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人物天秉汇粹录
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作者: 6eed141fb507 | 来源:发表于2018-12-28 19:37 被阅读11次

趁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电视剧的热度,我读完了这本在网文界种田文类型中口碑极佳的130万字小说原著。女主角盛明兰是盛家庶出的幼女,排行第四,因为生母难产早逝,明兰无依无靠,幸得祖母庇护。电视剧中这对祖孙cp也由演员演绎的生动活泼,情深意重。

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读着这段祖孙情,我不由得联想到真实的历史中,在晚清合肥的一个大家族里,真有这样一位排行第四的女儿,她也由祖母抚养长大,聪慧灵秀,国文功底深厚,昆曲姿态翩跹,并成为著名的“最后的闺秀”。

这个真实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张充和。

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充和出生于合肥著名的张家,曾祖父张树声参加清廷淮军抗击太平军积下累累战功,战争的掠夺聚敛下大批财富,他的军事能力也获得李鸿章的赏识和保举,最后官至直隶总督,合肥张家遂成为当地显贵的大家族。

到了充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尽管时局纷乱,天灾频发,但庞大的家族、殷实的家底仍给所有张家人带来一个安稳平静的小世界。在充和出生前,家中已有三个女儿,因封建传统求子的观念,母亲陆英急切盼望即将出生的孩子是个男孩,在所有亲友的殷切期待中充和呱呱落地,可想而知家族的失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已寡居多年、膝下无子女的叔祖母李识修收养了这个瘦弱的刚出生的孩子,并由她从当时居住的地苏州带回合肥老家抚养。

李识修是李鸿章的侄女,她既有传统女性的善良贤德,又有家学深厚的卓远见识。当充和一点点长大,她就花重金物色好老师教授充和,包括六安才子左履宽、考古专家朱谟钦等。充和天资聪颖,悟性甚高,在精心培育下她四岁会背诗,六岁识字,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如是十年奠定了她扎实的国学功底。

张充和的书法作品

在合肥老家,虽然物质充盈,年幼的充和却缺少同龄的玩伴,大部分时间她只能像学佛的叔祖母一样独处内省,因此她形成了沉思静默的习惯和宁静的气质。

随着叔祖母识修日益年迈,家族中其他人打着后嗣无继的名义塞给她一个儿子,以占有她百年之后名下的丰厚财产。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叔祖母费尽心思地在礼法之中寻找名目,用心良苦地为充和留下田产地契。

叔祖母去世后,16岁的充和回到苏州,在父亲开办的乐益中学与兄弟姐妹们一同求学。在这里她有幸向昆曲名师沈传芷、张传芳等学习昆曲,她豁然发现了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一生沉醉其中。

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在苏州和上海的学业结束后,充和来到北平,为避免因姐夫沈从文的关系入学而遭人指摘,她化名参加了北大的入学考试。四门科目中,她国文满分,数学零分。本来要名落孙山,但她的国文功底受到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的赏识,在胡适先生向考试委员会争取后被北大录取。

战火纷飞,时局纷乱,抗战时期,她随姐姐、姐夫移居昆明呈贡小镇。在这样一方宁静的小天地里,她与逃亡在此的曲界朋友聚会、弹琴、书法、绘画……一段时间后,充和的才学有口皆碑,这期间她做了中央日报的副刊编辑、教科书编选委员会的项目,还帮助国民政府重新订正礼乐。

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在重庆,未婚的张家四小姐颇引人关注,爱慕追求者甚众。著名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断章》,“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据说就是为充和而作。但充和少年时期独处的沉静个性使她于人于事都有自己的判断,面对面对众多的爱慕者,包括卞之琳猛烈的追求,只是淡淡地说他的诗歌缺乏深度,人也不够深沉。

在漫长的单身时期,充和似乎并不害怕没有人来爱,会找不到人嫁出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一直保持着单身,自由在在,不必在意社会对已婚女性的期待。经济上,叔祖母留给她的合肥田产足以保障她的生活,让她不必仓皇求职或匆匆嫁人。

就这样直到充和35岁,她在姐夫家中与32岁北大德裔美籍教授傅汉斯喜结连理。照片中的一对璧人,新娘娴静如水、端庄大方,新郎英俊儒雅、风度翩翩。

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1949年1月,充和随丈夫离开中国,后来一直居住在离耶鲁不远的北港,她在耶鲁教授书法和昆曲。直到1980年代,她返回中国与姐姐们重聚。

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一个人的一生,纵然经历多少惊涛骇浪,留给后人的身影只凝结在只言片语之中。

我喜欢一部央视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它以社会知名人士寻根为主为线索,探访先人足迹,一以贯之的孜孜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是怎样发生的?

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著名作家路遥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这个问题如果让充和回答,她会怎么说呢?

首先,她可能会说,在1914年世界风云变幻,国内灾害频发,大部分国民食不果腹的背景下,她出生在一个殷实开明的家庭里,父亲是个新派的教育家,母亲温柔贤淑,尽管身为女子,她幸运地拥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四姐妹的名字“元”、“允”、“兆”、“充”,都有两只腿,正是父母鼓励孩子们走出去,接受更多的新学的开明见识。

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其次,她可能会说,她遇到了人生中太多的贵人。叔祖母带给她沉静独立的个性和丰厚的经济基础;在学业上又得遇良师,诗词名师左履宽、国文名师朱谟钦、书法大家沈尹默,昆曲大家沈传芷、张传芳……让她终身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

最后,我想,充和会感谢时代。在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倾覆一座城,才成全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一段爱情。虽然有些政治不正确,但正是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她才有机会辗转中国各地。恰逢时代的风云际会,她才有机会认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大人物,并成为传奇本身。婚姻上,她也才能跳脱出社会传统的桎梏,保持单身女性的身份,自己决定生活的目标,如果没有战争或者她早生五十年,事情会全然不同。

充和的三个姐姐,大姐元和嫁给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二姐允和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兆和嫁给文学家沈从文。叶圣陶曾赞美这四位女性:“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生活需要用智慧、勇气、坚韧来经营。尤其是身处乱世的她们,面对旧世界崩塌,新世界骤来,中间何其大的断裂,还是优雅又漂亮地走过来。

她们四人的传奇经历以及张家的故事,栩栩如生的写在一本叫做《合肥四姊妹》的书中,仿佛是从时间河里打捞出的珍珠,供后人摩挲追忆。

申明:本文文字原创,图片来自于网络。

相关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趁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电视剧的热度,我读完了这本在网文界种田文类型中口碑极佳的130万字小说原著。女主角盛明...

  • 张充和:最后的闺秀、最后的才女

    1、 她的身上,有诸多标签:“合肥四姐妹”、“九如巷闺秀”、“沈从文的小姨子”、“周有光的妻妹”、“汉学家傅汉思之...

  • 民国最后一个闺秀张充和

    张充和生性淡泊,尽管精通文墨昆曲,但她曾戏说,她对自己的作品就像随地吐痰,无刻意留存。谁有兴趣谁收藏,谁想发...

  • 人生是一辆开往墓地的列车 勇敢出发不要回头

    这是沈从文先生的话。民国最后的闺秀张充和形容他“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看沈从文的文集,我的脑...

  • 60/70 小力班 123 修行

    今天和大家分享下民国才女张充和的故事,张充和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个女神” 鲜衣怒马,千金美酒,外表光鲜的生活背后,总...

  • 读书笔记:张允和最后的闺秀

    「作者简介」 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 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著名的“张家四姐妹”(...

  • 《一生充和》听后感

    民国最后一个才女张充和的故事,听后让人感慨良多。 一家四个女儿,各个都是绝代佳人,也是醉了。 而最小的张充和,身世...

  • [文摘]

    《张充和: 最后一片优雅高贵的羽毛》 (节选) 张充和坐着的沙发右侧墙壁上,挂...

  • 所谓伊人——致世纪闺秀张充和先生

    曾经很是喜欢诗人卞之琳写的一首叫《断章》的小诗,诗中说——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很多人都...

  • 充和先生

    『充和先生』 “民国最后的才女”张充和6月17日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合肥四姐妹成为绝响。张充和是淮军主将张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上真实的明兰: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ie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