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04278/0a824a6ec08737aa.jpeg)
晚饭后,同事邀我去东八路两侧的小树林去捉“牛”。
所谓的“牛”,就是蝉的幼虫,刚从土里钻出来,着急往树上爬的那种。它们体型如成人的大拇指大小,前爪是带钳的螯,它们用螯从地下凿开一个小洞,然后慢慢扩大,后来竟用前爪勾住洞口,奋力爬出地面。
它的模样倒是挺奇怪的,长相也算生猛,许多小孩子们并不敢捉它。其实它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昆虫类的东西,在强大的人类面前,根本都是弱者,只是握在手上,它们的前爪抓在小孩子柔嫩的手心里,有一点儿稍稍的痛。
在人们越来越看中营养的当下,这种“牛”,据说因为富含蛋白质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就在那片小树林,有人说一晚上能捉到一百多个。同事说,现在“牛”刚上市,1元钱一个呢,有现场收购的。
呵呵,确实挺牛的。
同事相邀去捉“牛”,我没去。一来是怕蚊子叮咬,二来对吃向来不怎么感兴趣。当然,最主要的是觉得晚上时间宝贵。无人打扰的夜晚,是读书写作的最佳时间,我很珍惜这几个小时。二百多天的日更,我绝大多数都是利用晚上时间来完成的。
小时候生活条件有限,当然少不了去捉这种上天赐予的美味。把它们淹制得咸一点儿,然后油炸出来,味道确实不错。当然,人在贫穷的时候吃啥也是香的,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后来条件好了,吃啥也没有以前那么好吃了。想来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人的嘴变刁了。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确实去抓过两只“牛”,近距离地把玩了一会儿。
那是晚饭后散步时顺路捕获的“战利品”,本来想送给邻居的大爷,但一直没有看见他,于是便带回了宿舍。那晚闲来无事,忽然想起上学时读过的法国作家法布尔的那篇《蝉》,便有了机会亲试一番。
我把它们两个放到宿舍桌子上面的那盆吊兰叶子上。吊兰被我养得枝繁叶茂,整盆叶子油亮亮的。它们刚被放上去之后,便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般,哪肯再松手 ?我用手机给它们拍了一张照片后,就去忙别的去了。本想着每隔上半小时再看看它是什么样子了,谁知看书竟看忘了。等想起来时,“奇迹”已经发生了。
它们已经开始了最艰难的蜕变过程,整个身体已经差不多从壳中倒挂出来,只有尾部与壳相连。它们浑身青绿嫩的颜色,而且有些透明,看着柔弱弱的。不一会儿,那软软的身子再次反弓上去,直到把屁股完全从壳中解脱出来。
完全和法布尔文中描述的一样。它们真是天才的柔体运动员。
大约半小时左右,一动不动地它们,已经开始变了颜色,身体也好像硬梆起来——它们已经完成了从“牛”到蝉的蜕变!
有人说,也有的“牛”因为其它原因,没有变成功的,或许是因为力气小,或许因为被打扰,总之,就卡到一半处,半个身子露在壳外,等人发现时,早已死了。
想起了那句话:你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一只只会爬行的“牛”,要想变成一只会飞向天空的“蝉”,岂不要在最关键的时候拼尽全力?
如果你也想牛,那就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