时尚一族纷纷自愿退出(数字变现这个术语还没有形成,只有坚持留在那里清者自清的估计可以大把捞钱跨界),所以也就只加了家俊的微信,还有what’s app, FB啥的。顺便说一句,暗黑的年代之前FB可以在中国使用的时候,时尚推广的媒介,是利用设计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发声来颠覆纸媒的圣母权威的,如果没有这股暗黑风,估计崔丹,唐霜,林建们也无法在所谓的“信息不对称”中成为意见领袖。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媒介是载体,内容是王者。
内容稀缺和先锋精神的完美结合让传统媒体人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受尽煎熬。Li Edelkoort 也要从时尚流行咨询公司转向媒体和时尚教育。Susan Menkes要和一众“牛鬼蛇神”在场外拍照。叶子当然还是有免费机票,insta,wechat,媒体人需要各种行头。而当纸媒的话语权减弱,前排优势不可挽回时。视觉时代主宰了一切,站在潮流最前端的媒体人,要么你自动转化为KOL,要么你由甲方变乙方做公关,再或者你就索性“变则通”。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微信时代的自媒体英雄,大概就是徐峰立和狗狗,一南一北,一直一妖。微博已经被我遗忘好多年,自从自己投资的平台关闭,连FB也懒于经营。看着九宫格刷频的时代,先是各种拉着箱子奔走各大时尚都市的媒体人,后来加入了可以给老外上中国social media课的自媒体人,再后来就开始了微信社交的各种职业功能性社群。细分市场时代开始,八国联军涌入。当然你还是有你的一席之地,圈子文化、关系文化,就像小米的专有名词“生态链”。乔帮主已经驾鹤西归。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明白了什么叫做时尚科技!微信租界里,没有了唐霜们的身影,毕竟,只有业界能懂的外星语不如直接带货的包先生,要想挣钱,就要和“亲亲”文化完成一种妥协。出道晚的年轻编辑只能挣扎着用少得可怜的流量带货变现。Gigi和维秘现象带动了没有snap chat,但更接地气的吃面也能红的火山直播克隆美女催生了带货文化。Papi酱都能变现了!某宝红包单向入侵微信,时尚早就变了模样,你甚至找不到一张不摆姿势的街拍。巴黎都被符号化为时装周,上海又如何幸免?人们忙碌到没有时间读文章。视频的耐心是10分钟之内。live stream让媒体人不得不感激那堵万里长城,不然,面对这些不需要你懂英文去做二手咨询的千禧世代,年过四十的媒体人要走么生存!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都什么年代了?我们还要看权威?如果说第一代的时尚博主是靠信息不对称码字积累流量,那么,韶华易逝,美图秀秀和火山直播让千禧世代在没有隐私法,没有snap chat的天朝更“自由”地表达着刷粉过万的潮流。同质化产品过剩的,不能和潮流合谋的媒介,就只能是出场费经济的衍生品。
而当富含文化符号的法国时尚遇到穷的只剩钱的中国文化,千禧世纪还要大谈三年前的中国力量,唐霜们,你们可好?
当然时尚必须要有点文化依托、而文化必然有政治的符号,可千禧世代的孩纸们,会不会买社会强加给他们的符号?媒体人的良心与责任,或者说情怀,应该寄托在哪里?是不是也是活得明白不明白,油腻不油腻的一种选择?
明天预告:
疯魔与油腻,70后要如何安放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