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婧雯(来源:《福州大学报》)
没有一个时代不向往豪侠。豪侠者,纵情恣意,仗义执言。人事万象,凡富侮贫、强执弱、众劫寡、贵敖贱种种,一落豪侠眼里,挺身而出,以卫正义。时代变迁,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在网络筑起的高墙后,似乎人人愿过一把“豪侠瘾”。
当颇具争议的热点在网络上抛出,往往“正义之师”纠集,“正义之声”如怒涛回浪。而生活中时刻上演的“热点”中,就举层出不穷的公交扒窃事件,敢于站出的人,敢于发出的声音,在很多时候匆匆匿了声影。电脑前坐着言词声讨指点江河的人们,身边略过有着漠然眼神的人们,为何正义感有了,正义也不一定能得救?
正义与正义感在本质上的区别是,正义需要过程和时间,需要行动以维护,甚至需要付出代价。侠者仗义执言,必有亮剑姿态。面对意气难平事,正义感可以很快在大多数人心中油然而生,却也可能只是这大多数人转瞬消失的情绪,来也匆,去也匆,缺乏思考独立性,容易被裹挟,这些特性带给正义感的副作用使得大多数人的正义感中总带着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理性,漠视行动,正义感也就难以上升为实体正义。
所谓缺乏理性的正义感,是指思考的缺失,不仅体现在盲目,还体现在从众。网络是一个标签盛行的地方,事件一发生,很多网民早早就持着满腔的正义感,划定立场,切分阵营,往往一时之间纠集浩浩大军,扑上热点,尖牙利齿朝向新闻里各色主人公,好不热闹。你属强势方必凌弱,他居高位必有见不得人的手段,这种带着刻板印象的评论,不判而断,不需要多少思考来理清来龙去脉,迅速抢占时间高地,用标签代替立场,理性难以盛行。此类粗浅自我的正义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很大的从众性,易煽动,易被挟迫,声势浩大而言之凿凿,很容易就演变成网络暴力的闹剧。更可怕的是,打着正义感的旗号做出有违正义的举动,好比反日游行中做出打砸抢烧日产车的极端行为,当我们跳脱出那个语境思考,我们很明白其极端愚昧,可是置身其中而被同化的每一个人却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代言人。罗尔斯在 《正义论》 中谈到,正义感应含有理智的力量。它绝不能沦为逢迎和照顾大众情绪的风向标。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是理智的灵魂,它包括不预设立场,不盲目从众,不流于偏见,不沦为武断。
比起无知无畏的正义感,含有恶意的“正义感”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正义的出发点必然是善意与同理心,而有些正义感爆棚的人却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佛山环卫工被骗140万这一新闻中,不乏有好事者恶意揣测受骗者存款来源。不是说看待一个事件的角度只能单一,我们只需要注目于骗子行恶,事实上,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认真看待与关怀同一个问题,理性就出现了。但这样的泛正义感生长于现实与网络的夹缝地带,虚拟为它披上保护伞,言者享受的或许只是敲击键盘带来的凌驾感,真相不重要,也不需要调查,言论无门槛无成本,也不需要为之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正义感”则需要克制。
很多时候,正义需要的是依靠规则和制度的维护,而不只是我们将全部火力集中在正义感、道德感上。“凡是可以从技术加以解决的事,不必先冠以道德的争论”,是非曲直在人心,但当一个事件暴露出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时,当此类问题可能屡次出现而不止时,我们缺少的不是富含正义感的说教,而是从不同层面解决问题、维护实体正义的决心与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