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孩子要比赛了,我特别想问问她今天在学校有没有抽空复习,尽管我知道她肯定抽不出时间来。我也很想再让她今晚上做完作业后复习一下。甚至我还担心她会因为明天的比赛而紧张,想让在家的爸爸晚上陪她睡。更早之前,我甚至还想过要不要调开今晚的自习,回去陪她,似乎没有我,她会无法应对今晚的焦虑。
可事实是,焦虑的人是我。幸好在打电话时我忍住了,什么也没问。
今晚看书,看到一位爸爸的处理方式。他在收到老师反馈孩子听写成绩较差的信息时,忍住自己的说教用正确的方式跟女儿沟通,最终孩子自己承担了自己的课题,主动要求爸爸帮自己听写。
这位爸爸对自己的内心的描写,和我是如出一辙。只不过我还在学习放手。
放手的前提是“相信”,而我总是想让女儿避开我掉过的坑,不想让她再掉进我当年掉过的坑。
可是当年掉进坑的是我不是她。我之所以掉进坑里也有相关的一系列原因。
孩子是孩子,只要我和爸爸引导得当,她又怎么会掉进我的坑里?
真相是,我把她当成了小时候的我,我不想让她重蹈覆辙,只不过是想保护我内心的小孩。
孩子就像是蜗牛,父母需要放慢脚步陪她散步。而我又何尝不是一只蜗牛,在慢慢地学习放手呢?
网友评论