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贴花花。说的就是腊月二十八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画了。
小时候跑着去各家看新贴的门画和对联是一大乐事。门画是年画的一种,主要贴在大门和主屋的正门上。相比倒贴的福字和招财进宝、年年有余这类千篇一律的喜庆对儿,我更喜欢人物门画。那个时候也不懂得门画的背景渊源,只是单纯的看热闹:秦琼和敬德啊,张飞和关公啦,魔家四将啦,杨再兴和岳飞啦,秦明和花荣了,各个披盔带甲持枪操戈跃马扬鞭威风凛凛。要是谁家贴个以前没见过的,很是要稀奇一阵子的。尽管那个时候的年画也只是普通的印刷品,但不知怎的,就是有那个味儿:青瓦白墙、大红门对儿,鞭炮再一响,嘿,年味儿如同炮仗爆炸后飘在空气里的硫磺味儿,蹭蹭蹭的就上起。
第一次读《西游记》,惊奇的发现了门神的出处:泾河龙王和算命先生袁守成死磕,私改天条克扣降雨点数犯了天条合当问斩,魏征是监斩官。龙王找李世民求情,太宗稀里糊涂答应了。那天特意找魏征下棋,想拖住魏征。不料魏征局间打盹,梦斩泾河龙王。龙王鬼魂找李世民索命,把皇帝折腾的半死,秦琼和尉迟恭自愿守护皇宫挡鬼,十数夜不眠,皇帝不忍心自己的爱将这般辛苦,于是找画工画了二人的图像张贴门上代替,后世遂兴起门画。尽管后来也看到其他资料说可能在上古时代就有门画,汉代门上就贴“神荼”、“郁垒”,宋代还把四大美人贴门上(这是辟邪驱鬼呢还是勾引色鬼呢?)等等资料,但我还是最喜欢《西游记》里这个关于门神起源的故事:相比于那些枯燥的史料和并不刺激的故事,这个实在好玩多啦!
那会儿跑家串户看年画儿最不明白的是,英雄人物有很多,为什么年画里的人物只有那么几个,究竟什么人才有资格进入门画呢?一度还琢磨过自己心中的门画人物谱。很多年后才明白,这门画还真不是一般人就能上的,也是要经过多重考核的,那选拔规则啊,杠杠的:首先,门画是用来挡鬼的,长相就要足够彪悍威猛,文弱瘦小眉清目秀的就不行,比如诸葛亮、周瑜这样的就不行;第二,既然是挡鬼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那么这人物不说是高大全吧,至少也得英伟正,鸡鸣狗盗残暴奸诈痴傻萌呆的就不能上,项羽这样的杀人狂魔和吕布这样的三姓奴就得被毙掉。第三,门画是要对称的,有些人的确足够英伟正,但无人比肩,高处不胜寒,这就没法上了,比如钟馗,抓鬼独一份儿,总不能拿王富曲和柳含烟和他配吧。其实岳飞也是,和杨再兴配很不搭,倒是和韩世忠合适——但后者的名气又小了。最后一个,一定要是武将,画出来盔明甲亮丝绦飞舞旗帜飘扬,色彩鲜艳气势非凡。这么扒来拣去,能上榜的人还真就那么几个。
其实门画也有“爸爸去哪儿”的版本,许多门画都是带孩子的,有些还不止一个,常见的关羽带着关平(事实上应该是关兴才对)配张飞带着张苞,秦琼带着秦怀玉配敬德带着尉迟宝林或者罗成带罗通的;岳飞带着岳云(忘了哪对父子配的了)。单人的时候也见过关羽配赵云的,但带孩子的画就没有赵云了——三国里没赵云孩子叫啥的记载啊。可见儿子牛不牛,还得看老爸的人脉啊。
门神是否真的管用,《西游记》里虽没明说,但肯定不管用,要不也没太宗混游地府的故事了。倒是《三侠五义》里有一段,包拯审乌盆冤案,里面倒是提到藏在乌盆里的冤魂怕门神不敢进公堂的事儿。但若是真的管用,《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里至少有一多半儿故事就说不过去了,所以纪晓岚和蒲松龄直接无视这茬儿,管你拦不拦的,狐仙女鬼随便进。莫非这门神也和某些机关单位的保安一样欺软怕硬,只敢对含冤屈死无权无势的孤魂野鬼作威作福,对有门道有姿色有银钱的狐仙之类的妖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书里是这样,但现实中也不尽然。我老家在豫南,按照老人们讲究的习俗,过年是要请已经死去的长辈回家过年的,要去坟前放炮烧纸,一路接进门来——否则会被门神挡住的。还有新丧人家葬后三年不贴门画的习俗——要贴紫色的那种——就是怕人新死之后舍不得会经常回来看看,没有门神出入方便。这期间为了怕被门神轰出去,还会在门口放一根长木棍儿拦着。其实这也经不起推敲:按照轮回说,人死了之后早就投胎超生去了,哪里还能老过年回来看看呢?但习俗就是习俗,不需要用科学验证也不需要逻辑推敲。过年这个团员的日子里,人们只是用这种最淳朴的仪式寄托对已经逝去亲人的哀思罢了。
如今,这种人物门画越来越少见了,街头巷尾卖的大多都是金光闪闪的福字或者捧着鱼的胖娃娃。大家都图个喜庆,却总少一些旧时门神那种威武雄壮、霸气逼人的感觉。更多时候,人们连门画都懒得贴,胡乱贴个春联完事。或许那些曾经恪尽职守的门神们也觉得,在这个是非不分忠奸难辨的时代,人其实比鬼更难防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