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作者: 改变的迷宫 | 来源:发表于2020-01-04 21:22 被阅读0次

    最近总是被问到什么样的文章能够被称为“经典文章”,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困惑很久,甚至利用微博、简书、百度、搜狗等众多搜索平台寻找经典书籍,如古中有云“读好书”,一本优秀的书籍能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熟知,更多的是广知,因此在新世纪下喜欢追求快节奏效果的人们便不由自的希望“通过读一本书能够使自己实现质的飞跃”,正如张无忌学会的“九阳神功”。可世界上哪来那么多的“神功”,当读完书发现所获得的与自己想象差很远时,便觉得这本书应该有愧“经典”二字。

    根据《汉语词典》理解,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既然具有典范自然便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对于不喜欢学习的人来说,知识的摄取是很枯燥的。而作为“典范”的书籍自然会涉及大量的知识,正如读《西游记》需要明白唐朝的社会背景,明白吴承恩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明白为何小说中总是有很多自相矛盾但又不断进行的故事,最重要的还需要明白《西游记》真的就是一篇小说。

    对于不明白《西游记》是一本小说概念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一种混淆:以《西游记》评价唐朝社会环境。这种评价方式恰如现在的“清穿”小说,充满了对清朝社会环境的不尊重以及社会环境中人物的不现实。在《西游记》开篇中皇帝是“唐玄宗”,而出场的人物有“魏征”,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大牛在《西游记》中出现其实已经表明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正如清穿小说主角,这个幻想的背后是希望盛世的清明。当然《西游记》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结合现实故事,确实有一位圣僧玄奘。这种是真非真,是假非假的写作回令读者有极强的代入感。若是对所有九零后出生的人进行一个调查,或许能够得出一个很清晰的结论:西游记中的大部分人事物会是中国历史记载中真实存在的,即使不是真实人物,以神仙的身份被记载也是肯定的。这种错觉变来源于大家对“典范”的相信,自然挡真相被揭开,发现原来这些都是作者臆想,当颠覆自己的印象时候便逐步会对“经典”产生抱怨。

    鲁迅先生在我们很多青年人心中所占有的地位是不可描述的,而鲁迅先生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关于革命方面的文章。其实从萧红女士书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不难看出,其实鲁迅先生在自己将要去世的几年里面,呕心沥血,不断工作,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够为中国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二这笔财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朝花夕拾》,而是《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文学著作,而这些著作之所以不出名的原因大部分是对于青年人来讲,专业性充足的文学著作吸收度并不高,既然没办法吸收自然不能够内化,二不能够内化便会令大部分的人缺少动力,我前文已经说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读书也是逐渐成为了急切需要成果的一种活动。

    在这种“高效率”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词语倾向于“经典”,直至现在,“经典”二字在某些方面已经较为弱项,必须在其前加入两字“千年、永久等”。不过也许“千年”也是不能够运用,毕竟“千年难得一遇的美女”、“千年难得一遇的美景”、“千年难得一遇的盛世”等等词语已经成为当代“烂大街”似的词语,泛滥式的使用方式减少了他们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增加了我们词语的使用难度,毕竟挡千年已经不能够形容的时候,我们必须寻找新的使用方式。社会在进步,人类也必须进步,其实这个现象时很有趣的,人不容易被他人说服前进和努力,但是确实很容易被自己说服探索和前行。

    与“经典”相似的有太多太多的例子,今天不小心看到一个热搜“长江白鲟已经灭绝”,看到这个热搜不由自主在想,也许这个时代物种灭绝的速度可以抵上陨石撞地球时候的“恐龙大灭绝”,人类在不断生存的同时,地球空间在不断的被抵押,可是讲求“爱”为主题的人类到底该怎么办呢?生老病死、“生儿育女”,站在个人角度上,“人口老龄化”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站在社会角度是很复杂的。正如现在词语运用泛滥,越来越多的网红词语逐渐代替了我们常用的“经典”词语,至现在为止,不断产生的一个疑问便是“这样的形容真的是对的么?”“神仙一般”的美女和帅哥,有时候其实就是那样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pf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