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高考,二战考研,如今我去了北大

作者: 孤阅星空堂 | 来源:发表于2018-11-21 11:28 被阅读0次
    邵雪 北大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在读

    大家好,我是邵雪。17 年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后,考入了北京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这个结果出来后,很多人都好奇:“咦?跨考北大?还只有四个月?你一定是拼了命了吧?”当然,拼命是要拼的,可在我的备考记忆里,更多的是快乐,通畅,与知识的悸动感。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为什么会这样,并从备考方法和心态上详细讲解我的“北大考研之路”。

    在备考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方法论可以归结为四句话,这四句话或许之前早就已被很多人通过无数种方式说过无数次,我虽深以为然,却并没有将之践行。但在「孤阅」学习期间,我第一次深刻地思考了这些方法论到底应该如何运用,幸运的是,也在不久后得到了一个让自己较为满意的结果。我们今天详细讨论一下这四句话:

    第一句 - 终极三问:What, Why, How

    What:凡事先定义,即考研于我而言,到底是什么。从一方面来说,考研就是通过最短的时间,进入更高更广的平台,与更多优秀的人接触,进而开拓认知,对自己与外界有更清晰地定位;另一方面,考研过程中需要用大量时间磨炼技术,转化自己的思维模式,为未来工作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竞争力

    Why:我为什么要考研?我希望准备考研或者正在备考的你们,一定要想清楚这件事情。我在毕业时选择成为一名北漂,可正是在来到北京之后,接触了很多不同领域的人,进行了很多次头脑风暴。才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在思维上的僵化、在技术上的欠缺,和在知识上的薄弱;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意义。因此,为了避免学习的一腔热枕最终被工作上的琐碎消耗或被时间淡化,果断辞职,选择用三年的整块时间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转化思维模式,所以确定要考研。

    How:考哪里?怎么准备考研?如何规划考研的时间?今年会不会缩招啊?考不上怎么办呀?......诸如此类问题常年在各大考研论坛上的热度高居不下,但其实在解决掉what,why之后,这些问题反而是最容易解决的。怎么解决,这就运用到接下来的三句话了。

    第二句 - 凡事从大往小想,凡事从小往大做

    在考研准备过程中,“大”包括哪些呢?

    Ⅰ 双向定位

    双向定位包括对个人的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定位,以及对目标学校的定位。不妨思考:我喜欢什么?我的学习能力是什么?我在学习中的优劣势是什么?什么专业既是我的爱好又是我的优势?我的理想学校是什么?我的能力能与多大的学校匹配?如果不能,如何才能与之匹配?......

    Ⅱ 资源

    资源包括专业资源和人力资源,即历年真题及备考书目,以及学长学姐的经验。在考研的过程中,资源的及时性与完整性对于备考至关重要。于是我在确认报考CAT专业之后,第一步便开始搜索资源。那么,在这一环节中,我是怎么做的呢?说来有趣,因为我的目标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考研论坛上能找到的资源寥寥无几,于是我只能把关注点放在微博。通过搜索关键词、中英文、全名、缩写等方式,搜到了并关注了所有与我目标专业相关的博主,可谓是全面撒网,重点排查......当然,我也结识到了到现在也依然常联系的朋友。

    Ⅲ 可实现性分析

    可实现性分析时分析什么呢?即真题模拟和对自己和现实的准确预估。当你对已有资源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在跟学长学姐沟通之后,需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水平在哪里,也要知道自己考上这个专业的可能性有多大。而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的计算机水平基本为零,当试卷呈现在我面前时,我几乎无法下笔——我心里是没有底的。于是,我进行了一次真题模拟考试,并找到了我认识的一个工科院校的博士,我们一起做了这样一件事——我做一道题,便叫他帮我分析回答这些题目所需要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的难度层次和深度进行划分,并根据我个人的时间与现有能力确定重点和舍弃点。于是在这样分析完毕后,我果断舍弃了难度很大但是占分比很小的编程。最后我再针对性地将其他题目进行预估和算分,并比较了一下往年的初试分数线,最终我有了六七成的把握,那么目标也更加坚定了。

    而“小”又包括哪些呢?

    Ⅰ 时间分配

    我只有四个月,而且对需要考试的每个学科的掌握水平不同,那么我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对不同的科目进行不同的时间分配——六成时间分给了计算机,二成分给了英汉互译,而最后二成则留给了公共英语和政治。之所以这样分配是因为计算机很重要,但同时又是我的薄弱环节,另外我的英语基础良好,所以无需再花更多的时间,同样的道理,对其他两门进行了对应的分析与分配。但这也为考试埋下了隐患,导致政治刚刚过线,还好最后专业课分数尚可,有惊无险。

    Ⅱ 学科计划(仅分享非专业学科的计划):

    公共英语:期间我将公共英语的真题做了6遍,每一遍侧重点各不相同;另外我还在“孤独的阅读者”报名了“西方文明简史”的课程,在学习方法论的同时,也阅读了该课程的配套英文版教材《西方文明简史》。

    政治:复习考研大纲,做完市面上所有权威老师出的客观题,找到老师间出题的共性,形成自己的考点结构——因为我考过一次研,所以这一次在政治科目的付出较少。

    Ⅲ 备考环境

    内在环境:想必大家也有所体会,只有当自己的内在身体充满活力的时候,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果觉得自己特别疲乏,不如出去玩一天或者休息一下,因为这比在图书馆糊涂得坐一天好多了。所以,一定要保证自己内在环境的充沛

    外在环境:即对自己外在备考环境的选择。要了解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是什么——家?图书馆?考研团队?我当时是直接住在北大,每天会去北大图书馆复习。

    Ⅳ 效率

    效率对于考研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与学长学姐的沟通可以省去很多自我摸索的时间,使效率最大化,这对于时间紧迫的我来说至关重要。很感谢研二的一位学长,四个月不厌其烦的讲解知识点,从图书馆讲到食堂。也正是在他的帮助下,计算机的很多疑难点得以消化。

    第三句 - 有效不等于有效率

    任何学习方法都有效果,但不是所有的学习方法都有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目标,即是高效。考研是否通过,是在考场上对于知识的熟练运用。而不是平时写了多少笔记,做了多少套题,花了多长时间。但很多人往往更重视的是后者,本末倒置,导致精疲力尽但结果不尽人意,还仍然在安慰自己:我尽力了。很不幸,这也是两年前的我。

    上图是两次考研的对比图:第一个我整日泡到图书馆,可以一日三餐、午觉都在图书馆解决,却惶惶不可终日,每天都极度焦虑。第二个我,可以每天保证睡眠的充足,每周还会留出一日休息。过得确很充实、快乐。人并没有变,变的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所以结果大相径庭。这足以说明效率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效率呢?有各种方式:思维导图、模拟考试、知识魔方等。但这些方法都可以整合在一起,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如何整合呢?即是方法论的最后一句话。

    第四句 - 输出倒逼输入

    用输出倒逼输入,是思维上的转换。及以结果为导向,倒逼输入内容的质量。而输出的方式不设限,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法:

    比如写作:合上书,拿一张白纸,自己出或者找学姐学长出一道题,开始像考试一样写答案。这种方式既能够清楚地看出自己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而且经常写可以提高写作速度,这在考场上可节省不止一点点时间。

    比如录音:在路上或者床上,不便写字的地方。用手机就可以进行语音输出。从一个知识点可以扩展到整章,卡壳的地方及时复习,效果一样很好。

    比如画图:画思维导图可以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活学活用各个知识点,锻炼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对章、单元、节、知识点的把握程度。

    从终极三问 What,Why,How 的思考,到 How 的具体操作方法:从大往小想,从小往大做。再到如何做,如何提高做的效率。一整套方法论下来,达到了信息的畅通,一眼看穿。这四句话可以适用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限于考研。考研只是知识落地的其中一种检验方式。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考研上心理上的变化。

    Ⅰ 觉知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尊重自己的感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后,才会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通过什么方法得到它,也会在面对各种困难时,首先考虑到的不是逃避,而是面对。这一点,可以说是所有方法论的前提。

    Ⅱ 勇气

    勇气的来源是信心,考研的整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考不上的情况。这种迷之自信一部分是源于方法论和做的充分准备,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该如何做。另外一个就是在孤阅里学会的自信。刚开始在准备考北大时,心里多少还是会有忐忑。毕竟起点低,难度大。是船长让我相信,不管之前学习学得如何,只要盲信他一个月,就会有很大改变。我信了,也确实有所改变,在慢慢积累知识,语言,思辨方法的同时,看到了自己的变化,对自己学习能力也逐渐认可。越学越专注,越学越有动力,而且变得很快乐。

    当然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难时时刻刻保持自信。当备考期间的挫败频频打击你的时候,你可能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目标。但其实,考研难的不是学校名气大,不是题目的灵活多变,难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用勇气去克服,去持续专注,然后战胜它们。

    Ⅲ 认真

    再完整有力的方法论,再轻松愉悦的心态,如果输了认真,也就输了。

    对于考研,初试有迹可循,而复试则灵活多变。尤其是北大的复试涉猎面广,灵活度高。

    初试结果出来后,成绩并不拔尖。而且我的本科院校和其他985同学相比没有任何优势,跨专业更是劣势。所以复试更是一场硬仗。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提前一个月去北大准备复试。

    于是在二月末住到学姐的宿舍,拿到研一的课表。每天和学长学长一起上课,课下和学长学姐多交流取经;提前听导师的课,确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分析我本专业社会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领域,找到自己学术上的优势。最后几天,每天和学姐模拟复试,预想各种可能问题的应对方法。复试结束后没有太大感觉,总之尽力了。

    感触很深的是,正常是一周后出结果。但第二天就收到学姐的微信说:面试老师在课上有提到我,说这个学生准备的很充分。当时心就落地了。

    Ⅳ 游戏心态

    黄河清先生总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我拿来改编下:人生在世,游戏一场。

    在我看来,人生就像俄罗斯方块,总会遇到各种奇形怪状的问题,在同一时间内,想进办法把不同形状的方块进行交叉融合。这一关就通过了,进入到下一关。

    这就很像白墨兮老师所说的知识魔方。解决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后进行整合、打包,然后统统抛下,轻松愉快地进入下一关。就像现在一样,考上北大,也仅仅是通过了人生的一关罢了。解决了这关,接下来还有很多关要通过。下一关就是从孤阅·燎原学院毕业。

    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敢于知道。

    愿你也能突破万难,考上心怡的学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战高考,二战考研,如今我去了北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mq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